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的日记体带班现场实录,详细记录了他在学校工作期间原生态的教育事件和真实的教育感受,真实还原了作者和孩子每一天的成长。书中文字朴素、真诚,用心用情,内容生动,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既有班级建设的宏观策划,也有对个别学生的具体引导,多角度真实呈现一线班主任的100多个“带班横切面”,是一部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带班史诗”。
《带班现场(精华本)》
李镇西 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3.10/68.00元
李镇西
教育哲学博士,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出版有《爱心与教育》《为了更好的教育》等著作数十部。曾获“成都市教育专家”“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我在当教师的几十年中有一个习惯,就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经历。作为语文教师,我喜欢写课堂实录和教后记;作为班主任,我喜欢写我和学生的故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用钢笔写,进入21世纪后便用电脑写。无论是用钢笔还是用电脑,当时的写作都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纯粹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写作,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同时也为将来留下温馨的记忆。
这本《带班现场(精华本)》就是这样写成的。当初写的时候没想过出书,但现在要出版了,我觉得应该从“出版”的角度,对读者说说我关于带班的想法。
我首先得客观地说,本书的故事发生在近20年前,而我们的时代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教育的生态、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手段等等都和过去不太一样了。比如,那时候没有微信,手机仍未普及,那时候也沒有“智慧校园”一说,关键是那时候远不如现在这么“卷”……所以,坦率地讲,书中有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放在今天可能已经不合适了。因此,想从本书中找到“拿来就用”的“灵丹妙药”的教师,注定是要失望的。
但是,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是不会过时的。相反,有的教育理念会超越时空和国度,成为永恒的真理。不然,我们今天就没必要读孔子、卢梭、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了。
我这样说,没有把自己同那些教育大师相提并论的意思。但我同样可以毫不自卑地说,本书所蕴含的我的一些教育主张,在今天依然是有价值的。
我之所以答应出版社整理出版我的这份带班日记,不仅仅是因为我自认为这些故事对老师们来说是有吸引力的,这些文字是有可读性的,还因为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故事,里面还蕴含着我对于班主任工作的以下主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仅有爱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有时候,“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或者说,真正的爱孩子必须通过懂孩子体现出来。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对学生的所有教育都是自己人格的照耀。所谓“教育”,就是你想要学生有什么,你自己先得有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现代公民。当年陶行知提出的这个目标,今天依然没有过时。我们要培养的公民应该心地善良,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行为规范,勇于担当,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胸襟。
…………
每一名问题学生都是教育资源。研究和转化问题学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以研究的眼光看待他们,我们的心态会从容很多。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教育智慧才更加丰富。
每一个棘手问题都是教研课题。最好的课题在课堂,在教室,在学生之中。我们遇到的难题越多,我们的科研成果就会越丰富。所有真正的名师都是乐于面对难题的高手。
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教育契机。突发事件是偶然的,但通过突发事件进行教育是必然的。我们要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性、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
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有100种可能。一个孩子,无论他看上去多么糟糕,他都可能是某一个领域的天才。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独特的禀赋。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关注学生外在的行为,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细微的变化,这不是完整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走进每一个“宇宙”。
…………
以上我总结的几条不一定是我原创的,但肯定是我体会最深的教育理念。一说到“带班”,我们可能会想到这个“理念”、那个“原则”,还有什么“打造班级文化”“创建特色班级”,连“品牌班级”的概念都诞生了,甚至还有诸如“兵法”“绝招”之类的“秘诀”,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如果以这些标准去看我当年的班主任工作,那肯定是不“合格”的——没有“特色”、没有“品牌”、没有任何“打造”的班级,怎么能叫“合格”?
但教育从来没那么花哨,真理总是朴素的。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带班的方法——“多搞活动多谈心”。这七个字,道尽了我当班主任的全部经验,而且我可以自信地说,在今天依然管用。
先说“多搞活动”。
在这本书中,我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不但有他们在两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奋力攀登科学文化知识高峰的足迹,更有他们在铺满金黄色油菜花的乡间小道上追逐的足迹,他们在公园竹林里捉迷藏时欢快的足迹,他们在幽幽山谷间摸鱼捉虾后留在小河边鹅卵石上湿漉漉的足迹……每一个“足迹”后面,都闪烁着本来就应该属于少年的欢乐。
而这些欢乐的获得均离不开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所以,班主任善于组织(或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最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感染。学生在一场足球赛或联欢会中获得的集体主义情感体验,是教师任何美妙而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的。集体活动,就内容而言,可以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就形式而言,可以是学习交流、思辨讨论,但我更重视游戏娱乐、文艺表演、街头调查、远足郊游、野外撒欢……从教育艺术的角度看,多搞活动是通过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来获得并非淡化的教育效果。
再说“多谈心”。
有人曾对我说:“李老师,我读你的书时,发现有一个词儿你使用率特别高——‘心灵。”是的,我给我的书取名也喜欢用“心灵”,比如《走进心灵》《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以心灵赢得心灵》《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但这远远不只是词语运用的问题,而是表明了我对教育的理解。所谓“教育”,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在学生的心灵上写出心灵的诗篇。
无论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还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都揭示了一个朴素的教育真理:好的教育总是也必须是面向心灵。
其实,所有班主任都会跟学生谈心,但一些老师的谈心对象往往只是犯了错误或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学习滑坡、心理失衡等等)的学生,而我这里说的“谈心”指的是和班上每一个孩子谈心。所以,我当班主任时,总是以学号为序轮流找学生单独谈心。这种谈心并非功利性很强的“教育谈心”,相反,它在形式上更像是和孩子随便聊聊: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你喜欢欧洲杯的哪支球队?你最近读了什么书?甚至——你最近在打什么游戏?
这对班主任是一个考验,因为和学生谈心的前提是了解“这一个”学生的心灵,即他在想什么。我曾经说过,高素质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学家”,面对每一个孩子(而不是笼统地“面向全体”)的教育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技巧与艺术。因此,班主任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正如赞科夫所说:“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唯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真正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
“多搞活动多谈心”,我就靠这七个字带了几十年的班。“多搞活动”是面向全体,“多谈心”是面对个体;“多搞活动”是班级建设,“多谈心”是精神引领。“多搞活动”“多谈心”,双管齐下,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性教育与个性引导的辩证统一,尽在这七个字的实践中。
因此,这本书也算是“多搞活动多谈心”的案例集。
如果说这本书的内容生动形象、可读性强,那首先是因为教育过程本身便充满了魅力。我在写的时候,一直遵循一个原则:绝对的真实。无论是对班集体建设的宏观策划,还是对每一名学生的个别引导,我当然都有明确的教育意图和期待,但对于教育过程的客观走向,我不预设任何理想的结果。换句话说,我在记录的时候,“当天”发生了什么我便记录什么,绝不会为了主观希望达到的教育效果,而通过编造提前埋下“伏笔”或者做一些“铺垫”,也不会为了前面的“伏笔”或“铺垫”,再人为地在后面来个“前后呼应”。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無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惹什么麻烦。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过:“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里的“悬念”主要指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无穷魅力!
忠于每一天的教育现场——真实的人物、故事、细节、环境、气氛、成功、挫折等,同时也忠于每一天的教育感悟——真诚的反思、剖析、体味、感动、喜悦、困惑、焦虑等等,使我这几十万字所记录的教育现场,成了一部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青春诗剧”,我的学生们也为能够“出演”这样精彩的“诗剧”而自豪。需要说明的是,我从2004年开始带高一的这个班,到高二下学期时,我离开了他们,因为我接到教育局调令,出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这是我为数不多的没带到毕业的班级。不得不说,这是我教育生涯中的遗憾。
我和这批学生相处的日子已经成了我们共同的幸福记忆,现在我和他们依然有联系,他们早已大学毕业,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每当我们相聚时,我们都会重温那段温馨的岁月,学生们也会说起我对他们的影响。中海油上海分公司的第一位海归博士苏畅(苏畅在本书中的化名是“谢舒云”)就是这个班的学生,他曾给我写信说:“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很幸运,在这喧闹的世界中时常有一些思考,最大的感恩无疑是您高中对我的教育!”
现在,这本书放在您的面前,等待着您的阅读,也许会引起您的共鸣,当然,我也真诚地期待着您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