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对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4-05-14 21:34张秋彤李星刘苑
中国商论 2024年9期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

张秋彤 李星 刘苑

摘 要:随着淮海经济区在国家层面正式确立,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其核心城市规划的主要方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升级等路径促进其经济发展,文章使用2017—2019年淮海经济区核心10市相关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关系,发现两者存在负相关性。本文认为与淮海经济区当前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各市发展不平衡等相关,淮海经济区仍需要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其经济带动作用。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淮海经济区;产业集聚;高附加值产业

本文索引:张秋彤,李星,刘苑.<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9):-139.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5(a)--04

1 引言

2018年,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了由徐州、淮北、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枣庄等4省10市(以下简称为核心10市)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力,整合资源,陆续制定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交通条线联动协调机制等,促进区域内部互联互通。目前区域内形成以徐州为中心,通过吸虹、发散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的星状网络,再结合淮海经济区内产业政策的扶持,谋划区域内产业布局,不断促进区域内产业及结构调整。因此,文章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极为重要,辅助政府精准实施政策带动淮海经济区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现状

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的结论,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促进其经济增长,Pender Michael(2003)利用28个OECD国家数据模型测算得出产业结构升级对宏观经济增长起到决定作用。吴丰华和刘瑞明(2013)认为产业升级可以通过带动企业、地区、国家三个层面的自主创新,从而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史丹等(2020)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中国各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程度不同。周晓辉(2021)空间溢出视角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王润娟、徐波(2023)利用2010—2019年西北地区3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会抑制经济增长,李翔、邓峰(2020)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并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为负。孙彦紫(2023)利用我国199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得出,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正“U”型关系,目前从全国来看我国产业阶段处于抑制经济增长阶段,从地区来看,东、中部地区处于促进阶段。

2.2 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作为综合测评指标,商亮(2022)以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大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得出淮海经济区核心10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指标均不高且各分维度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核心城市徐州在安全、创新、协调上具有优势,在绿色、开放、共享上存在短板。

从产业角度来看,曹文沛、刘宁宁、韩雅淇(2022)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淮海经济区10市产业结构状况测評发现,2012—2014年10市三大产业发展良好,经济增长以二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带动效果明显,但与南京、苏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卢山(2022)利用ESDA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测算发现产业结构水平对淮海经济区发展潜力有正向影响。

3 淮海经济区发展现状

从产业结构来看,根据各市统计局公布的三大产业产值数据,2015—2021年淮海经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呈现上升趋势,从2015年10952亿元增长至2021年187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42.3%增长至2021年48.6%。自2017年开始,淮海经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居于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首位,2021年,一二三次产业在该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10.7%、40.6%、48.6,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淮海经济区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变化反映出该地区及经济逐年发展趋势。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5—2021年,淮海经济区核心10市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从 25907亿元上升至38502亿元。

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来看,目前对于高质量的测度指标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姚永鹏、戎昊、莫琪江(2023)以经济发展中的“稳定、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文章以此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检验淮海经济区2021年高质量发展现状。以淮海经济区核心10市中代表城市徐州、济宁、商丘、宿州为例,从稳定、协调、开放、共享、绿色五个指标来看,徐州市均处于前列,由此看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层面,徐州市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徐州市承担着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能够整合产业资源,发挥产业能动性,催生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升级实现的经济发展,加速了上下游产业紧密联动,有利于市场、要素、技术等的充分流动,实现了低能耗、高效率的经济发展,属于高质量发展范畴。

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营造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交互融合的创新网络,实现产业间专业化分工、知识效应溢出、基础设施共享,促进新技术、新知识在不同经济主体间吸收、模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创新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1: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协同发展、技术创新等路径能够带动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5 实证检验与分析

5.1 模型构建

为实证检验产业结构升级对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参考李广龙(2019)等研究构建如下基础模型:

其中,i表示淮海经济区不同核心城市,t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Yi,t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β0、解释变量Xi,t为常数项,Xi,t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β1、θ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系数,Mi,t表示控制变量,即金融发展水平,εi,t为随机扰动项。

5.2 指标构建与数据处理

5.2.1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目前关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的测度,学者们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依照前文提及和过往学者的普遍做法,按照“稳定、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构建一级指标体系,同时下设二级指标。 “稳定”指标包含GDP增速和消费指数,“协调”指标包含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乡收入比和城镇化率,“绿色”指标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体现,“开放”指标包含实际利用外资额和进出口总额,“共享”指标通过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体现。其中消费指数、城乡收入比为负向指标,其余为正向指标。

对于综合指标的数据处理,首先要确定指标权重。对于指标的赋权,文章采用熵值法才确定,从而得到不同指标项下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所选指标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因此有两种处理办法: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其中,Y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Xij表示第i年第j个指标的初始数据;Xjmin、Xjmax分别表示第j个指标中的最小值及最大值。

其次计算指标权重,Pij表示第i年第j个指标权重,m表示样本数量。

信息熵

各指标权重

计算得出,淮海经济区核心10市2017—2021年经济高质量评价得分为,即得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本文使用熵值法得到淮海经济区核心10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权重后,测算得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如表2所示,2017—2021年,核心10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进步明显,尤其是徐州作为核心城市,高质量数值由0.544提升到0.752,实现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再看山东省四市,临沂发展最为显著,由0.367增长到0.585,但枣庄、济宁高质量发展呈现负增长。安徽省淮北和宿州均实现高质量增长,河南商丘也从0.166增长至0.26,由此可见,大部分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发展进程不一。

5.2.2 产业结构升级水平

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很多,在此借鉴干春晖等(2011)的表述,使用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示,即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表示。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测算2017—2021年淮海经济区核心10市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表3),其中2021年徐州、济宁、枣庄、临沂等8个城市均达到1.1以上的高级化指数,且差异并不明显。

5.2.3 传统金融发展水平

使用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地区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存贷款余额越大,意味着该地区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越好。

5.3 产业结构升级对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

本文使用Stata14进行实证检验,采用2017—2021年淮海经济区核心10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利用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测算产业结构升级对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

5.3.1 描述性分析

本文对被解释变量Y(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解释变量X(产业结构省升级水平)、控制变量M(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对数处理,由此得到相关数据(见表4)。

5.3.2 实证结果

用面板数据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模型通过F检验,实证结果如下,由此得到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结果。

5.3.3 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得出,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系数为-0.2952,两者之间存在负向增长关系,即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每增加一单位,经济高质量发展减少0.2952单位,与预期假设不一致。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仍然承接发达城市产业转移的角色,这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绿色”原则存在矛盾,因此可能会导致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负向相关;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由于各市统计年鉴数据不一,存在非公开数据,本研究中关于“绿色、共享”两项一级指标观测值较少,因此可能对于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衡量存在误差,导致出现负相关关系。

由回归结果得出,传统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相关,淮海经济区传统金融发展水平每增加一单位,会引起该区域经济高质量增加0.356单位,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稳定、协调、发展、绿色、共享五个方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6 结论与启示

6.1 淮海经济区仍应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

淮海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相比发展差距较大,除了本身淮海经济区经济基础差、产业发展落后等因素外,核心城市的带动效应不足也是关键之一。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对该区域经济辐射性不足,产业发展水平不佳,因此淮海经济区核心10市应首要寻找能够带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挥优势产业,在区域内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从而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6.2 淮海经济区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来看,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还未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当前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差异化较大相关,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对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效应,淮海经济区应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建设高附加值产业,推动产学研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技术、知识等要素在产业间流动,实现淮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姚永鹏,戎昊,莫琪江.科技创新对安徽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3(6):1-5.

朱俏俏,王昱茜,李征帛.产业协同集聚、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生态经济,2023,39(10):63-71.

段鑫,陈亮.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生态经济,2023,39(2):92-99.

白雪飞,杜娟.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机理与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9):39-44.

张蕊,李安林,李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基于地区和时间异质性的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J].经济问题,2019(5):19-27.

李翔,邓峰.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科研管理,2019,40(3):84-93.

史丹,李鹏,许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9):108-118.

李光龍,范贤贤.财政支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实证检验[J].上海经济研究,2019(10):46-60.

干春晖, 郑若谷, 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1(5): 4-16.

猜你喜欢
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下大气力破难题、补短板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从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城镇化发展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