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正
吴老书法很好,但很少为人写条幅;他的诗也写得很好,但很少把自己的诗写成条幅赠给朋友。赠给我的一幅,真要算得稀世之宝了,何况又是绝笔——这个条幅写于1981年春天,此后不久,他就病倒了。
条幅长期挂在我的书房里,后来为了免受灰尘的损害而珍藏了起来。仔细看那条幅,还墨迹未干的样子,眼前忽然浮现出他那山东大汉略呈方形的脸。“留个纪念吧!”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那是条幅装裱后拿给他看的时候。看那字,清纯而厚重,不是书法家仅仅于临摹古帖而得来的那种字。再看那诗,诗是这样写的:银鬓采红豆,红豆坚且贞。又折叶子花,花香照眼明。健步罗梭桥,桥下水清清。将花浮浪去,长流思远情。
这是吴老于1980年游西双版纳时写的一首无题诗。游览归来,他诵给我听,我极喜欢,请他写下来,他就写了这个条幅。这首诗清新美丽,自然卷舒,如穿花激石的山泉,如随风弄影的闲云,命意高远,绝无半点尘俗。只是结语“将花浮浪去,长流思远情”很有些伤感。古人相信“诗谶”,以为从诗里能见出命运的穷通和前路否泰,这两句诗似乎真的预示着他的不久于人世吧——当时可没有这么想。
第二年,即1982年的8月,我登上庐山,住在比牯岭街还高的一个山峰上,四围松竹,一窗烟雨,远处隐在烟雨中的连山,像无数魔鬼在捉迷藏,这边才露一个头,转眼便不见了,那边又钻出一个头来。住在这里,犹如进入一个迷离恍惚的神怪世界。一天夜里,闻到吴老逝世的噩耗,我痛哭失声。为了悼念吴老,我曾写了一首诗:渐老方惊哭友多,哭公今又泪滂沱。难忘青岛扶初泳,忍忆红山共夜歌!雪压青松知健劲,笔干星斗仰巍峨。青衿堪慰八千万,岁岁深情诵纺车。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是写实。记得1964年夏天,我到青岛调查研究,住了一個多月。这期间,吴老从上海来到。谈工作之余,我们还一起去海滨浴场游泳。吴老爱游仰泳,他的胖大给他增加了几许浮力,仰卧碧波之上,转侧自如,如同躺在沙发上休息。我呢,从来没有学过游泳,浮也浮不起来。他看见我尴尬的样子,连忙跑过来教我。“就学仰泳吧!”他一面说着,一面用手托着我的脊背让我卧在水面上。在他的扶持下,我东闯西冲,“游”了好一阵子。回去的路上,他笑着说:“大有进步,自然只一次是学不会的。”我后来学会了游泳,最拿手的也是仰泳,不能不说吴老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当时我才30多岁。吴老对于一般工作人员、对于青年总是热情教导的。难怪建国之初他在东北师大当院长的时候,学生亲切地称他“老妈妈”。
我忆起,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曾同住在一个宿舍里,那处宿舍叫“八间房”。吴老曾以《八间房》为题写过一篇散文,收在1976年再版的他的散文集《北极星》里。书出来后,他捧着一本亲自送给我,书页还飘着墨香。扉页上盖着一方白文“山屋”二字的印章,朱色灿然,那是我刻赠给他的。他早年在青岛的书斋叫“山屋”。“八间房”里住着七八位同志,有的会拉手风琴,有的会唱歌,到了晚上我们就凑在一起又拉又唱。吴老是这个小小合唱队的积极分子,每每唱起延安时代的歌曲,他都特别起劲。
诗的最后两句“青衿堪慰八千万,岁岁深情诵纺车”写的也是实情。吴老是当代大散文家,文笔清纯朴素,炉火纯青,罕有其匹。他的名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猎户》等都曾选入语文课本,特别是《记一辆纺车》,成了教材的保留篇目,至今仍选在课本里,全国上亿中学生仍在研读这篇散文。
199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吴伯箫文集》,是对吴老的纪念。听说他的老家莱芜在筹办他的纪念馆,祝愿早日实现。但即使没有这些,文学史和教育史也会记下他闪闪发光的名字。
(节选自《忆吴伯箫同志》,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