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缘关系史》

2024-05-15 15:44:30
全国新书目 2024年3期
关键词:都城京城北京

《京津冀地缘关系史》

孙冬虎 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2.12/78.00元

孙冬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二级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

本书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集中阐释了京津冀地缘关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与基本规律,分析了三省市之间在生态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关联,探讨了地缘关系在何种程度上推动或制约着各自区域社会发展等重要理论问题,不仅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学术进步,也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与理论支撑。

多元汇聚,异彩纷呈

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考察,北京地域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带有非常浓厚的正统特色。中华民族在政治上的正统始于夏、商、周三代,以中央王朝的建立为标志;哲学观念上的正统始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北京地域文化中的正统特色形成于它作为都城之后,此前作为边陲军事重镇时崇尚勇武和侠义,正统观念的色彩相当淡薄。

辽代契丹统治者把燕京定为陪都,开始有了正统观念的文化表现。会同三年(公元940年)四月,辽太宗“至燕,备法驾,入自拱辰门,御元和殿,行入阁礼”。这是契丹统治者使用仪仗的最早记载,使用的地点就在燕京。这套仪仗原来属于唐朝统治者,是契丹从后晋手里得到的。辽太宗使用这套仪仗,其文化含义就是代表了正统王朝的身份。当他出兵灭后晋占领汴京之后再次使用法驾,可见对这套仪仗的重视。这是正统观念在政治上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辽太宗的目的就是试图从文化传承方面得到广大汉族民众的认可。金代迁都燕京后,女真统治者对祭祀诸神的坛庙建设、祭祀礼仪的程序细节的讲究表现出了更多的正统文化特色,举行礼仪活动时以仿照唐宋模式为主,同时采用了北方民族的某些传统习俗。“射柳”是契丹、女真等民族“拜天”之后的竞技活动,“拜天”则是南北各民族最重要的礼制。“烧饭”是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也是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虽然行用不废,却得不到正统观念的认同。

北京地域文化兼收并蓄的“凝聚”特色,是它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以后的事情。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形成往往会带来文化中心的出现,汉唐时期的都城长安、洛阳,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以及金朝的中都、元朝的大都等等都是如此。这些文化中心的出现反映了自身的文化发展状况,同时也与都城的巨大政治作用密切相关。许多地方如果不是成为政治中心,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文化中心。在某些地方,作为都城时文化发展比较繁荣,一旦失去都城地位之后,文化也随之日渐萧条,逐步失去了文化中心的地位。历史上的北京在作为军事重镇时,其文化发展很难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金中都成为整个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后,其凝聚特色也开始显现出来。元世祖将首都从西北大草原迁移到大都,特别是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后,它的文化凝聚力已经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了明清时期,北京仍然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这种凝聚特色也就一直有所体现。

北京在文化上的凝聚特色表现在许多方面。就文化教育机构而言,国子学和太学有数百名甚至上千名学生,他们大多数是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优秀青年,来到都城后拜名师学习各种文化。这个庞大群体不断变动,随时有人毕业又有人入学,从而成为京城文化界的重要发展动力和凝聚力,持续吸引全国的青年学子。各地的主要政府官员在任职期满后也要到京城来叙职,这是另一个不断变化的庞大群体。他们在京期间,或是游山玩水,或是寻亲访友,从事各种文化活动,为京城文化界又增添了一股活力。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汇集到京城,同时带来了全国各地的特色文化。这就使得京城文化界所凝聚的乃是全国各地的优秀文化,由此形成的京师文化当然是全国最优秀文化的结晶之一。与此相伴,全国各地的其他文化也随之而来,如人们最熟悉的饮食文化。北京早期的饮食文化主要体现北方特色,当它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后,各地的特色饮食都汇聚到了京城,南甜北咸,有辣有酸。

京城所特有的巨大文化凝聚力转化为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全国各地文人的汇聚带来了彼此之间更多的接触交流,激发了从事文化创作的灵感,从而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元代大都城杂剧的繁荣发展就与文人和著名艺人的凝聚密切相关。元朝把全国著名的艺人编入乐籍,征调到京城来,岁时为官方的重要庆典活动演出歌舞,平时就与文人相互交往。文人编剧,演员演出,二者的密切合作把元杂剧推进到了巅峰。

北京地域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有着较强的“扩散性”。这种文化的扩散性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只是其扩散范围较小,仅在燕京周围地区。到了辽代,燕京成为陪都,这里的文化发展程度超过了首都辽上京,其文化扩散范围遍及整个辽朝疆域。金代中都城的文化扩散范围进一步拓展到江淮一线,元、明、清时期的许多重大文化工程都在首都完成,如三朝纂修的《大一统志》、元代的《经世大典》、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其文化影响则扩散到了全国。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不仅自身发扬光大,在世界的传播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周边地区各国而言,这种影响既广泛又深远。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朝鲜、越南、缅甸、泰国等,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国派出的使者在汉唐时期主要是前往长安、洛阳等地,元代以后则主要前往大都(北京),他们所获得的大量文化信息即源于此。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皆在京城设置接待各国使臣的宾馆,任命主管对外事务的官员和翻译,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便利。近年来,韩国学者将历史上朝鲜出使北京的使臣记录整理出版,名曰《燕行录》。中国学者也与越南学者合作,整理出版历年越南使臣到北京往还的记录。这些都证明了以北京地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京地域文化对世界产生较大影响,当始于元代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所撰的《马可·波罗行纪》中对元代大都城辉煌建筑的描写,以及对都市商业发展盛况的赞叹,令西方社会耳目一新,这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强大震撼力。同样是这个时代,还有鄂多立克、伊本·白图泰等许多著名旅行家对中国和北京加以描述。他们对中华文明最深刻的感触就是“神奇的东方”。此后较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陷入对外封闭状态,文化交流也受到阻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这里,包括外交家、政治家、学者、商人……他们在带来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开始把他们在北京的文化感受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众多前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来到北京并对其加以描述和赞美的大有人在,他们向世界展示的是一个曾经辉煌的京城。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而一直没有中断或灭绝,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海纳百川,北京地域文化的包容特色表现尤为突出。先秦时期的中国文化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齐鲁文化圈中以儒家学说势力最大,产生于这里的邹衍学说更受到排挤。邹衍来到燕地,其学说受到欢迎,显示出燕文化圈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自辽代以来的一千余年间,北京地区先后传入各种不同的文化派别,它们都有自己的存在空间。经过历代不断积累和相互吸收借鉴,包括上层社会主导的宫廷文化、融合南北特色的园林文化等等,内涵越来越丰富,它们都是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蒙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文化政策空前开放,不论是中原固有的农耕文化还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不論是西亚的伊斯兰文化还是欧洲的希腊文化,在大都文化界皆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宏大的包容特色,与当时统治者所熟悉的游牧文化的开放风格一致。

猜你喜欢
都城京城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京城之夜,文化之夜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24
关于辽上京城营建的几点浅见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北京,北京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东南文化(2016年4期)2016-08-22 09:35:38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
大众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10
古老的都城
飞碟探索(2001年3期)2001-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