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老王半年前自觉右侧腹部和大腿交界区域出现一个小鼓包,刚开始鼓包只有鸽子蛋大小,摸上去感觉软软的,像是一团脂肪,身体平躺时鼓包就没有了,站立时或提重物时鼓包就出来了,也没有伴随其他不舒服,当时未引起重视。最近老王觉得那鼓包越来越大,走路的时候不适感强烈,并且平躺时鼓包也不会消失了,需要用手去按压才会消失。老王这才去医院就诊,医生结合病史和超声检查确诊后,择期为老王进行了微创手术,术后第一天老王就出院回家了,生活一切如常。
● 鼓包是什么
让老王感觉不适的鼓包医学名称叫作“疝”,人体组织、器官由于某些原因,离开原来的解剖位置,穿过薄弱的组织或孔隙,进入另一解剖位置,就形成了疝,疝的结构包括疝囊、疝环和疝内容物。如果把肚子比作一只轮胎,肚子里面的器官就像轮胎内的气体,当轮胎外层变薄,胎压过高时,胎内的气体就推着薄弱部位向外膨出,形成一个鼓包。
老王的“疝”出现在右侧腹部和大腿交界区域,这个区域被称为腹股沟区域,是位于大腿根部的三角形区域,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水平连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
于腹股沟区域出现的“疝”就是腹股沟疝,俗称“小肠气”,是临床常见病,指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的缺损,向外突出形成体表凸起,严重者疝可以进入阴囊。
腹股沟疝发病率高,类型复杂。根据缺损的位置可分为腹股沟斜疝、直疝及股疝;根据疝内容物能否回纳及血流动力学,容易回纳的疝称为可复性疝,而当疝回纳困难时称为嵌顿疝,当疝内容物存在血运障碍时称为绞窄疝。
疝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通常可分为两类原因:一是腹壁薄弱,如高龄、长期吸烟、营养不良、下腹部外伤、手术、先天缺损等使腹股沟区肌肉筋膜组织强度降低;二是腹内压力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腹水、肥胖、妊娠及举重、深蹲等可导致腹腔压力升高。
● 腹股沟疝需要及时就诊
老王发现鼓包的前半年由于没有特殊不适,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直到走路时有强烈不适才去医院,这是不可取的。用轮胎来举例,薄弱部位的鼓包可以通过调整胎压,选择平坦的行驶路面来延缓爆胎,但如果缺损部位不能进行修补,轮胎爆破也是难免的。
腹股沟疝的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域出现可复性包块,开始肿块较小,仅仅在站立、咳嗽等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出现,平卧位或用手按压时可回纳或自行消失,此时往往无特殊不适,可有局部胀痛。
但当疾病进一步发展,器官可自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导致行走不便和疼痛等不适。有时肠管进入疝囊并扭曲,可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疼痛、腹痛、腹胀、呕吐及停止排气排便。当疝环压迫等因素引起疝内容物缺血时,可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炎症蔓延至腹腔可致弥漫性腹膜炎,严重时危及生命。
当怀疑自己有腹股沟疝时,就需要至医院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外科医生会通过触诊查看鼓包的位置、大小、质地、可否回纳等信息,从而判断疝的类型和疝内容物。超声是腹股沟疝的一线影像诊断方法,无放射性,可动态观察腹壁各层次结构、快速切换平卧位和站立位进行对比检查。
● 预防和治疗
针对疝发病的两方面原因,预防腹股沟疝一方面可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或疝气托来加强腹壁;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增加腹内压的动作,如避免着凉引起咳嗽、避免用力排便、避免重体力劳动、不做深蹲等动作。
但是腹股沟疝一旦发生,不能自愈,除了1岁以内婴儿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且随着疝增大,发生嵌顿或绞窄的概率及手术难度都会上升,所以发现的时候就要尽早治疗。
对于未成年人,为避免损伤输精管,手术方式以开放或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为主。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可在腹腔镜引导下,将疝囊在高位结扎,结扎线埋于皮下,不需要放置补片,手术和恢复时间短,切口小,但复发率高;开放手术可在腹股沟区域做一个4—5厘米切口,高位结扎疝囊后,可选择放置补片。
成年患者的主流术式为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种为经腹腹膜前间隙疝补片修补术,在腹壁上通过1个1厘米、2个0.5厘米的切口置入穿刺器进入腹腔,游离腹股沟区,回纳疝囊后置入补片并固定,优点为修补确切,复发率低,恢复时间快,通常可在术后第一天出院。同时可在术中检查对侧隐匿性疝,必要时可一同修补。另一种为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同样为3个切口,直接进入腹膜外间隙,不进入腹腔,可降低损伤腹内脏器的可能性,对于部分腹腔内粘连的患者具有手术层次优势,但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且难以探查对侧隐匿疝。
在尚未有条件实施腹腔镜下手术的部分地区,开放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仍是主流术式,通常需要考虑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能否耐受全身麻醉和二氧化碳气腹压力,腹股沟区域是否有手术史,腹腔内粘连情况,经济承受能力及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等。
日常合理锻炼,避免增加腹内压力,可降低腹股沟疝的发生率和进展速度。当腹股沟出现可复性包块时应及时就医,切莫大意,确诊后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避免因腹股沟疝嵌顿引起肠梗阻或疝内容物绞窄致需要急诊手术才能挽救生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