朱建明
【关键词】反思型教学;能动学习;求知过程;示范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3-0080-01
数学反思型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结果等进行反思的一种教学活动。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何君青、康叶红领衔的“初中数学反思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潜心课堂教学,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初中数学反思型教学的意义,提炼了反思型教学的特征,建构了反思型教学的操作体系,开发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取得了突出的教学业绩。学校創设了初中数学反思型教学“致远初中经验”,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一是推进能动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知识学习背后常常有一些隐藏的“意识流”,例如数学思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数学策略是如何想到的、数学表达是怎样展开的、数学知识是如何活用的等,这些“意识流”往往处于不被明示的原始状态。南京市致远初中的数学反思型教学形成了梳理、揭示这些“意识流”的机制,帮助学生将这些“意识流”作为学习经验加以建构,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使得学生不仅知道“学到了什么数学”,更清楚“怎样学习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思考者”,还帮助学生对自我认知进行评判与监控:回顾过去、调控现在、展望未来。
二是彰显教学过程。近年来,数学教学的过程意识得到了应有重视,但如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强化概念形成过程、结论推导过程和方法思考过程,教师常常操作乏术。南京市致远初中的数学反思型教学操作体系恰好回答了上述难题,特别是“回顾、质疑、追问”三种方式给出了系统化的实践诠释。“回顾”适用在知识发生、方法采用、活动过程中;“质疑”是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批判性思考;“追问”主要营造“明知故问”“明知再问”和“不知当问”的氛围。这些均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三是突出示范引领。从研究过程来看,南京市致远初中课题组坚持群众路线,植根教学一线,开设的公开课和讲座超过220余节(次),同时受邀参与课题组活动的专业人员较多,除了课题组成员,还有高校教师、区域教科研人员、课标教材编写人员等,这使得课题研究过程成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同时,学校通过校际、区域间的交流研讨,使之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从而对提高学校和区域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课堂范式转型,乃至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都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