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5-13 12:01秦达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地区

摘 要 作为云南省的经济中心,昆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其农村地区遭受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不仅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造成了长远影响。因此,探究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成为昆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为给昆明市及类似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简要概述昆明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昆明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资金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村民环保意识不足、环保技术有待革新等问题,并提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升村民环保意识、推动环保科技创新等对策。

关键词 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昆明市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32

近年来,农村地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削弱了农村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还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基于云南省昆明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以期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1 昆明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昆明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滇池作为昆明市最大的淡水湖,常年受到肥料、农药、城市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导致其水质恶化问题日益严重[1]。在土地资源方面,由于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乡接合部的快速扩张,大量耕地被转换为非农用地,土地资源大幅减少,土地利用效率也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地管理和保护政策,土壤侵蚀及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昆明市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

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云南省发布《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文件。按照文件要求,2023年昆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低于58.33%,需要完成97个建制村治理;2024年昆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低于63.47%,需要完成61个建制村治理;2025年昆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低于69.44%,需要完成71个建制村治理,其中滇池流域、阳宗海流域和一类县治理率不低于95%,二类县治理率不低于75%,三类县治理率不低于45%,3年内需要完成新增229个建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到70%左右。昆明市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三年行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军令状,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工作专班,深入现场指导帮扶县(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开展典型案例宣传,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致力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幸福美好家园[2]。同时,昆明市积极落实“厕所革命”,2023年1—3月共建成無害化卫生公厕41座、无害化卫生户厕2 196座,建设临时垃圾堆放点209个、垃圾中转站2个、垃圾分类点4个、垃圾焚烧厂1个,持续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常态化开展美丽家园清洁行动,顺利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

2 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不足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经济中心,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周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过去数十年间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观念,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田和林地被转换为工业园区和住宅区,这种转换不仅改变了农村自然景观,还对农村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以至于现阶段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需要解决大量“遗留问题”[3]。而受限于传统思维,虽然昆明市各部门已经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正确认识,但囿于长期以来过分重视经济增长的决策惯性及治理观念,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性投资往往处于“推迟中”的状态,尤其相较于城市,这种资金不足的问题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被进一步放大,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缓慢,成效较低[4]。

2.2 政策执行不到位

虽然近年来昆明市人民政府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政策的执行往往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保护主义的存在,下级政府出于维护农村当地经济利益的考虑,对环保政策的执行持宽容态度。这意味着,即使在出台明确政策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也可能因为担心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对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5]。同时,在昆明市农村地区,由于监管资源有限,环保政策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即使存在违规行为,也可能因为执法部门的人手不足、专业知识缺乏或者监管设施不足而难以被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2.3 村民环保意识不足

在昆明市农村地区,村民环保意识不足和受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农村居民往往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日常活动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不仅是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也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有关。例如,昆明市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为传统,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水资源管理及废弃物处理方法落后,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环境污染。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环保知识和意识,村民难以认识到这些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6]。除此之外,由于农村地区环保教育和宣传活动的缺乏,村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主要来自非正式的渠道,这些信息往往片面或不准确,导致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从而缺乏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实际能力。

2.4 环保技术有待革新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急需依托先进且科学的环保技术,只有通过环保方法与技术的创新,辅以环保观念的革新,才能有效解决困扰农村地区良久的生态问题,真正走出高质量的生态友好型发展之路。然而,当前昆明市农村地区仍面临环保技术落后、科研队伍建设不足、缺乏针对性技术经验及专业处理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环保技术有待革新。

3 对策

3.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面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缺口,昆明市有关部门可从全局视角出发,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例如,发展乡村旅游业,挖掘昆明市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应鼓励并支持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提升农民收入,改善税收环境,最终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其中,特色农产品种植可以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依托森林资源建立林下经济系统,推广林下种植有机蔬菜、药材和特色水果;生态养殖则注重畜禽养殖和生态平衡,减少畜禽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政府在此过程中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技术支持、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有效激励农民、企业参与特色产业发展。例如,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户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提供税收优惠,激励企业投资绿色产业,最终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帮助农村地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3.2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昆明市应针对农村地区面临的具体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和土地退化等,制定相应的政策。政策的制定应广泛征求专家学者、企业和公众的意见,确保政策既科学合理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支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全面性和实效性。同时,对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应严格处罚,确保有法必依、有违必究,处罚措施不仅要严格,还要具有震慑力,以防止潜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罚款、停产整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严厉措施。此外,建立并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将环保违法行为纳入企业信用记录,从而切实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昆明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效开展。

3.3 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为了提高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昆明市人民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宣传和教育措施。1)政府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发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信息,如污水治理、垃圾回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以及政府和社区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提高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2)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村民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和义务。3)参与式活动对于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非常重要,昆明市人民政府可以组织各种环保活动,如植树节、环保讲座、环境清洁日等,邀请并鼓励村民直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借此增强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个人责任感,让村民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益处,完成环保意识的觉醒。4)昆明市应在教育体系中加强环保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带动家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3.4 推动环保科技创新

近年来,农村生态建设受到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由于首次将“五位一体”战略部署融入生态文明整体规划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比城镇,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加分散且难以管控,农田非点源污染缺乏明确排放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稀释能力强于空气和水环境,导致土壤污染物浓度逐年上升,难以通过自然净化消除。依据“两山”理论,昆明市要在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特别在农业领域,强调科技在生态平衡维护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美丽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为响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昆明市应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如推进土壤污染控制及恢复技术研发,利用天然产物水解生成的功能基团固定重金属离子,通过钝化和螯合两种方式,有效降低重金属离子对环境的危害,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治理效益。同时,对“净地”问题做出全面安排,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结语

面对农村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衡的挑战,昆明市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升村民环保意识、推动环保科技创新等,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其他地区树立典范,共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庆欣,程明普.农村生态保护补偿法律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9):40-42.

[2] 朱静宜.黄河流域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22.

[3] 薛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保护公众参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8):7-9.

[4] 万羊,朱晓玲.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態保护公众参与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23):250-255.

[5] 周强.加强中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探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6):125-127.

[6] 李志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解决策略探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20):153-155.

(责任编辑:刘宁宁)

收稿日期:2024-01-09

作者简介:秦达(1988—),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发展、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技术推广研究。E-mail:1287930346@qq.com。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地区
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北戴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措施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浅谈山西省煤矿区的生态环境法律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