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帅
摘要: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以来,荆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密切相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厘清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关系、找出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的路径,能够推动荆楚文化更好地传承和传播,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色彩。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荆楚文化;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4)02-0008-05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1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7日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2 ]习近平总书记对荆楚文化的高度评价,是我们弘扬和传承荆楚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荆楚文化“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它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也体现在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推进作用,更体现在它对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代,推动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任务艰巨。基于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密切关系,使得在推动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借力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一种可能。
一、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相结合的可行性
荆楚文化是指地方特色鲜明、空间范围确定的湖北地域文化,包括荆楚大地上的人民群众自远古至当今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其源头和核心是楚国文化。从时间上看,自西周初年熊绎立国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存续800余年。从空间上说,极盛时期的楚国曾拥有今湖北、湖南的全部及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的部分或大部分领土,实际上占有当时天下的半壁江山,楚文化的覆盖范围几乎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800余年间,楚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精美青铜器、屈骚文学、老庄哲学等都是楚人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此后,楚国虽已灭亡,但楚文化的精髓已深深烙印在荆楚儿女的血脉之中,并在中国历史的某些重要节点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代以来,继承了荆楚文化精髓的荆楚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懈努力、无私奉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例,荆楚儿女直接参与并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
(一)荆楚文化助推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
鸦片战争之后,便利的交通使武汉成为思想激荡之地。经世致用思潮、戊戌维新思潮、立宪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革命思潮……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之中,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湖北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奔走努力。
1.湖北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镇。汉口开埠之后,湖北开始兴办近代报刊。“据估算,湖北近代创办有300多种报刊”[ 3 ]。1866年-1911年间,湖北创办103种报刊,其中官办14家、民办62家、外国人办27家。辛亥革命前后,带有革命倾向或者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大江报》《楚报》《江汉日报》《湖北日报》《政治时报》等。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有了飞跃发展,湖北报刊竞相成立,如《大汉报》《中华民国公报》《民国日报》《共和民报》《武汉星期评论》等。报刊事业在湖北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湖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技术条件和传播媒介。
1911年,《大江报》连续两天连载《论社会主义定义十五条》,详细罗列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克拉克、英国社会民主同盟等理论要点,这可以算作武汉报界较为系统介绍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肇始。1917年11月12日,《汉口新闻报》根据《东京专电》发布称:“对于俄国之重大形势,应求联合国速筹对应之策。因之特开会议。”又说:“得知俄国危机形势之报告,左记之外交调查会定于十二日开会。”[ 4 ] 25次日,《大汉报》登载了伦敦路透社和俄国无线电的专电“帕塔格勒已进入急进党掌握之后,毫无通电消息。又云兵工委员会军务董事会布告云,帕塔格勒现歸其掌握乃防御队相助之力,俾得更变政体并未流血。董事会又布告云,新政府将提出即行订立公平之和议,移交土地与农民,并召集选举之国会。十一月七日下午兵士委员开非常会议,会长杜土楷氏宣告临时政府现不存在,内阁员半已就捕,暂行之国会亦已解散。黎雷氏(即列宁)大受欢呼。宣言略述俄国民主党所陈之三种办法:(一)即行解决停止战事,新政府应向交战团提议息战;(二)移交土地与农民;(三)解决经济上危机之问题。后议会通过议案,赞成急应解决此种办法。会场将闭会时,诵读兵工委员会急进派代表之宣言书,谓彼等不赞成变政,并退出兵工委员会之帕塔格勒会议云云。”[ 4 ] 26这篇报道介绍了列宁于1917年11月7日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此后,武汉报刊又接连报道了列宁政府的新动向、新举措。1917年12月14日,武昌文华大学还举行了俄国革命演讲会。随着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李汉俊、恽代英、林育南、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湖北的真正传播,开始于五四运动之后。1920年,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廖焕星等进步知识分子成立利群书社,经营销售《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社会发展史》等书籍和《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介绍和传播新文化。利群书社成为湖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920年2月,陈独秀应邀来汉,在文华大学、汉口青年会等处发表多场演说。其演讲大意是:“(一)打破阶级的制度,实行平民社会主义,人人不要有虚荣心;(二)打破继承的制度,实行共同劳动工作,不使无产业的苦,有产业的安享;(三)打破遗产制度,不使田地归私人传留享有,应归为社会的共产,不种田地的人,不应该享有田地权利,此改造社会的三种方法也。”[ 4 ] 227 1921年李汉俊从日本回武汉,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他的行为影响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如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等。1971年,董必武就说:“五四运动时,各种思潮都表现出来……当时社会上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日本的合作运动等等,各种主义在头脑里打仗。李汉俊来了,把头绪理出来了,说要搞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介绍《马克思主义入门》,看政治经济学入门到底是资本主义,还是帝国资本主义,我们也弄不懂,这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本钱。”[ 5 ]
2.湖北籍共产党员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刘仁静等5人为湖北籍。他们直接参与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及中共“一大”的筹备工作。
1920年,陈独秀南下上海,时常与李汉俊等交谈。在思想的碰撞之中,双方均觉有必要成立中国共产党。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积极分子会议上,陈独秀、李汉俊等坚决赞成建立中国共产党。8月,李汉俊与陈独秀等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李汉俊负责联络推动各地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工作。其中湖北共产党早期组织就是董必武等在他的指导下成立的。
1920年夏,李汉俊写信给董必武和张国恩,约他们在武汉进行组党活动。董必武即与陈潭秋商定在武汉中学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陈独秀也派刘伯垂到武汉筹建共产党组织。董必武与之就组党问题取得一致意见。8月,董必武、刘伯垂、张国恩、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董必武、张国恩合办的律师事务所内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选举包惠僧为书记。“组织上它是仅次于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立的第二个党的早期地方组织”[ 6 ]。
1920年12月,李汉俊代理上海发起组书记,主持党的“一大”筹备工作。为起草党纲草案,李汉俊在《共產党》第5号发表《劳农制度研究》一文,从分析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入手,以1919年3月6日召开的万国共产党会议提出的22条纲领为基础,认真研究了苏俄政治制度的产生、结构和运作等,提出“劳农制度的研究,就是俄国现在政治组织的研究”,“唯有劳农制度与马格斯在四五十年前所预想的无产阶级国家的政治组织相当”。此外,李汉俊与张闻天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进行热烈讨论。
1921 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到沪,与李达、李汉俊等商议建党事宜,后征得陈独秀、李大钊同意,决定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汉俊和李达承担起了“一大”会议的筹备、联络事宜。随后,他们函请各地党的早期组织派代表来沪参加会议。为了保证会议的召开,李汉俊借出他和哥哥李书城的寓所“李公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作为会场,还将日常的稿费用于活动经费。
(二)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共通性
荆楚文化起始于距今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的开拓进取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融会精神、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 7 ]。这五种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高度一致。
1.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都体现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楚人是一个饱经磨难的民族。夏、商以来,他们背井离乡,一路南迁至荆山一带。直到西周初年,楚人熊绎被周成王封为子男,才最终立国。但立国之初,楚国不过方圆百里的偏僻穷困之地。楚人在熊绎的带领下,于荆山深处的丛林中,披荆斩棘,不断开拓疆域面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至熊渠时,楚国开始初露峥嵘。在长期苦难的磨砺之下,楚人觉醒了民族意识,萌生了建立国家的理想信念,在这一理想信念的支撑下,楚人通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一步步成长为先秦时期强大的诸侯国。这是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入侵、清廷腐朽堕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救亡图存,仁人志士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从魏源“开眼看世界”到太平天国运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各阶层不断尝试不同的理论和道路。但是,这些道路和理论在近代的中国都是行不通的。正在此时,“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坚持的真理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坚守的理想只能是共产主义理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这一真理、为这一理想不断奋斗,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因此,荆楚文化和伟大建党精神都体现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荆楚文化中所坚守的理想信念,是对建立国家的渴望,是对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实现共和的执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荆楚文化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与伟大建党精神保持完全一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荆楚儿女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成立之后,荆楚儿女为建设新中国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荆楚儿女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而不懈努力。
2.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都包含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内容。“在楚国人民看来,保家、卫国、护王是他们的义务和职责。这份义务和职责,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表现得更加感人至深。”[ 8 ] 380《庄子·让王》中记载一则关于屠羊说的典故: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王曰:“强之。”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锺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8 ] 380
这则故事大概意思是,吴国攻占郢都时,屠羊说护卫楚昭王出逃。楚昭王收复郢都后,要奖赏跟随之人,到屠羊说时,屠羊说以自己没有功劳以及智慧、能力、勇气等不足而坚决推辞。最后,他还是回去从事屠羊的生意。从这一则小故事可以看出,楚国人民的勇敢、无畏,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功成之后不贪恋高官厚禄。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一直在荆楚儿女的血脉基因之中延续。
到了近代,湖北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强大而不断斗争、英勇牺牲。据统计,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有7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陈潭秋就包含其中。1923年春,李汉俊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成立大会并组织大罢工,鼓动、声援工人罢工。大革命期间,李汉俊与詹大悲等人坚决同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掩护和挽救了大批共产党人。1927 年,李汉俊、詹大悲等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逮捕,不加审讯秘密枪决,时年37岁。1939年,陈潭秋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领导新疆党员和群众开展坚决的斗争。1942年,新疆军警软禁了陈潭秋、毛泽民等共产党员,并于1943年将他们秘密杀害。
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事例更是不一而足。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邓中夏、夏明翰等人,土地革命时期的彭湃、瞿秋白等人,抗日战争时期的左权、彭雪枫等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焦裕禄、雷锋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黄文秀、文伟红等人。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上,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鲜血铺就了走向成功之路,推动国家一步步向前进,走向繁荣和富强。
二、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的路径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湖北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革命文化富集地,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9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的影响力毕竟有限。但基于前文分析,我们在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可以借力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关系,突出荆楚文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所做的重要贡献。通过这种借力,激发民众了解和学习荆楚文化的兴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传承和弘扬荆楚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力。
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相结合。一方面,在青少年德育课中更多地融入荆楚文化元素,搭建起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联系。目前,青少年德育课中荆楚文化占比偏低,中小学、幼儿园的德育老师可以制作相应的课件,借助趣味性插图、引导性讲述等方式向青少年传播相关知识内容。也可采用实地参观教学的方式,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向青少年讲解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的关系,让青少年能够形成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研究专家进入课堂,与青少年进行现场互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力度。高校思政教师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理论内容,在突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理论重点的同时,增加荆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间的具体联系;要创新授课方式,合理运用理论讲授、实地研学、情景再现、创意动画等多种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去钻研相关内容,培养一批真心热爱、有志于继续研究的青年人才。同时,要加大群众性普及力度,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沙龙、展览等方式向群众普及历史和文化知识,提升全社会认知水平,形成自觉传承、主动传播的良好氛围。
在发展文化事业过程中相结合。各级政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努力打造更多展现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產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文化地标、文化现象、文化产品;要推出更多展现湖北厚重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文艺精品,尤其要突出湖北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等作出的巨大贡献;要大力建设主题场馆和红色教育基地,借助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相结合。各大高校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在日常学术研究过程中,向荆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关系方面侧重,加大研究力度,加强理论体系及方法论体系建设,多出研究成果。相关政府部门可在项目立项、专项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省级、校级资助项目在评审时,可适当向这一领域倾向,给青年学者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可提供更多展示舞台和项目支持。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等相关社会组织可多举办一些相关的青年学者研究论坛、学术研讨会,给专家学者、青年人才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从参会论文、参会人员中择优选择予以支持,推动更深层次的研究。也可挑选合适的选题,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研究著作、科普性读物,用实际行动研究、宣传和推广荆楚文化。
三、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的意义
在宣传过程中,借力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对弘扬荆楚文化的重大利好,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宣传和推广荆楚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10 ]。荆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20年代引起史学界的重视以来,在以张正明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的努力之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学术论文。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荆楚文化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对荆楚文化有了直观印象和初步了解,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开始从事荆楚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推广工作。虽然目前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搭建起荆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向社会大众宣传荆楚文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抗洪、抗疫等作出的巨大贡献,能够更进一步扩大荆楚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更好地传承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结合,有利于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11 ]。经过百余年的奋斗,中国人民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的内涵。现在,我们通过研究荆楚文化,挖掘其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间的密切联系,能够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撑,从而进一步深化其内涵和底蕴。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的开拓进取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融会精神、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这些不仅是荆楚文化的核心内涵,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所彰显的宝贵精神品质。深挖荆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推动荆楚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相结合,能够赋予这些精神品质更多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21-7-1.
[2]习近平会见印度总理莫迪:两个伟大的国家开展伟大的合作[EB/OL].人民日报.2018-4-28.
[3]刘玉堂.荆楚文化史:近代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21:279.
[4]张景辉、孔祥征.五四运动在武汉(史料选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5]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9-370。
[6]田子渝.论中共湖北早期组织在中共创建史上的地位[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2):5-9.
[7]王生铁.楚文化概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193、272.
[8]方勇译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380.
[9]王蒙徽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湖北省人民政府.2022-6-24.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21-7-1。
[责任编辑:马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