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丰 宋欣楠 李欣阳 朴敏楠
摘 要: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分析当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探讨民航行业院校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思路,提出集“规划—建设—运行—评估”于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全流程闭环方案,总结中国民航大学在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创新实践基地;行业特色;研究生培养;计算机类;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3-0051-04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acking students' engineering innovation practice ability fac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practice bas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ideas of the computer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practice base in the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a closed-loop scheme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practice base integrating "planning construction operation evalu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base for computer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innovation practice bas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postgraduate training; computer class; engineering innovation practice ability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关键举措。2020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国家出台系列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政策文件。推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提升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已上升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
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工程创新实践能力是工程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工程实践环节甚至已经成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关键[2]。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研究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托[3]。因此,如何建设好并运行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仍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为此,本文首先分析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民航特色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思路,最后总结中国民航大学开展的具体实践及取得的成效。
一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存在问题分析
为了满足专业型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建设与专业学位相匹配的创新实践基地必不可少,其中,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更是成为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平台。近年来,在国家倡导以及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校企联合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1]。然而,通过深入调研以及调查走访发现,当前校企联合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 基地定位不明确,顶层规划设计不清晰
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有明确的定位与目标,基地可以开设哪些类型的实践项目、所开设的实践项目可以培养研究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研究生能力的提升如何支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达成等,均是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否以及如何建设的关键问题。因此,基地的建设应该从支撑研究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实际需求出发,自顶向下进行规划设计。然而,当前很多实践基地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基地的建设并未切实考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求,基地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顶层设计,导致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匹配度不高,基地建成后的运行效果也不理想。
(二) 基地建设功能单一,可持续性不足
基地作为研究生实践依托平台,能提供什么样的实践环境以及哪些实践项目,对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实践环境的建设需要持续投入人力财力,实践项目的开设也需要有持续的来自企业和高校的真实需求,只有这样,校企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然而,当前很多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仅关注研究生实践的单一功能,忽视了实践项目的来源与可持续性,并未真正与校企科研合作相结合,致使实践基地既缺乏更穩定的校企科研合作平台以支撑其持续建设,也缺乏可持续的优质实践项目来源。
(三) 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基地管理不佳
基于实践基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应该是贯穿派出、选题、指导、实践和评价等各环节全流程的管理,任何环节存在问题都会影响实践效果。然而,目前很多研究生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很不完善,对于学生派出的时间、层次等没有清晰计划,学生实践的选题没有统一管理规范,企业导师的遴选标准不统一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实践过程指导缺乏制度约束,缺少学生实践效果评价机制。总体上,部分实践基地对研究生派出、实践、指导和评价等环节的管理缺乏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效果难以保证。
(四) 缺乏考核评估机制,未形成管理闭环
目前的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重立项建设,轻考核评估”的现象[4]。考核评估既包括对基地运行状况的评价,也包括对企业导师的考核以及研究生实践效果评价,这种全方位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对基地建设与运行形成闭环反馈,从而有利于基地整体情况的提升与改进。因此,当前实践基地考核评估机制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基地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总体来看,上述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健康发展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亟需通过改革来克服并解决。
二 民航特色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思路
作为以服务航空运输业、航空制造业,特别是“两业融合”为特色的中国民航行业高等学府,中国民航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民航行业特色。致力于培养民航特色高级人才是中国民航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发展定位的内在需求。面向“十四五”,中国民航大学制定了“顶尖安全、一流交通、知名航宇、精品信息、交叉理学、特色文管”的学科发展战略。其中“精品信息”的特征描述为:在民航智能信息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向达到国内引领和国际知名,形成支撑空管、机场、机载安全和运行为特色的信息学科群。因此,作为信息学科群的核心学科,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为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分析,开展民航特色信息类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研究生培养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校支撑行业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针对当前校企联合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本着“长期合作、优势互补、服务行业、共同发展”的宗旨,充分利用民航强国建设以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承担研究生校外实践教学任务,促进双方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建立,提升合作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水平。本文提出的面向民航特色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的校企联合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思路如图1所示。总体上,围绕“民航+信息”主题,依托联合共建的民航重点实验室以及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展实践基地“规划—建设—运行—评估”一体化全流程改革,力求发挥创新实践基地实效并形成参与各方共赢的良性循环。各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一) 以培养方案为出发点的实践基地整体规划
针对研究生实践基地定位不明确、顶层规划设计不清晰的问题,以学校及学科规划为主要依据,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出发点,突出民航特色及计算机学科领域,从行业需求及长远发展角度,重点面向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方向,并结合民航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民航机场智慧运行、航空器数字化智能化运行维护、民航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可视化、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民航运行和民航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等领域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要依托技术,以机场智慧运行、航空器智能运维、民航智能信息处理为主要服务行业场景,建设能支撑提升学生上述技术能力以及服务行业能力的创新实践基地,最终形成民航特色计算机类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整体规划。
(二) 以校企联合实验室为依托的实践基地建设
为了克服实践基地建设功能单一、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探索以校企联合实验师为依托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校企双方具有相似的研究方向、良好的合作基础、可紧密合作的校内外导师队伍、可持续的产学研合作内容[5]。因此,依托已建成运行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将有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中国民航大学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与企业共建的民航局重点实验室,包括与首都机场共建的民航机场群智慧运营重点实验室、与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信)共建的民航旅客服务智能化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民航航空公司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另一类是通过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建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如与华为、浪潮、深圳机场等企业共建的实验室。在基于上述联合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校企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合作基础、地理位置和资源配置等情况,研究构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与科研、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有计划、系统性、规模化创新实践[6],进而形成校企共同发展的长效协同机制,通过联合管理,校企多渠道联合投入,围绕研究生创新实践,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通过共建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成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联系的纽带,为双方带来实际或潜在的利益。
(三) 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基地多层次运行模式
针对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面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基地多层次运行培养模式,以实践项目贯穿派出、选题、指导、实践和评价等各环节的全流程管理。
1)针对不同基地的合作研究基础以及科研合作类型,建立包括企业实际工程问题、企业预研课题、合作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各类型项目在内的项目管理机制,通过让学生参与到不同的项目,實施项目从立项、执行、结题等全流程的管理,以项目为抓手开展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综合考虑合作导师的课题情况、研究生的科研方向、企业的实际需求等因素,探索建立面向民航特色研究生培养的在民航IT关键技术研究、信息系统研发、新技术应用、标准制定等方向的多层次多类型项目库。
3)通过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持续在企业内遴选并培养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兼职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校企合作中探索并深化落实研究生导师团队制度。
4)以项目为依托的实践基地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类型、地点、时长等,学校为研究生提供差旅费、材料费、设备费等各类经费保障。
(四) 校企联动的实践基地多维度考核评估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评估指标体系,对于规范实践基地建设和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构建了校企联动的实践基地多维度考核评估机制,包括学生个人实践效果评价、企业导师考核评估、实践基地运行状况评估三个方面。学生个人实践效果评价以校内外导师团队为评价专家,针对学生的实践项目开题以及结题环节以答辩形式完成考核评价。企业导师考核评价采用年度总结与聘期总结相结合的模式,根据企业导师在实践基地的工作业绩给出考核评价结果,企业导师根据考核结果采取流动聘任机制,企业导师的聘任由学院学位分委会负责。而对于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评估不仅要从学校学科建设及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也要从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基地条件建设等维度来评价,在此过程中,需要学校和企业联动创新。为此,首先,运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提炼出评估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主要维度和具体指标;其次,通过来自高校及企业的专家咨询方法,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利用指标体系对已建设运行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进行评估,利用评估结果反馈指导实践基地运行以及新实践基地的建设。
(五) “规划—建设—运行—评估”全流程闭环管理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校建立了集“规划—建设—运行—评估”于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闭环管控方案及体系,通过规划指导基地建设,根据建设定位制定运行机制,通过评估环节来评价基地运行状况,最后再通过评估结果反馈给规划、建设及运行环节,根据评估结果优化上述各环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管控体系。
三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成效
(一) 提高了研究生實践基地建设水平
依据上述建设思路,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已与中国航信、南方航空、首都机场、广东机场白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宝安机场、海口美兰机场、成都圭目机器人有限公司、天津南大通用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浪潮集团等“信息+民航”企业共建了一批学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其中与中航信共建的实践基地被评为“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基地”。依托上述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聘任了39名来自企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落实了全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校内外“双导师制”。
(二) 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依托建设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截至2023年,学院全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部进入企业实践,覆盖率达100%。全部学生的企业实践从选题、研究到结题验收,均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形成了闭环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专利以及软件著作权等成果数量显著增加,培养天津市级和校级优秀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10余名,天津市优秀专业研究生导师2名,接近50%的研究生毕业选题与在基地实践内容相关。
(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增加及就业质量提高
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升。截至2023年,学院研究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约50%进入大型IT公司工作,30%左右进入民航企事业单位工作。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就业跟踪与企业回访发现,企业对学生工作后实践能力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且处在较高水平。由于学院研究生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快速增加,录取分数也逐年提升,被录取学生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比例超过35%。
(四) 校企合作的水平提高与深度加深
通过选派研究生进入校企联合创新实践基地学习,增加了校企双方的交流频次,促进了校企双方的科研合作,推动双方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数量、由民航及天津本地企业委托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技术开发的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均显著增加。学院获批“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以及航空航天产业加深了在天津市相关产业链上的合作深度。在研究生进入基地实践过程中,2021—2022年有4项发明专利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加深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四 结束语
针对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民航特色计算机类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建立以培养方案为出发点的民航特色信息类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整体规划方案;从行业领域、专业领域、培养体系等方面统筹建设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平台;形成以校企联合实验室为依托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机制,提出学生校外校内一体化工程能力提升培养方案;提出以项目为导向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多层次运行模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丰富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建立校企联动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考核评估机制,从学生、导师、企业和学院等不同层面考核学生实践成效以及实践基地运行成效。最后,总结了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方面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董增川,刘平雷,周林,等.工程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21-24.
[2] 葛强,韩道军,左宪禹,等.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22(1):47-50.
[3] 李成峰.工程硕士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4):428-430.
[4] 顾洁,邵蓉,张永泽,等.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基于中国药科大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3):19-23.
[5] 刘源远,牛子博,郑洲顺.专业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机制研究——以应用统计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7(31):18-21.
[6] 韩万江,杨金翠,高慧,等.基于渐进式、持续改进的研究生“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计算机教育,2022(1):21-25.
基金项目: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民航特色信息类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及运行模式研究”(2022YJS00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面向民航领域信创人才培养的GBase数据库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2077141183226)
第一作者简介:李海丰(1984-),男,汉族,内蒙古通辽人,博士,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智慧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