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以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为案例

2024-05-14 14:02时鲲博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赫哲族文体助力

时鲲博(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政策指引。基于新时代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要求、新目标,民族乡村地区“文体旅融合”则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潮流。完善的政策体系不仅为我国乡村地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同时也为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石。2019 年1 月15 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行动计划(2019-2020 年)》、2022 年6 月2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并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文体旅融合”发展战略的交汇下,将民族地区“文体旅融合”发展融入民族乡村地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的各方面,可以有效拓展民族乡村地区产业模块、完善各类产业链条,奠定民族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使民族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得以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发展,永固民族乡村地区的“绿水青山”;使民族乡村地区组织机构得以完善,高效协调各方、统筹全局,最终实现民族乡村地区全方位振兴。

基于此,本文以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为例,深入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调研,对“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展开研究,构建“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理论模型,依此来分析抓吉赫哲族村“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初步成效,进而提出“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1、“文体旅融合”相关文献回顾及其理论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文体旅融合”发展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国外关于“文体旅融合”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体旅融合”“文旅融合”。“文体旅融合”的内涵、意义以及途径等方面。Glyptis 将体育旅游从体育赛事旅游这一单方面内涵,扩展到体育赛事旅游、参与式体育旅游、奢侈型体育旅游、体育培训旅游以及其他与体育相关的旅游等五个方面。Gholam Reza Taleghani&AliGhafary 提出了“体旅融合”的四种具体模式:体育与休闲、体育与海洋、体育与赛事、体育与观光。总的来讲,国外关于“文体旅融合”研究的起步时间要早于国内,这也为国内学者研究“文体旅融合”提供了经验与思路。目前,我国学界关于“文体旅融合”的相关研究,其代表性成果主要集中于“文体旅融合”的理论、经验、路径方面。比如,尹宏、王萍通过分析“文旅体融合”的内涵、机制与模式,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境况,提出了我国“文体旅融合”的四条路径:以赛事资源为核心发展体育旅游、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升级文化旅游、以业态融合为纽带融通文化与体育、以产业生态为核心促进文体旅融合。

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文体旅融合”提出明确的定义:“文体旅融合”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产业内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发展,以地区特色文化为资源禀赋,以体育赛事、文体活动为载体,以旅游服务为引流方式,促使地区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内部的生产要素相互融通,从而开发出地区“文体旅融合”的新产品,促使地区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2、“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一是以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作为民族地区“文体旅融合”产品的“魂”,确保民族地区“文体旅融合”产品的民族性,不仅可以增强民族地区“文体旅融合”产品的吸引力,还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二是以民族地区特色体育赛事、文体活动作为民族文化的“媒介载体”,实现民族文化与游客互动的同时,促使民族文化的传播;三是民族地区旅游作为“文体旅融合”的“引流方式”,即以旅游业为核心,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为辅,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深度交融、良性互动;四是“文体旅融合”以产业为“基”,促使民族地区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内部的生产要素相互融通,提高“文体旅融合”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品质,进而增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2.1、“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产业振兴

民族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融合。“文体旅融合”不是将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简单地重组叠加,而是将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的链条相互延伸,各产业内生产要素相互融通,为“文体旅融合”产品附加新价值,从而实现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与优化。民族地区“文体旅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地将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促使民族乡村地区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业、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使民族乡村地区由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为多元经济发展的模式,最终实现民族乡村地区的经济振兴、产业振兴。

2.2、“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人才振兴

目前,我国民族乡村地区,存在人口外流、人口老龄化等现象,并且留守本地民众的平均文化水平不高,这是制约民族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民族乡村地区“文体旅融合”发展可以有效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最终促进民族乡村人才振兴。第一,“文体旅融合”在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会增加许多相关就业岗位,比如旅游业导游、餐饮业服务员、商业导购人员等;第二,培养选拔热爱民族家乡、民族文化,有担当、有大局观的人才担任领导,引领民族乡村全面振兴;第三,提高民族乡村民众文化素养,与地方高校、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对本地民族进行培训,提高民众文化素养、生产技能等综合素质;四是民族乡村地区“文体旅融合”发展,为民族乡村地区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本地外流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看到民族乡村发展潜力,从而被吸引而来进行创业。

3、“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案例分析

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抓吉赫哲族村作为全国赫哲族聚居地“三乡四村”之一,地处我国东北边疆地区最东的行政村,与俄罗斯仅一江之隔,其地理位置独特;二是抓吉赫哲族村党支部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政策投入,特别是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机遇,依靠乌苏里江畔独特的环境资源、文化禀赋优势,带头探索发展新路,帮助村民摆脱打渔困境,积极引导渔民转产上岸,推动增收。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靠着旅游业大力发展大幅上涨,从2015 年的0 元到2022 年实现30 万元的突破,人均收入也近2 万元。因此,以抓吉赫哲族村为案例,对于分析“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成果问题,具有典型性;三是“文体旅融合”助力抓吉赫哲族村全面复兴的过程中,由政策引领、党和政府统筹组织,军、警、企业、民众配合参与,走出了一条“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复兴的特色之路。因此,以抓吉赫哲族村为案例,对于研究“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具有代表性。

3.1、“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抓吉赫哲族村由原先的贫困村发展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与该村走了一条“文体旅融合”振兴民族乡村产业之路密切相关。抚远市政府为抓吉赫哲族村投入了充沛的发展资金,在抓吉赫哲族村“鱼”字形规划建设中,建设实施了莫日根广场、伊力嘎餐厅和精品客栈(“渔家乐”)、赫哲民俗展示馆、哈电赫哲驿站、健身休闲广场、彩虹桥、徒手抓鱼池、荷花池公园等一系列“文体旅融合”产业项目及配套服务设施,并把旅游景点串连成线。抓吉赫哲族村在这一坚实的物质基础上,以民族文化为内核,民族体育竞赛、表演为载体,丰富了民族旅游的灵魂与形式。据了解,抓吉赫哲族村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当地政府主导,戍边部位、派出所、企业与民众共同参与的大型活动,如开江节、三月三鹿神节、七月十五河灯节、乌日贡节等,除这些大型活动外,当地平时还会接待一些大型旅游团。由此可见,“文体旅融合”能够有效联结当地一、二、三产业,促使其结构优化和升级,最终实现民族乡村产业振兴。

3.2、“培养+引进+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助力民族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是“文体旅融合”助力抓吉赫哲族村振兴的关键。抓吉赫哲族村实施的“培养+引进+搭建返乡创业平台”的人才振兴战略,为抓吉赫哲族村实施“文体旅融合”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智力支撑。一是抓吉赫哲族村组织精细“育苗”行动,以“挖掘民族瑰宝,传承赫哲文化”系列活动为主要抓手,邀请伊玛堪传承人、鱼皮手工艺传承人、跳鹿神传承人等围绕伊玛堪说唱、鱼皮手工艺制作、民族舞蹈及民族风情展示开展特色专题辅导,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二是抓吉赫哲族村实施人才引进策略。2019 年以来,在村党支部争取下,通过人才引进的形式吸引3 名赫哲族人才,组建“抓吉三宝”组合,领唱赫哲族传统歌曲《伊玛堪》、领跳赫哲族萨满舞,让抓吉赫哲族村“靓”起来、让赫哲文化特色“显”出来、让专业人才的效能发挥出来;三是搭建返乡创业平台。抓吉赫哲族村党支部专门为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才开设培训课堂,为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扩大网络宣传影响力,像抓吉赫哲族村村民卢振宇这样的一些年轻人顺势做起了“网络红人”,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宣传村容村貌、民俗文化,为抓吉赫哲族乡村振兴乡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化身成了一个“赫哲民俗文化传播大使”。

4、“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4.1、促进产业多元融合,开创民族乡村“文体旅+”发展新格局

“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产业振兴,应促进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与农业、牧业、渔业、交通、教育等产业进行多元融合,扩展民族乡村“文体旅+”发展新格局,从而有效降低民族乡村振兴在季节气候、地理区位、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民族乡村内国企、央企的资源优势,整合民族乡村农业、牧业、渔业、交通、教育等资源,为“文体旅+”搭建产业多元融合平台。另外,民族乡村地区应建设产业多元融合发展的综合体,如特色民族风情小镇、农(渔、牧)文体旅一体康养小镇、现代民族旅游度假区等。抓吉赫哲族村抓吉赫哲族借助央企哈电物业的资源优势,加强其与村集体经济战略合作,整合村内渔、文、体、旅资源,推动抓吉赫哲族村渔业、餐饮、民宿、民生、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成功地由原先的贫困村发展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便是“文体旅融合”推动民族乡村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4.2、优化人才引进,建立健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人才引进,建立健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人才振兴的保障,是民族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民族乡村“文体旅融合”发展,不只是要吸引人才前来扎根建设,服务民族乡村发展,还要优化人才引进的策略,优化引进人才的生活环境,才能保证留得住人才。一是积极引进旅游、文化、体育、渔牧农业、管理、金融、营销等方面人才的同时,解决其在民族乡村地区服务期间,关于住房、编制、待遇、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医疗等问题的后顾之忧;二是民族乡村建设学校、医院、康养中心、就业市场、购物商场等成体系的生活空间,完善民族乡村基础设施,优化引进人才的生活环境,保障引进人才的生活质量。

5、结论

本文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文体旅融合发展”战略的交织下,通过构建“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理论模型,依此分析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案例,主要回答了“文体旅融合”如何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路径问题。研究表明,“文体旅融合”发展具有经济、人才、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意义,其与民族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较强联系。研究“文体旅融合”助力民族乡村振兴,对于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产业优化、人才兴旺、文化传承与传播、生态环境重构、基层组织结构革新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赫哲族文体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