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芳园 王亚亭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 郑州 450000)
手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在日常生活中,若手部缺少必要的保护极易发生手外伤。手外伤为急诊科常见病,占急诊外伤的30%~40%[1]。手外伤患者往往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骨骼及肌腱暴露,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剧烈,且会出现手部与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影响术后生活质量[2]。故采取何种方法干预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手外伤术后护理模式中护士是护理措施的主要实施者,但对术后疼痛缺少相应的专业人员理论指导[3]。中医学认为,术后经脉损伤、脉络不畅、气血受损为手外伤患者的重要病机,血离经脉、淤积不散,不通则痛[4]。中医护理对手外伤术后疼痛的干预方法较多,穴位贴敷是采用穴位与药物共同作用,将穴位与药物一并使用,可对穴位施加持久刺激,促进经脉气血通畅运行[5]。穴位按摩是指作用于特定穴位的干预方法,以按、揉、摩方式按摩,达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目的,穴位贴敷与穴位按摩无创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接受度高[6]。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贴敷联合按摩干预对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于我院治疗的88 例手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19 例;致伤原因:挤压伤15 例,撕脱伤12 例,机器绞伤17例;受伤部位:手指23 例,手背21 例;左手外伤20例,右手外伤24 例;年龄20~75 岁,平均年龄(36.98±6.18)岁;体质量指数(BMI)18~24 kg/m2,平均BMI(21.61±1.20)kg/m2;受伤后至就诊时间1~10 h,平均手外伤时间(5.23±1.08)h;受教育年限1~16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59±1.32)年。对照组男27 例,女17 例;致伤原因:挤压伤17 例,撕脱伤11例,机器绞伤16 例;受伤部位:手指20 例,手背24例;左手外伤18 例,右手外伤26 例;年龄20~73 岁,平均年龄(37.52±6.09)岁;BMI 18~24 kg/m2,平均BMI(21.54±1.18)kg/m2;受伤后至就诊时间0.5~11 h,平均手外伤时间(5.30±1.12)h;受教育年限1~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64±1.3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10216-1号)。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均为单侧手外伤,伴有手部骨折、肌腱损伤、神经损伤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受伤前生活可自理;能够独自完成量表测评。(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依从性较低;伴肝、肾功能不全;合并造血系统疾病;有手外伤手术史;伴先天性手部畸形。
1.3 干预方法 两组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及术后干预措施的实施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第一,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述手外伤诊治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讲述术后康复干预相关内容,提高患者配合度。第二,病情观察。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毛细血管温度、色泽及充盈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创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等。第三,康复指导。术后尽早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并进行简单的指间关节训练,随后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并依据患者恢复情况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联合按摩干预。穴位贴敷:取穴为手三里穴、曲池穴、手五里穴,将由断节参、白云参、制草乌、三七制成的虎力散研成粉末并调制成泥状,在透气胶贴中央药槽内装入6~8 g 药泥,于手三里穴、曲池穴、手五里穴贴敷4~6 h,并进行穴位按摩,按摩以按、揉、摩方式为主,由轻到重,以患者感觉到酸胀感为宜,3~4 次/d,10~15 min/次。两组均干预至患者出院。
1.4 观察指标(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即在白纸上画一条长10 cm 的线段,并对线段进行十等分处理,线段从左至右分别标注0~10,代表0~10 分(无痛至难以忍受的剧痛),指导依据患者自身的痛感在线段上进行标注。(2)生活质量:采用36 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最高分100 分,评分高则生活质量好。(3)上肢功能:采用上肢功能指数量表(UEFT)评估,UEFT 量表共包括33项,每项评分范围1~3 分,最高分99 分,评分高则上肢功能好。(4)心理状态:采用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评估,包括38 项条目,各个条目评分范围1~4 分,最高分152 分,评分高则心理状态差。(5)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 个月,统计腕关节僵硬、愈合不良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VAS 评分与SF-36 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 评分与SF-36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VAS 评分与SF-36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 两组UEFT 评分与MSSNS 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UEFT 评分高于对照组,MSSN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UEFT 评分与MSSN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UEFT 评分与MSSN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手为重要的功能与感觉器官,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极易受到损伤,甚至导致伤残,对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临床上常见的手外伤包括软组织损伤、脱位及骨折等,手外伤患者不仅会出现手功能及劳动能力的下降,还会影响患者的外在形象[7]。手外伤患者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术后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若未能及时干预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较大影响[8]。
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在手外伤术后康复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中医认为手外伤术后疼痛是由于脉道不通、气滞血瘀所致,术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还会让患者产生不安及焦躁等负性情绪,影响手部功能恢复[9]。中医传统理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与按摩,其中手外伤术后康复中采用穴位贴敷选择手部对应穴位,可对穴位进行刺激,并发挥药物外治法的作用[10]。穴位是经络之气汇聚输注于体表部位,穴位按摩可将闭塞经络打通,疏通气血,进而缓解患者疼痛不适[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VAS 疼痛评分、MSSNS 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UEFT 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穴位贴敷联合按摩干预有利于减轻手外伤患者疼痛感,促进手功能恢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穴位贴敷与穴位按摩是两种简便且无创的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能够同时发挥药物、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可调节机体脏腑气血功能、疏通经络及消肿止痛[12]。穴位贴敷用于手外伤患者中可使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局部血管,消肿止痛、活血化瘀[13]。穴位贴敷用于手外伤患者中可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联络脏腑、沟通表里,能够达到良好的止痛作用。本研究中的穴位贴敷中药虎力散由制草乌、三七、断节参、白云参制成,制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断节参补肝肾、强筋骨;白云参健脾胃、补肺气,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研究取穴包括手三里穴、曲池穴、手五里穴,其中手三里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是人体腧穴之一,对该穴进行按摩可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清肠利腑;曲池穴归属手阳明大肠经,对该穴进行按摩可调和气血、舒筋利节,是手部循经按摩重点穴位;手五里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对该穴进行按摩可理气散结、通经活络[14]。手外伤患者术后采用穴位按摩干预活血止痛,可疏通经脉,促进组织血液循环,加快手外伤伤口愈合,协调阴阳、疏通气血、活血化瘀[15]。穴位贴敷联合按摩干预可直接刺激穴位,利用药物穴位贴敷,能够加强经脉气血运行,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增强临床护理效果。
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为严重,若疼痛控制不理想,极易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影响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不利于上肢功能的恢复。多项研究显示穴位贴敷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宛久会等[16]研究指出,于阶段性康复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穴位贴敷干预能够促进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功能康复,减轻患者疼痛;方方等[17]研究指出,针对初次腹膜透析置管患者,采用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按摩干预能够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研究样本量较小且观察周期短,故期待今后进行周期长、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并通过客观指标评估,进一步分析穴位贴敷联合按摩干预用于手外伤患者中的效果,为手外伤患者术后干预提供更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