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颖
出色的歌剧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首桃花》选自国内第一部公演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再别康桥》由林徽因作词、周雪石谱曲,作品通过它充满诗意的歌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剧场歌剧
近百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便利、频繁,中国的歌剧开始逐步成长与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国歌剧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兼容了西方歌剧传统文化和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转换性和技巧性两大特征,其内容以及节奏都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质朴。
小剧场歌剧是歌剧的一种生存形态,谋求的是与观众共存,形式灵活、规模较小,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虽然人们生活质量下降,但对艺术的追求没有因为生活的窘迫而消退,与一般剧场而言,小剧场需要的空间场地更小一些;灯光、音响、布景道具相对简化;工作人员更加精减,成本大大降低。中国小剧场歌剧的诞生与西方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所能集中去欣赏歌剧的时间越来越少,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小剧场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小剧场是中国歌剧发展近百年来的产物,歌剧与小剧场歌剧相较而言,就像是交响乐团与室内乐。中国的新型歌剧“小剧场歌剧”富有时代气息,与“小剧场话剧”,以及“室内歌剧”有创作形式上的联系。这种小剧场更偏向于展示演员的表演能力及共情能力,所表达的内容更细腻。
咏叹调《一首桃花》
《再别康桥》从酝酿到成型的过程正好是世纪之交,对20世纪的歌剧艺术进行了总结,对21世纪的歌剧艺术进行了启发。《再别康桥》在国内追求“大投入”“大制作”的背景之下,创作者们意识到国内歌劇发展瓶颈原因——“形式大于内容”,另辟蹊径,推陈出新,使之能够满足更多观看者的需求。作品创作者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这部作品的参考思路,这部作品“诗”的性质也就确定了。作品主要讲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几个有志青年之间美好的爱情和真挚的友情。
《一首桃花》是二部曲式结构,带有引子和尾声,其主调为g小调。音乐中八度连接小音程跳进、大音程跳进连接级进、连音大量使用,使音乐极具戏剧性,给予听众不断的期待。
曲式分析。该作品与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声乐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它有一段长达12小节的引子,也就是前奏部分,可以分成4+4+4三个部分。第一段从13小节开始,14个小节,是一个5+5+4的三乐句乐段。第二段共有9个小节,与第一段相同的是,这是一个三乐句乐段,不同的是,在规模上少了五个小节。最后有五小节的尾声,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第二段的扩充,使其规模与第一段平衡。
这是一首以g小调为主调的作品,第二段转到降E大调,最后结束在降B小调。第二段开始时,速度由Andante(=69)开始,在第二段出现了piu mosso,变得稍快(=72),节拍由4/4拍变成了3/4拍,这两点也是第二段较第一段规模上变小的原因。第二段节奏来回变化,使得音乐的戏剧性更加突出。
歌曲的伴奏使用了弦乐和钢琴,小提琴用细腻的音色,给人以清幽、淡雅的感觉。
旋律特点。这是一首咏叹调与宣叙调相结合的作品,旋律富有歌唱性,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抒发情感。歌曲中使用的附点下行音符使音乐听起来格外柔和。
第一段的主要材料是弱起开始的八度跳进紧接着反向进行的小音程跳进(谱例1-1),歌词的旋律从13小节d?开始,但真正的旋律在12小节钢琴就已经给出了(高音谱号的d?),弱起的音使“桃”字出现时更加突出,如阴天后见到乌云散开的第一抹阳光,明亮且温暖,14小节对这个旋律进行了重复。15小节是第一段的第二个材料,节奏开始复杂,出现了八分休止符和附点节奏,音乐不断向前推进,16小节本质上是对15小节的重复(谱例1-2),但有些微变化,15小节的“一”为一拍,16小节所对应的“春”变成了两拍,通过拉长音的时值,将一小节的材料扩展为两小节,使第二句的情感较第一句更饱满。钢琴进入主歌后,在13-17小节的高声部,出现了g小调的属持续音d。
谱例1-1 《一首桃花》第12-14小节
谱例1-2 《一首桃花》第15-17小节
第一段的这两个主题在引子里就已经出现了,共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均使用了第一段的材料,由小提琴演奏旋律。整体的情绪像枣核一样,力度变化为piano-mezzo forte-piano(弱—中强—弱)。引子中的主题使用了大量三连音(谱例1-3),三连音的使用打破了节奏的均衡,使音乐更加不安、激动,推动音乐向前发展,激起观众对后续音乐的期待。前四小节的旋律部分以五音八度跳进的形式使音乐的序幕缓缓拉开,在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小提琴演奏的五音再次被上移了八度,与此同时大提琴也开始有旋律的出现,当小提琴演奏五音时,大提琴在低两个八度的位置同时演奏了五音,紧接着两个声部从八度的关系变成了三度进行,使情绪更加饱满。第6小节使用了B大调的重属导七和弦,以及第8小节出现了C大调的重属导七和弦,使音乐在这里变得更悲伤,第8小节最后以琶音的形式收束在d小调上。第10小节的两个五连音之后,作者使用具有东方韵味的B清角六声音阶的32分音符走句,随后以琶音的形式停留在以F为低音的B大调上,将音乐带入主歌部分。
谱例1-3 《一首桃花》第4-9小节
第一段的第二部分(18-22小节),音区上移,节奏更加密集,连续的小音符带来了更加激动的情绪。26小节,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三连音将音乐推向高潮,情感得到了升华,引入第二段。从18小节开始钢琴的高声部从第一句的半分解和弦变为了柱式和弦。第24小节钢琴的织体又回到了最初始的样子,来表示第一段的结束。26小节开始,钢琴使用了反向进行的发展方式,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二段的旋律浑然一体,衔接流畅。节拍在4/4拍和3/4拍间相互交替,刻画人物内心跌宕的情绪(谱例1-4),伴奏加入了大提琴,使音乐更加饱满,更能够烘托情感。
谱例1-4 《一首桃花》第27-29小节
《一首桃花》演唱处理,歌词特点。从古至今,每每提起桃花,人们总会把桃花与美人联想在一起,诗经中“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曹植语“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岑参的“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桃花的芬芳寄托了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愫,它的美诉不完说不尽。本曲中第一段:“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描写了桃花的静态美,语句含蓄表现出桃花的曼妙多姿、清新脱俗,“娇艳”“玲珑”“生姿的顾盼”更是令人怦然心动。第二段:“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刻画了桃花的动态美,三月的桃花娇媚而又悲伤。歌词以细腻的文笔刻画词作者内心的独白。三月的春天就像是林徽因的二十七岁,美好多情,如桃花在微风中的一瞥,便留下了万千情绪。
情感把握。理解歌曲的含义是声乐学习者唱好一首作品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必须根据歌词的特点进行分析,对作品有一个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对歌曲的风格以及情感进行精确定位。首先我们要对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情绪以及心境进行了解。这首作品在作者病时所撰写,当时正是春天这个神奇、美丽并且充满希望的季节,红情绿意,春意盎然。桃花更是春天的代表,“桃花深浅处,似匀浅深妆”,桃花的美,不似玫瑰的妩媚,没有牡丹的高贵,桃花有的是不经意间的一撇就满意忘怀的玲珑娇艳。
在演绎时,重点应该突出林徽因的个人特点,出身书香门第的林徽因举止得体、优雅端庄,但同时她又是处于最好年华的青春少女,单纯美好,眼神灵动。
演唱技巧。第一句“桃花”,“桃”字开始咬字要轻,不要将字咬得太死,最后归韵在“ao”音,“花”字声音要收回来。第二句“桃花”乘着第一句的势,将声音推出去。前两句是在蓄势,“那一树的嫣红”开始向上推,15小节“红”达到第一个高点,唱完要短暂地将音乐按住,旋律再起时直接从第一个到点开始,17小节“话”字音乐达到第二个高点,随后旋律展开,不论从情感还是声音,与前面相比都更加放开,“娇艳”“玲珑”要轻。“字眼”唱完吸足气,“一瓣瓣的光致”声音逐渐柔和下来,“又是些”要更加深情,“息”渐强。“含着笑”伴奏停了,歌者的声音弱了下来,但位置要吊在和前面一樣的地方,慢慢趋向稳定。第二段“看”为3/4拍,与前一段比被捏紧了,演唱时要更加紧迫、激动,“微风里”回到4/4拍时才是展开,并且要柔和地表达。3/4拍要比4/4拍唱得更加密。两个“一撇”在演唱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干净,第二要减弱。第二遍结束时要注意匀速唱完两个“一撇”,“痕”字减弱减慢到结束。
作品中比较难掌握的点是“朵朵”后面的八度跳进,演唱时要提前准备好,“朵朵”弱一些,把重音放在“露”上,“露”字不要将喉咙开得太大,带动面部肌肉,喉位不要太高。不要吝啬自己的气息,每次换气时要准备充分,长线条的演唱对于气息的要求更加苛刻。
小剧场歌剧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传播,推动着人们精神文明的发展,《再别康桥》描绘了一代青年才俊的恩恩怨怨,让观众通过演绎者细腻的表演,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同时它的上演,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进一步发展。经典的不断演绎,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发展的需要,在一遍又一遍对作品的诠释中,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我们也不断进步。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陆小曼的爱情和友情,或许现在的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他们对情感的纯粹确是我们希望拥有的,艺术的魅力在这一刻显得更加独特。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