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圆明 毛诺莹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是推动高等教育由外延拓展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精神、审计工作新使命及科技创新对培养复合创新型审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审计人才培养还面临着创新意识不强、学科融合困难、缺乏完善的教育实践机制等问题。因此,文章提出创新教学理念和育人理念,通过重塑审计教育目标、着力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和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多层面探索新文科视域下的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G642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伴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面对愈加复杂、系统与综合的审计业务,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都面临极大的考验。此外,新的经济形势与时代精神对审计人才的创新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审计学专业必须着眼未来,推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其跨界融合的思路可以弥补目前审计人才培养与实际审计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高度契合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理念[1]。本文结合新经济形势、新技术发展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在新文科建设的引领下,重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创新培养路径,探索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创新型审计学专业人才。
1 新时期我国审计人才培养面临新要求
1.1 审计职能的转变对审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审计单一的监督职能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2022年正式实施的《审计法》修正条款中显著拓宽了审计范围和业务类型,同时强调审计关口前移,国家审计的风险防范功能凸显。2021年中注协发布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中亦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审计服务需从鉴证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审计职能的不断拓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审计职业的发展方向,亦对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学专业亟须探索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打造嵌入新文科精神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1.2 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对审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企业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及财务报表的编制规则。面对审计对象信息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审计行业亦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推动审计行业转型是大势所趋[2]。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必须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找到审计基础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加强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超强适应能力的信息化审计人才。
1.3 “萬众创新”的时代精神对审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亦指出审计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和审计管理。高校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摇篮,亦应牢牢把握“创新”这一时代理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推动审计与其他学科在更高层次实现交叉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审计人才。
2 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创新意识不强
在高等教育中,创新并非一个新鲜的名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直是国家与社会关心的焦点。“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但目前大部分学生、教师和高校依旧存在创新意识薄弱的情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3点。首先是学生缺乏创新基础。有的学生空有创新的抱负,但始终无法寻求到创新的落脚点,这实际是因为没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创新深植于知识,基础知识不牢,就无法将自己所学综合、灵活地运用,更遑论打破常规。长此以往,学生积极创新的热情也会逐渐消退。其次是现行的教育模式没有关注学生创新型思维培养。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遇到问题,潜意识里趋向于等老师给出答案而非主动寻求解决途径。最后是高校给予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太少。实践出真知,但现行的高校教育留给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很少,学生往往亦缺乏自己主动实践的勇气。尝试与试错这一过程的空缺,导致学生所思所想均是空中楼阁,创新就难以实现。
2.2 学科融合存在难度
新文科建设倡导跨界融合教育理念,实质是打破“文、理、工、农”之间的专业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知识、能力、技术的深度融合。目前,大多数商科高校都在开展新文科建设,探索商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学科间始终存在较大的专业壁垒,交叉融合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高考文理分科制度,导致学生被打上了明显的文理科思维烙印。审计学专业通常是文理兼收,但面对新增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文理科不同起点的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科思维较强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存在畏难情绪,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又会觉得课程太简单,没有挑战性。由于新文科建设还在逐步推进当中,审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程体系还不成熟,现开设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技术审计等课程大多融合较为生硬,没有真正实现培养学生信息化思维的初衷。
2.3 缺乏完善的教育实践机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合理的教育实践机制,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新知识。审计学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单纯的理论讲解根本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审计工作究竟在实践中是如何开展的。目前,大多数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院校在教育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一种情形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如开设了政府审计课程,但困于政府审计的特殊性,很难开展大规模的政府审计实践实习。又或者存在时间上的错位,如在第五学期开设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而对应的实训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这导致学生曾经在理论学习上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没有能够马上得到解决,等到能够实践实习时,又已经对具体知识点记忆模糊。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单纯的理论灌输,就丧失了主动探究的热情。
还有一种情形是学校与教师干预过多,实践教育失真。学校搭建教育实践平台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机会和空间。既然是实践,那就应该尽量真实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应当由学生自主考虑如何去解决。这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些均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未来审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但在实际的实训实习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干预较多,导致学生始终对教师有极强的依赖性,丧失探索与创新的勇气。
3 新文科视域下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策略
3.1 重塑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首先应当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当基于新文科建设要求,参考审计行业发展实情,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状况。总体来讲,可以把握“德、识、技”3个要点。第一,强调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署提出“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为审计事业提供了精神支柱和前进方向。高校应当将审计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坚守底线,奋发图强。第二,强调审计基本素养。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人员的基本素养并不再常规地局限于掌握财会、经济、管理的知识即可。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亦是打破专业壁垒,促成各学科知识的柔性汇聚[3]。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应当积极拓展审计基本素养的边界,向跨领域、多学科的“复合型”转变。第三,强调审计创新之能。面对瞬息万变的审计需求、快速迭代的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必须能够快速适应审计环境变化,采取有利的审计应对策略。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应当引领学生逐步将“不变”的知识转化为“应万变”的能力再到“主动求变”创新力,为社会提供能够“驭变”的审计人才。
3.2 重构课程体系
学科间的跨界融合既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形态,也是审计学专业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为进一步凸显审计学专业独立交叉学科特点,实现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必须重新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打造通专结合的跨界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环节,一方面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另一方面应当扩大通识教育课程的范围,提升通识教育课程选择的灵活度。借鉴国外高校的完全学分制,减少通识教育必修环节的学分,增大选修环节的学分。在通识教育选修环节纳入法学、工程、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供不同基础、不同爱好的学生选择与尝试。为弥补一部分商科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高校间学分互认的方式,既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能推动审计学向更具开放性的审计大学科群方向发展。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继续打造审计专业课程建设,探索多学科柔性汇聚的新课程体系。与通识教育环节的革新思路一样,扩大审计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将学习的自主权更多地交给学生。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前期的教育基础不同,对不同课程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如果一味强制要求学生统一学习某一专业课,对于不擅长该领域的学生来讲,会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如一些审计信息化的课程,有的学生接受确实存在难度,未来可能不会从事该领域的工作,假如一味强制学生学习,反而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应增加选择的灵活度。高校学生应当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基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方向。审计学专业课方向的设置上,除了传统的政府审计、注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分类形式,也可以按照财务审计、信息技术审计、工程审计、环境审计等的方式划分专业课方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特长优势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志同道合的学生共同学习一系列的课程,也更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一定的创造性成果。
3.3 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极强,应当采用理实并重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应当根据课程特点及审计行业发展形势,结合新文科建设的主旨思想,适时优化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2)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尤其是理论教学环节,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主动性。高校的课堂应当更加自由,更具探索性。可以增设情景式教学活动,选择审计工作流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分角色、按团队来体验。通过实景交互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性。亦可以在课堂上融入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切身体会信息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审计信息化。(3)着力构建产学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与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的沟通合作。聘请校外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士定期进校与师生进行实务交流,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明确审计岗位需求。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践,将实训课真实地开到事务所、开到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真实的实践实操体验。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产学协同平台,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实践实习,锻炼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探索校内外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4]。(4)结合国家深化研究型审计的理念,着力打造“课研融合”“课赛融合”的教学新模式[5]。通过学术研究、专业竞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兴趣,主动将所学转变为所思,所思转变为所用。同时对于教师来讲,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亦能更加明晰学生所需所想,重新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缺陷并及时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反哺教学。
3.4 健全人才培養质量评价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也应当进行动态调整。首先,质量评价体系主体应当更加多元化,学生、教师、高校、专家、社会、政府均可以作为质量评价的主体,尤其是教师在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不容忽略。目前,仍处在新文科建设的初期,培养体系仍在构建、调整当中。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假如仅仅被认定为被评价方,并不利于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转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因此,应当更加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人才培养建设的评价。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驱动教师的内驱力,改进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能促进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其次,质量评价维度应当多元化。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秉承“理实结合”的培养思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维度也应综合考虑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基于不同权重进行评判。最后,质量评价衡量标准应当更加多元化。当前,大多数质量评价结果均为量化的等级或分数,缺乏详尽的质性评价,这样并不利于及时发觉审计人才培养中的漏洞。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审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应当重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入更多的质性评价环节,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与科学性。通过推动教学质量评价向3个多元化方向的发展,最终形成契合新文科建设精神的审计学专业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4 结语
新文科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同新技术革命形成交叉融合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6],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纷纷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路径,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审计学专业原本就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审计学专业应当抓住新文科建设的契机,明确数字化转型对审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继续朝着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同时,鉴于审计职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发挥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关注审计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高校需持续关注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跨学科审计人才的培养路径,更新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探寻实现审计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持续为社会输送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丛秋实,黄作明,柳巧玲.审计学专业学科交叉研究:基于新文科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21):96-98.
[2]郭红建,梅轶群.“四新”建设背景下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3(15):111-113.
[3]南永清,陈希晖,童瑞连.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教学研究,2022(6):59-65.
[4]叶小小.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审计与理财,2023(12):50-53.
[5]陈卓,陈兮尧,旷子璇.新经济背景下研究型审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广东经济,2023(3):70-75.
[6]李程宇,朱聪慧,李蕊蕊.基于新文科跨界融合教育的卓越审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7):172-174.
(编辑 姚 鑫编辑)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auditing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Ma Yuanming, Mao Nuoying
(Jinshen College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3,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uditing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extension to connotation. The spirit of the new era, the new mission of auditing work,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composite and innovative auditing tal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training of audit talents still faces problems such as weak innovation awareness, difficulties in integrating disciplines, and a lack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practice mechanisms. Therefore, the article proposes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reshaping audit education goals, focusing on improving curriculum systems, optimizing teaching models, and improv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s,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udit talents in the new humanities perspectiv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audit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humanities.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auditing; talent training; innovation
基金項目:2022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数据资产的审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0749。
作者简介:马圆明(1990— ),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