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辉 王建梁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本科教育。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及“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目标作出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并明确提出进一步打通“中职升入高职乃至本科职业教育”的通道。为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教育部分别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对本科层次学校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实施、学位授予等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12月30日,我国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已增加至35所,见表1。自试点以来,这些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对于推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增强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已成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突破点和增长点[1]。但是,职业本科教育如何区别于职业专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何保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基本属性,如何体现本科的基本内涵,如何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如何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等一系列问题,仍还未找到明确答案。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可以发现,与职业本科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对于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体系、标准、内涵、办学主体、发展路径等研究不深入[2][3][4],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现有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宏大叙事”的视角,从理论层面对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历程[5]、政策的演进[6]、概念的阐述[7]、内涵的厘清[8]、实践的进展[9]、模式的探索[10]等进行总结分析;第二,即使有微观的视角,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从师资队伍建设[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2]、科研服务与转化[13]等单一视角进行研究,且研究缺乏学理性和系统性,研究不深入。
表1 全国35 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名单
基于此,本文以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为例,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找到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取得更大的改革成效。
自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来,先后有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成立,包括综合、工科、艺术、语言、财经等不同类型的高校,代表性较强,因此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样本。这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先后发布了本校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年)》(简称《年报》),对自身办学的发展概况进行整体呈现,可以作为研究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办学情况的切入点,因此《年报》提供了本研究的主要数据。《年报》检索来源为各学校官方网站。
内容分析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试图以经验理论来界定分类的范畴和分析的单元,通过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内容解码,以分析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政策意义和政策时空转换[14][15],得出具有社会科学意义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一方面对《年报》中的定性信息进行识别归纳,并对其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另一方面,对《年报》中的定量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归类,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中,民办院校为22所,公办院校为13所,民办院校数量约为公办院校的1.7倍。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来源路径主要有3条:一是由高职(专科)院校经教育部批准直接“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此种模式最多,合计24所,其中民办21所,公办3所;二是由普通本科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与公办高职(专科)学校合并后转设为职业本科院校,共有9所;三是由独立学院直接转设为职业本科院校,有2所,见表1。
全国已有21个省份(占比67.6%)建有职业本科院校,其中,江西、山东、河北和广东各省分别建有3所。尽管黑龙江、安徽、北京、天津、内蒙古、湖北、云南、西藏、青海、宁夏10个省份还未建有职业本科院校,但通过查阅各省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可以发现上述省份也在积极筹备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工作。此外,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中,有超过40%的学校位于地市级城市,超过20%的学校位于县域地区,整体上看,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分布覆盖全国七大地区,分布较为合理。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按照“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总基调和总要求,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明确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条件及程序,要求对照设置标准、围绕学校特色,成熟一个设置一个,避免“大而全”,坚决防止“一哄而上”。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中,2019年教育部批复成立了15所,2020年批复成立6所,2021年批复成立11所,2023年批复成立3所。从教育部批复成立的速度来看,与“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总基调和总要求相符合,体现了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的决心。
建设职业本科院校既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结构优化的需要,也是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愿望的客观需求,从这一点上看,必然要求职业本科院校设置类别多样。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中,综合类院校有9所,艺术类、医药类各2所,语言类、农林类、财经类学校各1所,基本涵盖理工、综合、艺术、医药、农林、财经、语言等全部学校和专业类别。从试点学校专业设置来看,职业本科19个专业大类中已开展试点的专业大类有16个;90个职业本科专业类中已开展试点的专业类有38个,占职业本科专业类总数的42.2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职业本科试点开局起步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明确了职业本科学校设置的基本条件和量化评估指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细化了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条件、要求、流程、监督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职业本科专业分为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和247个专业,推动了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目录的完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对职业本科招生规模进行了量化。《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正式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体系。综上,我国职业本科制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职业本科试点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职业教育之所以成为与普通教育并轨的类型教育,招生是其根本体现。从招生情况来看,2022年职业本科院校招生7.63万人,比2021年多招了3.49万人,增长了84.39%[16];2023年职业本科院校招生8.99万人,比上年增长17.82%[17]。此外,从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录取分数来看,基本在各省本科批录取控制线上下。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2022年该校本科招生人数首次突破5000人,录取分数线超过了江苏省内所有民办本科高校;同时,该校实现了首次在省外招收本科生,招生人数为816人,侧面验证了职业本科招生需求旺盛。
由《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2年)可知,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273个专业。由《年报》可以看出,各试点院校皆能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优化本科专业。2022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设置职教本科专业14个,2023年新增7个,目前已经形成以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以制造装备设计、管理服务、贸易流通为支撑的一系列专业群。2023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首次新增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2024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新设数控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皆说明职业本科院校高度重视自身专业设置的优化。
通过分析《年报》可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各职业本科院校开展试点的重要内容和主攻方向,皆将其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职业本科院校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模式,不断加强制度保障和完善激励机制,努力打造以“城市—行业—企业—学校”为纽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格局。例如,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个专业群建设1个校企共建的高水平产业学院,每个专业深耕1个以上产教融合项目,每门专业核心课程有“1+N”个校企合作内容;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集聚和整合重庆及周边地区职业教育和产业资源,构建职业教育集团,统筹资源,推进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形成产教融合新业态。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照。从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毕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就业质量较高,就业优势明显。2022年6月,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9220人获颁职业本科学士学位,平均就业率为87.07%,高出全国本科学校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该校2022年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率为90.25%,人均收到2个企业录取通知,且平均年薪超过9万元,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学校制度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加强制度建设也是保障学校建设规范化、自主性发展的需要。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皆是以独立学院、高职(专科)学校为基础升格、合并或转设而来,但其办学定位与独立学院、高职(专科)学校大不相同,这决定着这些学校需要对已有的校内各项制度进行改革,以体现职业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纵观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的制度建设,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依然沿袭原有的制度设计,与职教本科建设相关的规划方案、管理机构、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皆需要进一步明确。
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是一所大学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具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也具有本科大学的基本属性。因此,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学科建设。纵观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的《年报》可以发现,受长期的高职办学实践的影响,大多数学校依然坚持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将重点放在了专业(群)建设上,忽视了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和前提条件。对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的《年报》进行分析发现,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够、质量不高是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教师数量上,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平均生师比为18.67∶1,生师比高于18∶1的院校有10所,其中生师比最高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达到23.05∶1。在教师结构上,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普遍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问题,即50岁以上和35岁以下青年教师居多,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相对短缺。在教师质量上,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缺乏,教师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职业本科院校具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在服务“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此同时,职业本科院校也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在服务社会方面也应当发挥好科学研究的功能。由于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大多将自己定位于教学型院校,以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为己任,主要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忽视了科学研究。以产生效益为例,将《年报》中各院校科研及社会服务产生效益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试点院校科研及社会服务收益差异极大,有不少院校没有任何科研及社会服务收益。
对《年报》分析可知,对于年生均财政拨款项目,拨款最多的公办学校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40311元);在22所民办职业本科院校中,生均财政拨款最多的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但仅为2389.7元,还有18所学校无年生均财政拨款。对于年财政专项拨款项目,拨款最多的公办学校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96464万元),民办院校为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12505万元),有4所院校民办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和年财政专项拨款均为0元。一些地方财政并未保障高职的生均拨款达到1.2万元,部分院校指出,由于获得的财政拨款少,办学经费有限,就只能压缩师资建设等经费,以此节省办学开支。相当比例的民办职业院校由于没有专项拨款,主要收入依靠学费,致使办学仍处在低水平。
职业本科学校既要传承职业教育的“基因”、保持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多年发展形成的内涵特征,又要借鉴应用本科转型的成功经验,改革创新蹚出一条“新路”。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在深入推进职业本科院校试点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最核心的原则便是“制度先行”。职业本科教育既不是高职专科教育的“单向延伸”,更不是普通学术本科教育的“单纯模仿”,而是具有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多维创新”。因此,职业本科院校要打破已有校内制度体系,重构体现职业本科教育特点的制度体系,以便科学有效约束相关主体的特定行动和关系,确保办学的顺利进行。例如,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学校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实现方式;要完善高校内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合理划定校、院、系的权责;要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课程教学改革与管理机制;要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分配体制,等等。
组织生态学认为,组织的存续其实是环境选择的结果,组织类型与环境密切相关甚至是严重依赖。职业本科院校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要满足本科高校这一组织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就要开展学科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因此其要探索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新范式。例如,职业本科院校要明晰自身学科发展的思路与方向,制定学校学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学科建设置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位置;要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分类开展学科建设,打造一流学科,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夯实基础和弱势学科建设,努力构建与普通本科高校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定位的学科新生态。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要借助“内培”提升质量。充分利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名校长名师(名匠)培育计划等,大力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到名校考博进修制度,组织开展讲座、论坛、会议等各类高水平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外引”优化结构。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师人才引进规划,辅以政策制度激励吸引国内外行业企业领军人才、科研院校知名专家、国内外优秀博士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到校工作,柔性引进“产业教授”“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推动师资队伍结构的有效优化。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高等教育各层次划分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纵向区隔的重要标志。本科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必然面临开展科学研究的要求。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层次,没有学术性的支撑,难以体现其高层次性,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开展学术研究,应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中心等合作,将科学知识、理论原理转化为应用技术、实践技能或者应用于解决行业企业实际技术问题,深度服务于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例如,职业本科试点院校要加强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或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实验实训基地等建设;围绕产业关键技术、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企业实际遇到的技术难题,深入推进校企协同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
高职教育由于长期为普通高等教育“兜底”,直到现在仍被很多人认为是“次等教育”,除去传统观念及文化影响外,因投入不足所带来的办学质量低占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中央统筹,地方负责”“一省一策”的总基调下,要进一步加强省市两级协调沟通,健全稳定的生均财政拨款机制和多元资金筹措机制,以灵活多变的财政拨款制度助力不同类型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要加大校舍、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投入,补齐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产教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平台等项目建设短板,加强与职业本科教育相关的虚拟仿真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实验仪器等设备的购置,以提升办学硬件设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