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内涵阐释、价值耦合与开发路径

2024-05-14 08:56苟平章杨馥宁赵心玉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课证融通

苟平章 杨馥宁 李 军 赵心玉

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守正创新,重视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产业转型与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产教融合是夯实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向和核心内容,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产教良性互动离不开教学优化升级。为促进产教融合,部分职业院校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课证融通”来增强人才供给能力。证书标准作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一部分,其精准对接专业课程已成为“课证融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2]。因此,结合岗位需求和证书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当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模块化课程的灵活性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多样性、动态性以及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相契合,为实现课证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的内涵

(一)“课证融通”的内涵

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定位,提出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不仅包含学校办学要求、专业建设要求、人才培养要求,还强调面向岗位群的要求。在“1+X”证书制度实施背景下,职业院校通过实施“课证融通”的模式优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多重目标。“课证融通”是指专业课程设置与相应职业领域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证书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相对接[3],通过实施“课证融通”,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和条件,使其能够能更好地胜任职业活动。

目前,“课证融通”存在优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的融合度不高、课程目标与证书要求匹配度不高[4]等问题,在研究领域,秦国峰等人以证书标准与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在重构以素养、知识与技能组成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搭建新的学习环境,提出“课证融通”课程开发的新路径[5];柴草等人提出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专业课程,建立校企协同机制,推动学历教育教学资源与职业培训教学资源同步建设[6];聂争艳等人提出以企业作为主体形成校本课程方案,开发动态、开放的课程[7]。本文认为,应将“课证融通”落实到具体课程开发模式中,在分析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开发方式动态完善课程的“教与学”,有机衔接证书标准中的考核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进行证书培训与专业课程的同步教学,在质量评价体系中统筹安排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与学历教育专业科目考试。

(二)模块化课程的内涵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模块化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分析教学材料与证书标准的共性与差异性,把教学内容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学习模块,这些独立模块能够集成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满足不同证书的教学和学习需求[8],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块化课程是模块式技能培训(Module of Employable Skill,MES)。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了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并解决当时的社会高失业率问题,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开发了MES模式。徐理勤等人研究了德国的模块化教育改革案例,结果表明,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增进技能和提高思考能力[9]。与普通课程和培训课程相比,模块化课程能够有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灵活性,根据教学目标,可将独立的学习模块重新搭建为整体课程架构;二是动态性,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及时调整模块内容,动态替换模块内部要素;三是独立性,有效的学习模块之间的“接口”更加清晰,易于找到课证融合关键点,增进融通的深度。

二、“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的价值

(一)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意见》提出要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为深化产教融合、打造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创造了条件。产业技术更新迭代把职业和岗位种类推向了新高度,但高端技能人才供给匮乏,导致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出现结构性矛盾。面对人才供给的窘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调节供给侧结构性失衡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要畅通供给侧与需求侧互动反馈,把握新旧功能转换良机,促进供需良性互动[10];有的认为要构建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的适应能力,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从而解决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11];有的认为要建立建构企业与学校之间信息的结构化对接机制[12]。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讲,“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能够根据最新技术动态更新学习模块,适应需求侧发展,满足新业态需求,有助于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的问题。鉴于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院校要在微观层面提高课程适应性。

(二)有利于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当前,各行业正在以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战略发展手段[13],使得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成为产业链内部的主要结构性问题,从而使企业的认知性劳动优势及其对生产性劳动、交易性劳动和研发性劳动的支配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14]。认知性劳动是指人们通过创造和思考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劳动,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数字化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企业获得认知性劳动优势的重要引擎。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可发挥在人才供给方面的优势。实践是认知性劳动的主要来源,但职业院校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与具有全面素质、多元思维、快速获取信息、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因此,可以构建集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为一体的教育生态网络,培养具备智慧把握技术和数字理性认知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以应对技术与知识的不断革新[15]。模块化课程基于复杂学习理论,将实践、知识、思维、组合规则集成在一起,帮助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以及课程之间建立多向有益的循环,从而形成良性教学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加速技术孵化到研发生产的进程,推动产业行业转型升级。

(三)助力打造区域特色课程

形成同当地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教育布局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区域特色课程将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联系在一起,由学校根据自己所在地域独有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地理环境、企业特点等因素来设计,为学习者提供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教育资源。在学习区域特色课程中,学习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地方企业发展情况和职业状况,还能够加深对本地区历史人文的认识与了解,进而实现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和文化保护意识的培育。例如,有人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设计课程,植根于“大豆之乡”海伦市的农耕文化,解决现代农业技术的问题[16];有人从文化、活动、学生三个方面研究乡村校本课程开发,提出在“预留地”进行自主课程开发[17]。从目前区域特色课程的理论研究来看,关于如何整合学科课程和区域特色资源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MES模式在全球广泛应用的过程中,结合各国具体国情、教育传统和学术研究,逐渐深入发展,对各国本土的职业教育产生了交融式影响。由此可见,模块化课程可以有效结合不同地域的区域特色课程,形成与本地区产业相匹配的课程结构,推动区域联动,构建多方协同发展机制。

三、“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开发的关键

(一)基本保障:校企协同构建课程

职业教育既有教育的基本属性,也具备独特的职业属性,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保障,既能提升教育质量,又能助推产业和经济发展[18]。对于学校而言,可通过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学科专家与专业教师入企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建立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与技术专家入校兼职的聘用制度等多种方式[19],增强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课程开发的师资力量。

职业院校建设模块化课程,要以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开发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与企业协同合作开发课程,选拔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组建模块化课程开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制学习模块、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编写授课计划与考核标准等。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开发团队要定期召开研讨会,为“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标准和技术保障。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要有超前性,课程开发团队要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课程开发提供可靠依据,这一过程需要企业的支持。

(二)逻辑支撑:基于复杂学习理论开发模块化课程

复杂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环境和任务等多个因素。模块化课程并非零散化和零碎化学习,可以与复杂学习理论同时存在。首先,分解后的教学模块提供具体的目标指向和任务概述,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和降低对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这符合复杂学习的核心要求。其次,基于复杂学习理论,模块化课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教师承担着引导和支持学习者的角色。最后,在面向复杂学习的“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中,每个学习模块都是由知识、技能和核心素养等方面内容组成的复杂学习体系,有助于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进行自主的个性化学习。

(三)开发原则:提升学习模块内聚性、提高课程与证书的耦合度

模块的内聚度越高,模块的独立性越强,修改和维护的难度也越小,更易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此,应提高内聚度,首先,将功能相关的教材内容放在同一个学习模块中,避免不相关信息的混乱;其次,在设计模块框架时,尽量避免模块之间相互依赖,使每个学习模块都能够独立运行;再次,保持“接口”简洁明了,减少模块之间的重复内容。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模块内聚度和模块化课程的整体质量。

耦合度是两者或多者关联程度的度量,即内容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可以分为强耦合和弱耦合两种情况,如果两个模块处于强耦合,那么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就会很紧密。在设计模块化课程时要重视提高“课”与“证”之间的耦合度,摒弃课程内容对证书标准和就业标准“纳而不入”“引而不用”的现象,构建“课证”相互渗透、岗位需求与学生需求兼容的教学体系,激发模块化课程对“课证融通”的孵化和助推作用,弥补“课证融通”的不足,实现课程开发效益的最大化。为保证模块化课程易于组织管理,提高其可靠性和可修改性,重构教学内容时亟需考虑模块内部的内聚度、证书标准与教材内容的耦合度。

四、“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的开发路径

“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开发需依据复杂学习理论,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照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匹配以理实一体化和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模块的内聚度、证书与课程之间的耦合度,基本路径包括定位证书、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落实教学方式和学分相互转换五个环节。见图1。

图1 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开发路径

(一)分析岗位需求和学习者需求,明确证书定位

课程目标要紧密对接育人与产业结构。在具有高度竞争性的就业环境中,拥有相关证书通常是求职者获得理想职位的关键资格之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考取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证书,使之在就业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选择证书时,确定岗位或岗位群是前提,就业的指向性是依据。第一,要以学生的专业及方向筛选相关证书,介绍证书标准及证书对就业的辅助功能。第二,要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职业理想和兴趣爱好,制定更精准、更有效的个性化证书范围。第三,要根据不同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做深入的了解,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全面调研,包括技能类别、技能水平和具体岗位所需证书等,从而明确学生的必备证书范围。第四,要根据专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制定合理的证书范围,通过分析与比较,选择既符合岗位需求又能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的证书范围,见图2。

图2 职业技能证书定位

(二)根据证书和职业的双重标准,制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

截至目前,“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发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共有1264个,与之相对应的证书标准有446个。证书标准来源于国内外主流企业的广泛需求,一经发布便成为固化文件,而企业的岗位任务是实时变化与动态发展的,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职业院校需要运用动态机制实现证书标准与岗位需求的双元对接。因此,不能单纯照搬证书标准制定课程目标,必须依据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的内容调整课程目标。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包含各种各样的职业责任和从业条件,是用人单位招聘标准和要求的重要来源,也为设置教学目标提供了价值性参考。课程目标规定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应取得的学习成果[20]。在企业数字化发展和能力本位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模块化课程目标的确定要基于证书和职业双重标准,由宏观搭建转向微观能力设计,由此建立职业能力目标。证书标准往往是从专业技能和知识角度出发,而职业标准更强调能力和实际执行力,需要对证书考核要求和岗位需求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统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标准,深入就业市场,了解当前企业对员工技能和证书要求的变化以及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及时对课程职业能力目标进行更新和优化,确保其符合市场需求。

(三)依托职业知识概念化,开发学习模块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存在三类不同的构建路径,分别是以学科知识作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本位、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标准本位和融合前两者的联结本位,三者的改革主体不同,各有成效,但三者知识来源均处于浅层,忽略了知识来源的本质,即需要在实践中认识,在情境中学习。麦克·扬(Michael Young)解析了关于知识结构内涵辨析的观点后,提出了“职业知识概念化”的理念[21]。本文基于职业知识概念化开发学习模块,通过理实一体促进工学结合,运用情景教学消除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模块中有机融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以提高其规范性、开放性和全面性。

1.学习模块结构设计

学习模块划分为通用素质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同步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职业能力,见图3所示。通用素质模块主要突出思想意识的培养与引领,概括职业标准和证书标准,包括职业法规知识、职业道德准则、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能力,以促进全面发展。模块设计要注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22]。例如,在讲述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内容时,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列举伟大发展成就、讲述爱国企业家的故事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图3 学习模块框架

专业能力模块细化为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前者是后者的指向标,而实践操作又是升华专业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侧重于教授从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核心要素。专业能力模块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内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工作任务需求,开发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思考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在设计该模块时,应当扩大范围,把握发展规律,增设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教学内容。

2.职业知识概念化

根据职业能力课程目标,将职业能力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支点。如专业能力模块包含了行业企业对工作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在组织学习模块时要将工作任务需求进行深度描述,将其进行概念化和教育教学化,转变为可传授、可迁移的知识与能力。

“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知识概念化的体现之一,是理论知识通过个体实践后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是主客观知识交汇的结果,是与情境相关、以实践为导向、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知识[23]。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可在学习模块中添加真实岗位实践项目,提供实操机会和模拟演练,让学生切实感受知识的本质和生成路径。

专业理论方面的课程,也需要包含情境化“职业知识”,才能为学习者提供稳定的知识基础,要避免照本宣科、课堂氛围凝重、增加知识难度等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多维度的情景案例讲解抽象知识。模块化课程要呈现多角度的知识来源,以便学习者轻松掌握知识,并能够领悟理论知识的内涵。

(四)运用情景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模块化课程

在设计模块化课程教学时,应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包括情景导入、新课讲授、实践练习以及反思总结,充分运用情景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实施应以实际工作为基准,采用证书标准和教材作为载体,教师在情境营造时要高度还原真实的任务现场;同一知识点应多次设计同一范畴的学习情境,并包含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促进其深入理解学习过程[24]。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现实变化的多样性,学习情境的设计也应当更具丰富性,以适应技术更新、人工智能崛起、工作环境更新等情况。在职业院校中,较多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拥有实用的职业技能。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学应避免传统的单向讲授式教育,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其中蕴含着教学过程的问题性与探究性的统一,教学实施的一体化与情境化的统一,教师为理实互动课堂改革创造条件,建设理实一体的教学设计[25],将具体案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理解和运用,为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

(五)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完成课证成绩相互转换

课证内容衔接与贯通,往往会造成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重复叠加,加重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对此,职业院校应大力改革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推行学分转换。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背景下一项重要创新,而学分转换是学分银行制度的组成部分,在模块化课程中发挥着将证书与相应专业课程之间进行学分转换的重要作用[26]。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课证融通”与学分转换相结合,可以发挥双方最大优势[27],职业院校可以利用学分转换机制,将学生获得证书考核的成果转换为相应专业课程的学分。此外,专业课程考试成绩也可用作证书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证书和专业考试之间的互认,进一步提升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课证融通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高职“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