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叛逆形象对比

2024-05-15 16:39陈清清
青年文学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柳梦梅崔莺莺老夫

陈清清

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和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二者较高的语言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魅力。两部作品都歌颂了至真至情的爱情,直到今天,仍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两位作者把封建社会下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主人公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从而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下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反抗封建礼教这一主题,也为后世无数青年男女在婚姻、爱情方面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一、崔莺莺与杜丽娘的生活环境比较

崔莺莺是相国千金,也是一个美丽、聪明、温柔的妙龄女子。她的父母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渴望她得到幸福的同时又用封建礼教的规范来约束她,希望把她培养成一个恭顺的大家闺秀。作为相府的千金,她的身份地位极其尊贵。在当时社会推崇的门当户对的婚配原则下,她的父亲将她许配给了郑恒—郑尚书的儿子。这样的婚姻“是一种借新的联姻以加强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在这样严格的家规和管束下,正值妙龄的崔莺莺没有选择自由爱情的权利,这就导致了她与封建礼教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

相比于崔莺莺的生活环境,杜丽娘的生活环境更为压抑,她从小生活在深闺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院落中的高墙将她与外面的现实世界完全隔离,她每天能接触到的人只有父母、老师、丫鬟,言行举止都要受到严格的束缚,以致她逐渐成了一个温柔恭顺的大家闺秀。但同时,她也是一个充满青春热血的少女,在她温柔恭顺的外表下埋藏了一颗大胆而炽热的心,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下,这颗心被牢牢禁锢。俗话说,人性不会磨灭,青春不会停止,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也不会消失,这就使她与封建礼教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

二、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性格特征比较

两位主人公都是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和爱情自由的代表性人物,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别,她们在反抗封建礼教的过程中所作的思想斗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不同。

崔莺莺作为相府的千金,一直被父母呵护长大,从小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走上反抗之路想必是不容易的,所以当她与张生见面时,碍于自己的贵族身份,将自己的真情隐藏起来。一边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一边是对爱情的向往,两种感情使她陷入了矛盾和纠结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性格中的虚荣、矜持、犹豫、反复。老夫人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但崔莺莺从没有公开反对过老夫人。当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考取功名时,尽管她心有不舍,还是在长亭送别了张生。归根结底,她还是缺乏公开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勇气,所以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并不是正面的,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可以说,她对于爱情的追求是懦弱的、被动的。如此种种,注定了她在反抗封建礼教的路上举步维艰。

同为名门千金的杜丽娘,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她大胆而执着,多情而豪放,对自由和爱情执着追求,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性格的崭新女性。相比之下,杜丽娘对爱情的表达更为直接,毫不掩饰真情。因为一首诗歌以及花园的无限美景让她萌生了爱情的情愫,但是现实的生活环境无法实现她对于爱情的憧憬,只有将希望寄托于梦境之中,在梦中去实现自己的爱情,醒来之后开始寻梦,寻梦无果后,便陷入了苦闷和相思之中,最终情丝致病,香消玉殒。死后的杜丽娘更加大胆,毫无保留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可以为情而生,也可以为情而死。复生之后的杜丽娘大胆地与封建势力作斗争,最终实现了婚姻自由的愿望。

三、崔莺莺与杜丽娘的爱情差异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同为追求爱情自由的名门千金,虽然她们有着相似的年龄和生活环境,但是她们追求爱情的过程和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一)产生爱情的原因不同

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属于一见钟情型,两人第一次见面,张生便被崔莺莺的美貌所吸引,将崔莺莺比作“观音现来”。之后,崔莺莺在花园烧香时,张生便在不远处的墙边吟诗,崔莺莺听见后,便随声应和,由此便种下了爱情的种子。随后,通过红娘这个传声筒互诉思念,在长时间的书信往来中,两人的感情不断升温。后来,在崔莺莺被孙飞虎强抢的时候,张生奋不顾身救出崔莺莺,两人之間的感情便找到了寄托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从“情”到“欲”。

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感情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丽娘久居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丫鬟的陪伴下才得以游园,面对满园的春光,顿时发出感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看到稍纵即逝的美景,杜丽娘联想到了自己稍纵即逝的青春,便不由得产生对爱情的渴望,可是对于游园已是奢侈的她,又怎么有机会见到异性呢?因此,她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梦境中,在梦境中与柳梦梅极尽欢爱,醒来后却无依无靠。她将对现实的期望全部寄托在梦境之中,但寻梦无果的她陷入了苦闷和相思之中,最终情丝致病,抱憾而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感情是从“欲”到“情”。

(二)追求爱情的方式不同

崔莺莺在情感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被动地接受。崔莺莺渴望自由的爱情和婚姻,可是又不得不遵守封建礼教制度,她的爱情在老夫人发现之前都是秘密进行的,而在老夫人悔婚时,她并没有直面反抗,而是选择默默流泪。在老夫人以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生考取功名时,尽管她内心极度不舍,依然选择接受。在长亭送别时,她对张生说,希望他早日回家,有没有功名不重要。在她看来,两情相守远在取得功名之上,可是在面对老夫人的压迫、不知承诺是否可信的情况下,她还是选择了妥协。其根本原因就是,她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使婚姻尽量“合法化”,从而在既不违反封建道德的同时还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由此可见,崔莺莺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会受到各种各样现实条件的制约,而她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相较于崔莺莺的被动,杜丽娘显得更加主动,她对爱情执着追求。在梦境中与柳梦梅的一面之缘,她便暗生情愫,醒来后苦苦寻梦,寻梦无果便抑郁而终。即便是成了一个亡魂,她也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偶然一天,她在桃花庵听见了自己梦中男子的声音,经过确认后,便向男子表明自己的真心。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梦,她便死而复生。这段感情遭到了父亲强烈的反对。但是,她没有退缩,选择据理力争。最后她的父亲选择了妥协,二人终得以结为夫妻。由此可知,杜丽娘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将主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情感受阻的程度不同

崔莺莺的爱情历程突出的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对。崔莺莺作为相府千金,从小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在当时社会推崇的门当户对的婚配原则下,父亲给她定了一门亲事,但是她对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极其厌恶。因此,在普救寺的花园里烧香拜月时,她便默默祈祷找一位有情人。尽管她和张生的爱情遭到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反对,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老夫人的反对而选择放弃,而是在书信来往中,与张生私订终身。在老夫人逼迫张生考取功名时,崔莺莺却对张生说,有无功名并不重要,希望他早日回家,可见她对功名的轻视。以上种种都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制度的反抗。

杜丽娘的爱情历程突出的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对。杜丽娘出身名门,父亲为了好好培养她,给她请了精通儒学的老师陈最良,用理学来规范和约束她的行为。尽管受到理学的约束,但她的内心依旧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一次偶然的游园经历让她萌生了春情,然而封闭的现实生活阻断了她接触异性的机会。因此,她只能借助梦境,在梦境中与柳梦梅极尽欢爱。从中体现了她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抗。

(四)达成愿望的方式不同

自宋代以来的封建社会,社会道德和封建礼教制度成为女性的枷锁,广大青年男女即使遇到了那个情投意合的人,也终将回归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轨道上来,所以有情人终成眷属在那个年代是一件十分可贵的事情。崔莺莺的爱情在开始便遭到老夫人的反对,但在红娘的帮助下,她和张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私自结为夫妻。虽然遭遇老夫人毁约,希望落空,可幸运的是,经过红娘从中周旋,老夫人最终同意两人的婚约。在张生考取功名之后,两人奉旨完婚,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春天的一场游园活动,满园的春光使杜丽娘产生了春情,可是对于生活空间闭塞的杜丽娘来说,没有任何见到异性的机会,因此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梦境之中。在梦境中与柳梦梅相恋,梦醒之后又陷入了深深的相思之中,最终抑郁而终。死后的杜丽娘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偶然之中找到了梦中人,便请求梦中人为自己开棺,最终得以复活。但两人的感情受到父亲强烈的反对,此事闹到了皇帝那里,面对最高统治者的问询,杜丽娘毫不畏惧,据理力争,最终两人的感情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终成眷属。

崔莺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离不开红娘的帮助,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而杜丽娘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没有借助任何外界力量的帮助,一直都是积极主动地争取和反抗。主动与被动是她们追求爱情过程中最本质的区别。

四、作品的时代背景比较

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塑造主人公形象的重要影响因素。《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作品,因此其中的女性角色受到特定的文化观念影响,产生了不同的爱情观。

《西厢记》创作于元朝,而元朝统治集团的上层来自不同的民族,他們对各种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使得宗教得以继承和发展,导致元朝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信仰,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随着程朱理学地位的降低,人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意识逐渐觉醒,广大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和爱情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的行为也越来越多。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贯穿全文,如她对门当户对的婚姻感到厌恶,想要找到有情人的愿望;在老夫人以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生考取功名时,她认为功名远不及两人相守重要。以上种种都反映了崔莺莺对封建礼教制度的反抗和对功名的蔑视,正符合当时社会背景。

《牡丹亭》创作于明朝后期,此时明朝逐渐走向衰落,儒学也日益僵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也更加严重,《牡丹亭》就是明代社会妇女深受封建礼教压迫和束缚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市民阶层和思想也随之产生,并带来了对人欲的肯定。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礼教的反抗贯通全文。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观点下,她对柳梦梅的爱情是从“欲”开始;在她的爱情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时,她选择据理力争,坚决维护自己的爱情。以上种种都反映了杜丽娘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她“为情死,为情生”的爱情观无疑是对人性解放的完美诠释。

五、崔莺莺形象与杜丽娘形象的价值意义

出身于官宦家庭,拥有近乎完美的容颜和身材的崔莺莺,却看上了长相平平、毫无建树的张生,这其实就是崔莺莺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她和张生的爱情之间隔着封建礼教制度这堵墙,这堵墙象征着封建社会对婚姻自由、爱情自由的禁锢。对红娘的埋怨、与张生之间明面上的疏远,这其实也反映出了她内心的矛盾,她一边渴望遵从自己的个性,一边又受到封建道德教育的影响,这同时也与她的家庭环境相契合。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

杜丽娘是一个“至情”者,可以为情而死,也可以为情复生。与崔莺莺不同的是,她更加主动地追求爱情,为了找寻梦中的情郎而抑郁,最终离世,而为了重温旧梦又选择复生,她对爱情的追求出自对自然天性的追求,是一种普遍的人性。为了让爱情得到承认,她不惜抛头露面,走到金銮殿大声地说出:“我是人。”她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人性和欲望的解放,以及对活生生人的想法的尊重。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礼教的批判,表达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女主人公为爱情抗争到底,只为了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直到今天,都有借鉴的意义和思考的价值。

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身处封建礼教背景下,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典型形象,将二者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程度。《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歌颂爱情的典范,成为后代文人模仿的对象。直到今天,探讨爱情的戏剧仍然存在,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因此,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既促进了读者的思考,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柳梦梅崔莺莺老夫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牡丹亭》之柳梦梅人物分析
《惊梦》的情与爱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