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4-05-14 23:48翟雨芹张敏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7期
关键词:数智化评价体系会计专业

翟雨芹 张敏

摘要:数智化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课程的改革,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进入了智能会计时代。文章基于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展开课程建设质量的评价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了一套包含“课程基础”“课程支撑”“课程教学”“课程成果”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数智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文章为数智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等级评定标准提供了依据,为应用型高校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智化;一流本科课程;评价体系;CIPP评价模型;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数智时代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学关系的深刻变革。我国高等教育也迫切需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全面提质创新。数智时代,会计学专业进入了数智会计时代,会计与数智技术相结合,体现在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将数智技术植入专业教育中,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也离不开数智技术的支撑。也正因为数智技术的融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才更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因此,如何评价数智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类一流课程建设质量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1 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

数智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肩负着培养一流会计人才的任务,因此,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应该更高,有高于一般课程的价值追求。

1.1 基于OBE教育理念展开课程建设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是一种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进行的课程体系建设[1]。在OBE理念主导下,首先要确定学习成果,基于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进而确定教学策略和进行自我参照评价,最终逐级达到顶峰。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仍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讲究预设产出、实现产出、评估产出和持续改进。

1.2 讲究课程的前沿性、创新性、国际性

数智化背景下,随着大数据、科技信息的广泛运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将科技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智能会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将课程的最新、最前沿内容进行专业化整理与传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并逐渐与国际智能会计发展接轨。

1.3 立足于一流本科课程的标准“两性一度”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注重课程的高阶性、 创新性和挑战度。打造一流课程,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抓好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开辟“智能+教育”新途径[2]。

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首先要有高阶性,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会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维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3]。其次,要突出课程的创新性。打造目标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和内容新等5个方面的全新课程,通过将学科前沿成果引入会计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最后,要追求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在课程设计上增加研究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内容,强调综合能力和高阶能力的考核,加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增加学生获得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3]。

2 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CIPP评价模式

2.1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是在OBE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决策—管理导向教育评价模式,并以决策为中心,评价不仅在于证明结果,更重要的在于为决策者提供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强调“持续改进与发展”。CIPP评价过程分为4个部分。首先是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主要是根据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作出判断,看需要和目标之间是否一致。其次是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主要是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价,最终选择出达成课程目标的最佳实施路径。再次是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主要是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检查或预测,找出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向实施方案制定者提供反馈信息[4]。最后是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主要是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测量和判断,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作出解释。

2.2 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数智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评价内容

2.2.1 背景评价

本阶段是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第一步。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调研以及对数智时代会计专业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分析,结合数智化时代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特征,明确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评价的背景环境。本阶段主要是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做出评价。

2.2.2 输入评价

本阶段是对课程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数智化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程保障设施支撑。通过对课程的资源与保障设施评价,评估智能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的效用性。

2.2.3 过程评价

本阶段目的是对课程实施方案过程中的各主体、各要素进行连续不断的监督和检查,找出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問题,为制定者提供修正反馈信息。在过程评价中,需要收集充足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能力[4]。

2.2.4 成果评价

本阶段是把课程实施结果与课程预期目标进行比较,通过对目标达成度的测量、分析、解释和评判,为决策者提供改进决策服务。CIPP评价模式中的成果评价不同于一般的终结性评价,它不只是对学生最终学习结果和情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和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其实质是对教学方案的形成性评价[4]。

3 数智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如表1所示,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一套包含“课程基础”“课程支撑”“课程教学”“课程成果”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数智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3.1 课程基础评价

课程基础评价从“目标定位”和“课程背景”两个二级指标来衡量[5]。依据数智化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评价一流本科课程的数智化建设目标和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定位。随着智能会计的发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人才需求特征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会计类一流课程建设是否能够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特征,是否能够满足师生的现代化教与学需求,这是进行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因此,在背景评价阶段要充分评估智能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3.2 课程支撑评价

课程支撑评价从“课程资源”和“课程保障”两个二级指标来评估。充足的课程资源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必备条件。数智化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的教材、教案、教学大纲、课件、案例等基础性的教学材料应该具有前沿性、广泛性、深度性、丰富性等特征。除此之外,智能会计的发展更需要有智能实验实践平台,课程教学中智能实验室的使用情况,智能会计模拟系统的实践情况是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数智化时代,数字共享经济的发展,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建设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的网络精品课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课外延伸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课程的高阶性。

“师资队伍”“激励机制”“校企合作”是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保障性指标[5]。具有一支熟知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懂得使用数智化技术,具备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是建设数智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智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工作,提高课程的高阶性。高校要能够为教师提供数智会计教育发展的相关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数智素养,同时对能够将数智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创新性教学改革进行激励。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验场所,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方案。

3.3 课程教学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两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氛围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新商科”发展背景,通过“数智赋能”,将会计学专业与数智科技深入融合,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深入融合的“智能+专业+产业”的一体化会计学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路径与体系,实施“精准育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智化技术,结合讲解式、情景式、演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丰富性、规范性、适用性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整个课程教学氛围能够良好呈现师生的精神面貌与专业素养,课堂互动良好,趣味十足。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和活跃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立足于“以学生为本”,将最新、最前沿、最经典的专业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融入、演示研讨等方式带入课堂,赋予课堂趣味性、专业性、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程度和互动参与活跃度。学生的专注度主要表现为课堂认真听讲、认真参与,对专业知识有所理解,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活跃度主要表现为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积极评价反馈,能够跟着教师授课内容展开互动研讨、头脑风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课程的多元化考核任务并且取得一定的考评成绩。

3.4 课程成果评价

课程成果评价,主要从“学习产出”“能力产出”“课程影响”3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6]。

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产出和能力产出尤其重要。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否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否能够加强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是衡量学习产生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学习产出也就印证了课程的教学成效。学是否能够致用,是能力产出的重要标准。学生参与的会计类各项竞赛和科研项目,尤其是智能会计、智能财务的相关竞赛成果,足以说明学生的专业能力。此外,会计学生要能够在数智时代从事相关会计类的工作,运用数智技术解决实际的会计问题,为行业发展、为社会发展谋福利。

从课程影响力、长远发展来看,课程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直接关系着一流课程的质量。一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地修正,不断地提升,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流本科课程保持新鲜养分的根本。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不仅是为了本校学生的发展,更多的是把课程建设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大院校,成为所有院校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标兵,这是一流本科课程建大、建强的根本[6]。

4 结语

新商科发展背景下,数智化技术与课程建设发展相结合是大势所趋。本文在新商科视域下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下,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会计类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与政府导向、企业需求相结合,在CIPP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对课程背景、课程支撑、课程过程和课程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构建了数智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課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当然,后续仍需听从各位专家的意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并且科学赋予权重,落到实处。本文为数智时代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等级评定标准提供了依据,为应用型高校会计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类一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静,方长青,程有亮,等.一流课程视域下《包装工艺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包装工程,2022(S2):5-8.

[2]谢群,何长久,胡善风,等.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23(4):106-109.

[3]王莉,张丽荣,徐家宁,等.“互联网+”背景下“无机化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22):12-17.

[4]王嘉,李旭,唐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应用型高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4(2):137-141.

[5]李宝虹,尹士,霍英东.数智化时代管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22(4):74-83.

[6]张爱辉.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4):226-228.

(编辑 李春燕编辑)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accounting in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Zhai  Yuqin, Zhang  Min

(Jincheng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1156,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triggere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curricul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accounting has entered the era of intelligent accounting.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value pursui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accounting, and conducts an evaluation study on the quality of cour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a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the digital era of accounting has been constructed, which includes four primary indicators as “course foundation”, “course support”, “course teaching” and “course outcomes”, nine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25 tertiary indicators.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accounting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and provides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accounting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umber intellectualization;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CIPP evaluation model; accounting major

基金項目:2021年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新商科数智化赋能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1-Z-06。

作者简介:翟雨芹(1986— ),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统计与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数智化评价体系会计专业
城市治理的“数智化”路径探索
烟草商业企业“数智化”精准服务模式研究应用
“数智化”时代会计人才供需情况及短板分析
2020用“数智化”掘金三万亿级零食市场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