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飞舟》

2024-05-15 15:44:30
全国新书目 2024年3期
关键词:组合体发射场指挥部

《天路飞舟》

崔吉俊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3.11/128.00元

崔吉俊

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参与组织、指挥“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飞船发射任务全过程。曾获载人航天工程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本书是全景式反映“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发射过程的长篇纪实文学,以时间为线索,忠实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从载人首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出舱行走到交会对接的飞天历程。书中通过发射过程中大大小小的事件,以及大量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书写中国航天飞速发展的奇迹,揭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成功密码和精神力量。

“神舟四号”发射遭遇极端天气

自12月21日起,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很快覆盖了整个发射场,此时距预定的“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日12月29日只有8天时间了。漫天大雪持续了两天两夜,发射场气温很快降至-25℃以下。这么强的冰雪天气,在场区历史上大概只有20世纪60年代有过。在戈壁上生活了50年以上的老人说,这么冷的天,这么大的雪,还是第一次见到。面对突如其来的冰雪天气,“神舟四号”飞船能否如期发射,又能否在风雪交加中安全返回,这些都是巨大的问号,发射场区任务指挥部立即着手研究相关对策。

按照计划,船—箭—塔组合体于12月24日由技术区垂直厂房转运至发射区,23日组织讨论转运有关准备工作。天气预报显示,24日发射场气温将会出现小幅回升,最高气温有望升到-20℃以上。我们都知道,发射条件是不能低于-20℃。

火箭系统分析,二级伺服机构密封圈在-25℃时会冻坏,其他仪器可抗-20℃的低温。按照天气预报的气温,火箭系统满足转运条件。

飞船系统分析,在-20℃的环境温度下,整流罩可以使船内温度在15℃与12℃之间保温4小时。飞船系统也满足转运条件。

指挥部当即决定,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实施转运。保险起见,选在24日下午3时全天气温最高的时段开始转运。指挥部要求各系统在船—箭—塔组合体出厂房前测一次温度,转运到发射工位后再测一次温度,做到心中有数。为保证转运现场的秩序,谢绝一切参观,并要求发射中心气象系统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有异常立即向指挥部报告。

12月24日下午3时,船—箭—塔组合体按计划开始转运。往日转运现场热闹异常,而本次转运受到低温影响,显得冷清了许多。大家穿起厚厚的防寒衣服,手戴皮手套,脚蹬棉靴,只有参加转运操作的地面设备营的战士操作手们为便于操作仍然尽量简装。看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许达哲只戴了一顶线帽,冻得双耳通红,不住地用双手捂耳朵、搓脸蛋,我打趣地说:“你以为这是湖南啊!”(许达哲是湖南人)随后,我立即安排人为他找来棉帽和皮大衣。

转到发射工位后,气温还在下降。

船—箭—塔组合体在发射工位当日的工作内容包括:活动发射台对中锁定,连接各系统测试电缆,伸出并固定发射台支撑腿;合拢塔架一、二组回转工作平台;连接垂直度调整电缆,调整火箭垂直度;火箭射向粗瞄;最后,合拢三、四组回转工作平台。

晚饭后我返回发射工位,看到塔架工作平台尚未合拢,部分箭体依然暴露在寒风低温中。我预感到情况不妙,赶紧询问,原来发射塔勤务系统在超低温下出现了多个故障,不能正常运行,延误了工作流程。我赶紧召集有关人员在发射区协作值班室商讨应对措施。那天的冷沁入骨髓,让人感觉似乎世界末日到了。一个声音在我心里不断回荡:“实在不行就把船—箭—塔组合体再转回技术厂房吧!”口里却与大家说:“再想想办法,一定要克服困难!”两个声音在冲突,心与口在斗争,幸亏心里的声音没有发出来,在同志们的努力下,问题最终还是解决了,奇迹就发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时任发射测试站总工程师的王金安回忆说:

“神舟四号”任务垂直转运时,地面设备出现了三个影响工作平台合拢的故障。第一个是平台运行检查过程中第三组速度控制失灵,经排查为电位计管脚断裂,无法正常工作。第二个是组合体到发射工位后,发射台要对中锁定,按流程进行支撑转换,一开机却发现第一根支撑腿转换装置液压系统的溢流阀不动作,只好在-20℃的低温下赤手拆装,还好,30分钟后换好了溢流阀,系统恢复正常。第二天,我发现操作人员的手肿成5厘米厚。第三个是回转工作平台液压阀箱的比例放大器在低温下也出现异常,这直接影响了平台合拢。

低温导致了这么多故障,而任务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内容,地面设备营的战士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战胜了低温,赢得了时间,保证了进度。至晚上9时左右,当天规定的工作全部结束,火箭和飞船供上了热风,一切安全。

我拨通了张建启主任的手机,报告发射场工作正常,让他放心。

几天来持续低温,最低时竟突破了-30℃,这对负责试验和生活用电与供暖保障的发电厂是一个巨大考验。我翻阅当年的工作笔记,其中赫然记着:12月21日,发电负荷,16600千瓦;12月22日,发电负荷,16700千瓦;12月23日,发电负荷,17500千瓦;12月24日,发电负荷,17600千瓦;12月25日,发电负荷,18500千瓦……这些数据逐渐逼近发射中心这座小型发电厂的发电极限。令人担心的不仅仅是发射场面临的低温考验,发射中心各类保障和生活设施也都要面对低温的挑战。

常言道,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塔架各层工作平台对火箭和飞船合拢后,无法完全挡住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冷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小米加步枪”的土法。发射中心后勤部门按照指挥部的要求,从物资处库房紧急调来120条军用棉被,抬上了发射塔架的透风部位。战士们粗针大麻线地忙活了一阵子,把每个漏风的地方都堵得严严实实,也算是起到了一定的防风保温作用。

12月27日晚应该是发射场区任务指挥部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审定火箭加注和最后发射的各项工作计划与程序。

发射场的气温丝毫没有回升的迹象,对于预定的29日到底能不能发射,指挥部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有人建议发射塔架工作平台推迟收回,火箭的温度就不会降得太低,可以按原定日期实施发射;也有人建议推迟一天发射,环境温度也许会有所回升,对发射更加有利。无疑,推迟收回封闭的工作平台将给人员的操作和撤收带来一定难度,而推迟一天发射则试验文书要重新修改,推迟的24小时对各系统的保温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谁也不敢保证已近极限的供热设备不会突然之间在哪个部位“冒泡”或“罢工”。

张建启主任很谨慎,他事先与气象专家有过沟通和商讨,分析的结果是再过两天温度就有可能回升到-20℃以上,能够满足发射要求,如果按原计划发射,可能温度在-22℃左右,基本不满足最低发射条件。他经过权衡,向指挥部建议推迟一天发射。

总装备部胡世祥副部长也参加了指挥部会议。在做出最终决策之前,他同样很谨慎,反复听取不同意见,要指挥部成员一个个表态。看得出,胡世祥副部长很希望按时发射,但也不得不顾及低温带来的影响。他说:“-25℃应该也扛得住,如果温度继续下降可以考虑推迟发射。推迟发射采取措施要考虑技术状态变化带来的影响;低温下工作要特别注意设备和人身的安全,避免非战斗减员。”深思熟虑后,胡世祥副部长同意推迟一天发射。他要求指挥部调整工作流程,对调整后的流程尽快熟悉和掌握,完善预案,做好演练,28日晚向指挥部汇报最后准备情况。

28日上午,根据指挥部推迟一天发射的决策,我趕忙组织各系统讨论应对措施。大家从产品、地面设备、试验程序和文书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采取多项措施,形成了新的发射计划安排意见。

猜你喜欢
组合体发射场指挥部
SpaceX公司超重-星舰组合体首飞异常情况初步分析
宇航学报(2023年5期)2023-06-25 01:13:08
忙碌的航天发射场
军事文摘(2022年24期)2022-12-30 11:44:56
文昌发射场暮色
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 01:33:50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世纪风采(2021年10期)2021-10-21 05:16:18
空间站组合体3D展示产品
黑龙江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挥部第2号公告
“拆”解组合体求积问题
长征七号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
Четыре космодрома Китая
中亚信息(2016年4期)2016-07-07 09:38:08
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