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共建共享健康苏州

2024-05-14 00:00:00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4年2期
关键词:苏州市市民苏州

健康城市建设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重要内容,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苏州市自1999年起将健康城市建设作为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水平的有效载体加以探索推进,持续开展24年。

▎健康城市建设突出源头治理

苏州健康城市建设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突出源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针对当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苏州市不仅依靠医疗卫生的“小处方”,更借助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实施针对性的健康行动。制订实施了多轮健康城市行动计划,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4个维度提升市民和城市健康状况

苏州市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从党委政府健康优先的制度安排、相关部门健康促进的职责履行、卫生行业健康管理的有效供给、市民百姓健康主责的共建共享4个维度制订具体方案,不断推动健康苏州建设的系统化提升、高质量发展,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健康城市建设,苏州市民和城市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提升。从1999年到2022年,苏州市人均期望寿命由77.32岁增至83.03岁,婴儿死亡率由8.74%下降到1.84%,孕产妇死亡率从25.54/10万下降到3.79/10万,主要健康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至7.59%,城乡常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至40.48%,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苏州市连续荣获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样板市,获得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杰出健康城市奖”等在内的35项国际健康城市奖项。

▎健康城市建设亮点突出

(一)推动卫生领域健康服务与管理的有效供给

根据苏州健康城市诊断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处于苏州市疾病谱前三位,为了统筹解决治病、防病等一系列问题,苏州市综合实施了健康市民、健康城市、健康场所等行动计划。

一是立足“急病要急”,实施健康市民行动计划。健康市民行动计划主要瞄准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5方面,建立五大疾病区域协同救治中心,实现“急病要急”。在急病协同救治的同时,同步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起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妊娠三大筛查机制,并将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升级为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通过早期识别、早期治疗、上下联动、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急病区域健康联合体,构筑苏州融预防、救治、防控于一体的市民健康管理联合体系。

二是立足“慢病要准”,实施健康市民倍增计划。制订健康市民倍增计划,依托一个市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借助专病健康教育、专项健身运动与专方中医药服务三大适宜技术,有效开展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儿童喘息性肺炎、骨质疏松及骨关节炎、睡眠障碍、代谢障碍临界人群、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的五大干预策略,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基于人群主要健康问题的精准配置及有效供给。全市共建有各类慢性疾病区域防治指导中心77家,社区防治站204家,累计开展各类慢性疾病筛查460余万人次,发现并管理高危人群130余万人。

三是立足“无病要防”,实施健康城市、健康场所系列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心理健康促进、重点人群伤害干预、出生缺陷与重大疾病干预、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五大重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人群、疾病干预项目。“十三五”以来,累计建设省级健康场所910个、市级健康场所1108个、市级健康家庭800家。

(二)综合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市紧紧围绕市民健康素养需求和薄弱点综合施策,大力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22年苏州市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8.3%提高到40.48%。

一是着力打造由权威媒体、权威专家形成的多元化健康传播矩阵。利用苏州本地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苏周到”“引力播”“看苏州”等开展实景式健康教育,形成《大医生在线》《苏·医Talk》《天天健康》等品牌栏目。如以“发热咨询专家直播间”为例,该系列直播累计播出38场,累计观看3.4亿余人次,平均单场点击量900万,全网日最高点击量达1276万。

二是针对性提升市民健康素养薄弱环节。重点围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发现的薄弱环节加强干预,先后制定慢性病防治、骨质疏松防治、老年人健康等健康教育核心信息,通过核心信息的传播,针对性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十三五”以来,苏州市居民健康素养中慢性病防治素养从5.1%提高到28.05%,传染病防治素养从21.5%提高到36.22%。

三是打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践基地。推进以室内健康教育园为主体,以室外健康主题公园和健身步道为补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践基地。苏州市疾控中心1—2层开设健康科普教育馆,设置面向普通市民的专门参观通道,参观者可近距离了解生物实验室的构成,实时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其他与健康相关的科普馆多达70多个,建成健身步道5000余千米。

(三)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早在国家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开放之前,苏州就形成学校与社会共同管理的长效机制。由市教育局牵头,立足公益,先从市教育局直属校园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多的中小学校园。在新校区建设中,明确教学区和体育设施区之间要有物理隔离,对老校区改造则增加了隔离设施;各级财政对开放学校设置的公众责任险、增加的安保力量、体育设施的维修经费予以财政保障;对相关工作的考核纳入对学校的年度评价中,与学校整体的绩效奖励和领导班子的评价等都直接挂钩。经过10年探索,市民目前可以通过“苏周到”手机应用软件中的“学校体育场馆预约”模块进行线上预约。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4所学校对外免费开放,占全市中小学的35%。

20多年来,苏州市就健康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苏州的健康城市建设模式。进入新时期后,健康苏州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锚定建设健康中国典范城市这一目标,为市民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服务,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有”,建设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的人民城市。

猜你喜欢
苏州市市民苏州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苏州一光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意义”的问题所在
英语学习(2015年11期)2015-02-01 19:57:13
苏州诚和的成功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