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州市海珠区启动了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以健康海珠建设为主线,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实现了完善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构建健康社会、营造健康环境等建设目标,形成了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海珠区先后获得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等称号。
● 融合两个平台,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1.高位统筹推进。第一时间成立海珠区健康促进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海珠区创建健康促进区实施方案》,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和进度时间表。连续2年将健康促进区建设纳入区政府重点工作,有力推动建设工作进程。
2.健全健康促进网络。按照“横到边纵到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全区健康促进工作区、街(部门)、居委三级工作网络和专业网络。各系统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区级、部门和街级、社区三级联动,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系统工作部门抓,任务逐层落实的常态,为建设提供强大的工作合力。
3.规范技术指导。印发《海珠区健康促进区工作手册》,聚焦建设工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九大内容,解答七个共性问题,提供标准和模板;加大工作网络和专业网络人员培训力度,举办培训25场次;规范健康场所建设的资料归档模板。组织多部门联合督导693次,各司其职,指导到位;各部门联动互助,多管齐下,扎实练好全区健康促进工作基本功。
● 多维度统筹,健全健康知识传播体系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素养促进活动,从需求出发,以区健康教育讲师团为健康科普传播技术龙头,“点、线、面”结合开展健康知识传播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传播健康文化,引导群众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
1.“点”——打造健康科普巡讲品牌活动。2012年成立健康教育讲师团,每年根据需求设置个性化的健康宣讲主题,累计开展 100多场次。
2.“线”——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活动。通过播放视频、发送健康信息、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强力推进传播健康素养66条知识,每年社区均开展健康讲座200多场次,以健康素养内容为主题,累计开展全区性的大型公众咨询和线上有奖问答活动15场次。
3.“面”——拓宽健康科普知识传播渠道。巩固“一报一网两号三栏”宣传阵地,定期向各类人群传播健康素养知识。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精准化的健康科普宣传。与区文明办联合,利用地铁、公交等移动媒体,小区的电梯广告栏、大型户外电子屏刊登健康知识,健康教育与促进深入人心。
● 搭建三个强有力的部门协作和共同提升平台
1.卫体联手,打造科学健身大讲堂品牌活动。2016年起,由区文广旅体局搭台,区卫生健康局提供师资,每年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走进社区,走进群众,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科学运动。累计开展30多场次的科学健身科普讲座活动,印制并发放各类科学健身手册2万册,广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为居民提供科学运动指导。
2.卫教联手,打造健康素养进校园系列品牌活动。区卫生健康局与区教育局密切沟通合作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用报络后、用耳保听、动手绘面”的健康传播形式,辖区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2011年起每年开展10—20场次的“好讲师进校园”活动;2019年起与区教育局工会联合组织开展的“健康教育行动”之健康科普进校园活动,累计开展98场次,覆盖区属8间中小学校。
3.卫社联手,打造社区健康教育志愿者品牌活动。海珠区于2014年启动社区健康教育志愿者项目工作,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由社区医生带领健康教育志愿者开展运动健康和膳食健康活动,传播健康知识,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志愿服务。目前共有健康教育志愿者团队共26支,1300多人,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并帮助身边的人健康生活。
● 坚持多措并举,健全居民健康服务体系
1.医疗资源布局和体系建设得到突破。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全面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辖区医疗资源格局初步形成,将辖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联体建设中,区域医疗服务供给体系趋向多元化、均衡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15分钟医疗便民服务圈进一步优化。
2.“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全面规范。成立海珠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推进2个国家级普惠托育试点。探索医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试点建设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服务载体的养老模式。创建1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养老”智慧医养服务,积极开展“红棉照护”健康关爱项目行动,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社区老人开展心率、血压、血糖三项重点健康指标监测,打造高质量居家养老服务。
未来,海珠区仍将坚持高质量发展,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着力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科学引导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加大工作力度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打造立体的健康知识传播体系,使群众学得到、学得会、用得上健康知识。打造健康服务品牌,坚持预防为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