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
1 基本图形与结论展示
如图1,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上有两点A,B,过A,B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那么S△AOB=S梯形ACDB.
证明:四边形OABD的面积S=S△AOC+S梯形ACDB.
从另一角度,四边形OABD的面积S=S△AOB+S△BOD,而S△AOC=S△BOD,所以S△AOB=S梯形ACDB.
2 运用结论,简洁明快
2.1 与矩形结合,求点的坐标再运用
例1 (巴中中考改编)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四边形DOBC是矩形,且D(0,4),B(6,0),且反比例函数y=k1x(x>0)的图象过线段OC的中点A,交DC于点E,交BC于点F,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k2x+b,求△OEF的面积.
分析:先求出点A的坐标,再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那么,点E,F的坐标均可求出,问题便迎刃而解.
解:由D(0,4),B(6,0),知点C的坐标为(6,4).如图3,过点A作AH⊥OB于点H.
易知△OAH∽△OCB,那么AHCB=OHOB=OAOC=12.
而CB=4,OB=6,易求得AH=2,OH=3,因此A(3,2).
所以k1=xy=3×2=6,则反比函数解析式为y=6x.
又xF=6,那么yF=1,因此F(6,1).
同理,得E32,4.
由本文的基本结论,得S△OEF=12(BF+yE)\5(OB-DE)=12(1+4)6-32=454.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求出点A的坐标,本例运用几何法作平行线并利用三角形相似求出.如果直接用中点公式求点A坐标,则解法更简捷,但初中课本未明确给出,部分学生对中点公式比较陌生.
2.2 与平行四边形联姻,构造相似运用
例2 (重庆中考模拟)如图4,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反比例函数y=kx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经过点C,与AB交于点D,若D为BA中点,且△COD的面积为6,则k的值为.
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利用C,D两点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从点C,D作x轴的垂线,会产生相似三角形,并且可用含有k的式子表示其坐标,再利用本文的基本图形解决.
解:如图5,从点C,D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
因为OC∥DA,所以∠COE=∠DAF,∠CEO=∠DFA.
所以△OCE∽△ADF,那么OEAF=CEDF=OCAD=2.
设点C的坐标为a,ka,则DF=12CE=k2a,所以点D的坐标为2a,k2a.
由本文基本结论,知S△OCD=S梯形CEFD=12(DF+CE)·EF=12k2a+ka·(2a-a)=6,解得k=8.
点评:本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和中点的条件构造直角三角形相似,用含有参数的式子表示C,D两点的坐标,根据△COD的面积为6,再利用本文的结论,问题得以快速解决.
2.3 与几何最值相联
例3 (山东临沂)如图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象与边长是6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AB,BC分别相交于M,N两点,△OMN的面积为10,若动点P在x轴上,则PM+PN的最小值是( ).
A.62
B.10
C.226
D.229
分析:观察题目的图形,可利用本文的基本结论和已知条件,求出M,N两点的坐标,那么就转化为“两定一动”型问题,根据“将军饮马”图形作其中一个定点的对称点,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决.
解:由正方形边长是6,知点N的纵坐标是6,点M的横坐标是6.又y=kx,所以Nk6,6,M6,k6.如图7所示,过点N作NH⊥OA于点H.
由本文的基本结论,知S△OMN=S梯形NHAM=12k6+66-k6=10,解得k=24(负值舍去).
所以N(4,6),M(6,4).
作点M关于x轴的对称点E,连接NE交x轴于点P,由对称性知PM=PE,则NP+MP=NP+PE=NE.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知NE的长即是PM+PN的最小值.
由AE=AM=4,得BE=BA+AE=10.又NB=2.
所以,在Rt△NBE中,NE=NB2+BE2=22+102=226.故选:C.
点评:本题的图形与“基本结论”中的图形高度吻合,因此运用基本结论会得心应手.当然,本题的另一解法是分割法,由△OMN的面积等于正方形OCBA的面积减去3个直角三角形(△OCN,△NBM,△OMA)的面积之差,再综合运用其他条件和所学知识解题.
2.4 与一次函数贯通
例4 (黄石一模)如图8,直线y=3x,y=13x与双曲线y=kx在第一象限内分别交于A,B两点,S△ABO=8,则k=( ).
A.6
B.8
C.4
D.6.5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只要能求出点A、点B的坐标,再利用本文的基本图形,则问题获解.
解:由直线y=3x和y=13x,设点A(a,3a).Bb,13b,又点A,B在曲线y=kx上,
所以a·3a=b·13b=k,解得b=±3a.
又點A,B都在第一象限,那么b=3a,则B(3a,a).
如图9,过点A作AC垂直x轴于点C,过点B作BD垂直x轴于点D.由本文的基本结论,可知S梯形ACDB=S△AOB=8.
所以12(a+3a)(3a-a)=8,解得a2=2,则
k=3a2=6.
故选:A.
点评:本题根据点A、点B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的特点,运用k的不变性建立方程,求得点的横纵坐标的关系,再运用本文结论解决问题.
2.5 与全等三角形携手
例5 (孝感改编)如图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AB,∠OAB=90°,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象经过A,B两点,若点A的坐标为(n,1),则S△OAB=.
分析:要求△OAB的面积,结合本文基本图形,求出点A、点B的坐标是解题的关键.结合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构造“一线三垂直”的全等图形,得出相等的线段,再将点A,B坐标用字母n表示出来,运用反比例函数系数k值的不变性建立方程即可.
解答:略.
在平时的解题基础上,我们要立足题目的解答,深度思考,挖掘出简单图形的丰富内涵,进而借题发挥,通过建立各种图形与知识的联系,起到将综合问题分解、简化的作用.关注核心知识,关注基本图形,加强思维引导,将方法、技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