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徐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策略

2024-05-13 14:59谢明容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2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策略

摘 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江苏省徐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分析徐州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徐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深入农村改革,激活乡村发展的动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新发展机制;落实人才引进制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策略;江苏省徐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47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迫在眉睫。基于此,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江苏省徐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徐州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兼顾推动乡村产业开展、基础设施完善,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 前沿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现代化,还包括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治理环境、乡村基础设施等内容的现代化。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国内众多学者提出不同角度的看法。陆益龙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质角度提出要通过农业变革,维续乡村主体性和促进乡村新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促成乡村现代化落地[1]。郭翔宇从农业农村供给侧改革、协调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角度出发,提出如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增大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幅[2]。杜志雄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内在联系角度,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结合起来的,必须要解决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抵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终点[3]。王琳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明显短板,农产品竞争力匮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产业缺乏深度融合发展及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角度,提出必须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加速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动产业纵深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供给[4]。

2 现状

2.1 强农富民产业不断壮大

在倡导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徐州市主动贯彻落实,不断促进强农惠民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1)粮食生产稳中有增。2020年,徐州市粮食种植面积达768 283.95 hm2,较2015年增长31 649.15 hm2;2020年徐州市粮食总产量为5 019万t,

较2015增加31万t,位居全省第二。2)蔬果产业齐头并进。2020年,徐州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

410 205 hm2,总产量达2 100.0万t、总产值为966亿元。果树总面积稳定在102 051 hm2,总产量128.6万t,总产值53亿元。3)养殖业成效显著。受“非洲猪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多重影响,徐州市畜禽业持续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健康的畜禽生态养殖体系,推动还原以往生猪产能。从“十二五”末期到“十三五”末期,徐州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所占比例已从7%提高到75%。

2.2 产业融合步伐加快

徐州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做到产业融合步调不放缓。1)产业融合范围不断扩展。2022年,徐州市积极贯彻落实农业龙头企业“十百千”培育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底,徐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已增至1 132家,包括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90家省级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在徐州市全面开展。徐州市特色产业集群稳步发展,266个特色产业已纳入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完成投资已打破246亿元大关。2)市场物流体系基本完善[5]。物流体系健全畅通是产业融合的加速器。2022年,徐州市已有约3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徐州市农业运营适度规模占比超过60%。

2.3 基础装备不断夯实

完善的农业基础装备是扎实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基。根据统计数据,徐州市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农业机械化程度达86%。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徐州市基本建成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截至2021年末,徐州市物联网使用比例达22%,农业农村网络服务覆盖率达67.4%。近5年来,徐州市累计投入268.34亿元,实施367项工程,实现了黄河故道“十三五”建设的目标。2021年,徐州市丰县、沛县、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均进入“数字农业百强县”排行榜。

2.4 人居環境持续优化

只有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环保意识得到增强,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生态宜居的宏观要求,徐州市持续优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1)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倡导垃圾分类和垃圾集中清理制度,增设垃圾站点,减少城乡垃圾堆放问题,实现徐州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全面处理。2)优化农村居民居住条件。为提供安全优质住房条件,徐州市政府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截至2022年末,共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10 871户,农村住房改造70 915户,完成了357个工业项目的实施。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薄弱

目前,徐州市农业农村基础薄弱、发展落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1)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缓慢[6]。虽然徐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新型农业主体发展速度略显滞缓,农业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亟待提升。2)农产品供求关系存在矛盾。初级农产品供过于求,高级农产品及深加工的农产品供不应求等问题突出。3)农产品品质亟待提高。徐州市是江苏省农业大市,农产品多而不精,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需要科学技术加持,农产品品质亟待提高。

3.2 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1)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徐州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制约。2)涉农资金管理不规范。徐州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数据显示,当地涉农资金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涉农资金支付慢、资金调度紧张及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等方面。3)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相对于城市而言,徐州市农村的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健全,农村居民生活基本保障有待提高。部分远离市区的农村地区医疗公共服务能力较低,村镇卫生所目前只能治疗常见疾病,对于稍复杂的疾病,农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市区医院就诊,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此外,部分乡镇没有建设养老场所,随着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日益严峻,乡村养老设施急需完善。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存在差异。2022年徐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2 610元,农村人均收入25 210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69。虽然徐州市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3.3 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衰退

产业有活力、有動力,农业农村才有发展的空间。目前,徐州市农村农业发展活力衰退,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1)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徐州市在“十三五”期间,致力于打造并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全面融合,但数字化转型融合深度不足。根据调研,虽然徐州市政府充分利用自身历史文化传统优势,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打造特色采摘园,如耿集草莓园等,但采集游客数据以及统计农民收入情况依靠传统记录方法难以实现;同时将工业机械化赋能农业发展,农机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但改变村民传统生产观念,接受机械化数字化新型农业生产状态仍然存在困难。综合来看,徐州市拓展了产业融合广度,但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处于数字赋能的时代,各产业内在联系亟待加强。2)农村产业同质化严重。徐州市周边城市拥有类似的资源禀赋及发展环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单一,缺乏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3)农业产业经营的专业化、集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徐州市零散村庄较多,大多是小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分布较为零散。

3.4 农业农村发展机制亟待创新

在农业生产机制方面,徐州市部分农业生产仍依赖于传统劳动力,消耗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较大;而在农业经营机制方面,徐州市农产品产销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农户常常面临产品滞销的困境,经营销售机制亟待创新。在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上,徐州市农村农户较为分散,致使农业农村发展规模无法扩大,发展较为缓慢。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任务繁重,农村基层工作薄弱,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乡村治理结构体系亟待加强。

3.5 农业农村发展所需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尽管在国家的号召下,众多优秀学子回乡助力家乡建设,使得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是创新型、服务型、营销型等高素质人才仍然匮乏。目前,徐州市农村居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年龄结构偏大,缺乏新型职业农民。此外,在农业科技方面,现有的农业团队无法实现农业的技术性突破,长期面临着研究瓶颈,导致农业技术发展缓慢。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徐州市急需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保驾护航。

4 对策

4.1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农业基础保驾护航。1)依托徐州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其作为历史古都的独特优势,夯实农业基础。2)调整并优化农业农村的产业布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纵深交融发展。基于徐州市的资源禀赋,巧妙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打造独具徐州风格的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全方面、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3)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协同作用。徐州市政府应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协调农产品供求关系,推动简单初级农产品向高端深加工产品转化,扩大初级农产品需求并增加高级农产品供给,最终实现农产品供求动态平衡。

4.2 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保障。改善徐州市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可从以下4方面入手。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生产基本保证。2)调整并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3)加强强农惠农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切实保证资金惠及农民。4)实现城乡互联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城乡融合发展固然可行,但农村在各个方面发展程度长期滞后于城市,需要县域内乡镇农村间协同步调,为农村发展提供缓冲区域[7]。

4.3 深入农村改革,激活乡村发展的动力

徐州市政府应采用先试点后推广模式,推进农村改革政策贯彻落实,提高农业农村整体性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的改革步伐,将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改革落地实施,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1)增强农业农村行动,促成城乡纵深交融发展,立足自身鲜明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4];2)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3)加快农业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和升级,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并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促使农村居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4.4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新发展机制

徐州市依据农业农村的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科技的投入力度,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管理体系为重点的框架体系[8]。徐州市切实增加农业农村科研投入,鼓励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际应用。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徐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投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多元化金融融资渠道,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资金保证。

4.5 落实人才引进制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农村发展高度,徐州市要扎实推进“人才强基”工程,努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8]。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充分利用徐州市产业资源优势,鼓励农村居民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徐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5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组成部分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都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本文以徐州市发展现状为落脚点,分析目前徐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48-56.

[2] 郭翔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5):22-24.

[3] 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1-10.

[4] 王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2023(21):50-52.

[5] 彭明唱.新发展阶段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江南论坛,2023(4):46-50.

[6] 张淑云.徐州市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与策略[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9.

[7] 朱良晨.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现代农机,2023(6):17-22.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张春雨)

收稿日期:2024-01-12

作者简介:谢明容(2003—),在读本科生。E-mail:15662052202@163.com。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策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