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柳
摘 要:大思政视域下,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課实践教学存在重视程度不高、内容缺乏深度、形式较为单一、资源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高职院校应立足教师层面,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出发,以“三四步”深化实践教学内容、以“三处看”增加实践教学方式、以“四攻略”做好教学资源建设,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6-0047-04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公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等,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和载体的多元性等特征[1]。要想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学校推进“大思政课”体系构建,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布局谋篇;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整合资源;需要高校各思政课教师巧思妙想,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心设计。
一、用“三四步”深化实践教学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政课中的重点建设课程,但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不长。从教师层面来讲,要想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就要抓住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资源建设三大核心。其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思政课内容为王,教师可通过“三四步”法深化实践教学内容。
(一)“三步走”,建立教学内容框架
第一步,研读教材。教材内容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遵循,首先要搞清楚教材针对这个主题想要表达什么观点、思想,这是重要的一步,也是做好后两步的基础。第二步,查阅资料。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搞清楚教材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另一方面要针对这一观点、思想去查阅资料,精准了解与此相关的重要会议及其精神,了解这些观点、思想是怎么提的,专家学者是怎么说、怎么看的,为讲透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第三步,“我怎么想”。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针对这一观点、思想,我怎么想、怎么看。这也是实践教学内容的亮点,即对同样的主题讲出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内容。从教材来看,主要阐述对人民的认识,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如何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相关会议、文件精神以及专家、学者来看,主要从理论、历史以及实践等角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论述。从“我怎么想”来看,以前面两步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分析,围绕“人民中心”这个主题,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主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人民解放、夯实人民幸福之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筑牢人民制度、保障人民幸福之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丰富人民生活、诠释人民幸福之实;在新时代,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展现人民幸福之魂,不断谱写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
通过“三步走”,形成整个实践教学内容的框架,使实践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升华。但具体到四个时期,要具体讲述哪些方面的内容,那还得分“四步走”。
(二)“四步走”,充实具体的教学内容
第一步,整体概述。也就是面上的讲述,如第一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人民解放、夯实人民幸福之基”这个内容,可以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由此中国面貌开始走向新发展方向的历史。再如,讲第四个时期,即新时代“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展现人民幸福之魂”时,可以从新时代的矛盾以及推进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上进行讲述,等等。对四个时期进行总的概述,使学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形成一个系统的历史框架。
第二步,典型例子。也就是点上的讲述,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抓住土地这条主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抓住制度保障这条主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抓住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这条主线;新时代,抓住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方面。做点上的讲述,使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四个时期的发展历史阶段。
第三步,思政元素。也就是挖掘思政元素。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许多体现党群之间深厚感情的感人故事。如一口米缸的故事、一个苹果的故事、半床被子的故事,等等。如新时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故事,舍小家为大家奋战在一线的第一书记的故事等,这些都是鲜活的思政元素。用这些鲜活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精神,实现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
第四步,点明关系。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点明关系就是要把道理讲清楚。比如,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实现人民解放、夯实人民幸福之基?怎么理解?这个环节是很多思政课教师容易忽视的地方,也是体现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地方。前面三步摆了很多的事实、现象,这些事实、现象都是为了回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人民解放、夯实人民幸福之基”这个主题。那么怎么来说明?思政课教师要把理论与这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理论上诠释“实现人民解放、夯实人民幸福之基”这个主题,把关系说清楚,把道理讲透彻。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谋取人民幸福生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决了人民解放的问题,夯实了人民幸福之基。人民解放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民解放,人民幸福无从谈起。点明了前面三步的目标,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求得解放”为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全中国,为人民幸福夯实了基础。又比如,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人民幸福提供更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为人民幸福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人民幸福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用“三处看”开展实践教学
“三处看”,即看教学重难点、看教学主体、看校内外教学资源。看教学重难点,就是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看教学主体,就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基础,针对学生做好学情分析,针对教师分析自身专长,然后选用教师比较容易驾驭的学生又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看校内外教学资源,就是结合教学重难点,整合校内外资源,体现“大思政”。思政课教师从这三个方面决定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这也是体现教师实践教学特色的地方。
一看教学重难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共有十八个专题(含导论),每个专题的重难点至今仍是各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整个教材主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每章教学重难点各有侧重。如第一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的一个重点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中谈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又是一个难点。高职学生对这个问题感触比较少,在开展实践教学中要从这一重难点出发,针对学生学情,选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加深认识。再如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重点章节,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是一个重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谈到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考虑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高职学生对这一重难点的认识还比较陌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带学生去到能展现现代化发展成就的地方看看,让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看教学主体。不管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主要还是学生。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没有充分考虑相关参与因素的需求与期望、满足与获得”[2]。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是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也讲到,但是详细讲述的还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中。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及其深刻道理,学生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有限,对此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甚至有的对个别知识点出现理解偏差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加强学习,从理论上、实际中去领会、体会其中深刻的道理。比如,教師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学习《伟大思想理论从何而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渊源》(何毅亭,《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7日第1版)这篇文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然后再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杜飞进,《人民日报》2023年9月19日第9版)等文章,从理论上深刻领会,并从行动上切身感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学主体——学生出发,在思想上,重视每次实践教学活动,不能抱有“走一圈,玩一下,啥不做”的思想,要让每次实践教学都使学生有收获。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自己不了解的,哪些是自己想要了解的,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通过小组探究、师生讲堂、情景演绎等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组织学生到校外的展览馆、博物馆、基地或企业等进行学习与交流,亲身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次实践教学活动机会,让学生明白在实践活动中“我要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哪些我还要学”。学生要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加深对某个领域的认识,等等。在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和学生要反思此次实践学习收获了什么,查阅的资料是不是发挥了作用,下次再查阅的时候还可以怎么优化,在合作学习、交流中哪些方面还可以提高,是否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等等。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从教学主体出发,建立教学共同体,使教学相长。
三看校内外资源。“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形成合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各有特色,建设的教学资源也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用好校内教学资源,而且要学会灵活运用校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式,用更加多样化的方法教授知识。比如,利用学校周边的教学资源,如爱国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陈列馆等,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或者利用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新闻出版物资源,比如《伟大思想理论从何而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渊源》,像这样的文章也是教材之外非常好的教学资源。这篇文章明确地告诉我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渊源,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起来的,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和强大的文化力量;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艰苦磨砺和从政实践中特别是多领域多层级领导岗位的历练中积累而来的,释放出深厚的“地气”和旺盛的活力;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总结出来的,展现出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和无比强大的引领力量;是从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成长而来的,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造福世界的实践力量。此文高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渊源,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精准的指导。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不仅要盯住校内资源,借助校内教学资源,而且要向外看,利用好校外资源,带学生出去走走看看,感受时代发展的气息,为课堂理论教学做好铺垫。
比如,笔者讲授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专题,其重点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人民至上,如何全面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难点是“人民为何重要”。学生在“人民”这个主题上,主要存在概念模糊、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缺乏整体性认识,在具体实际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笔者深刻领会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到的“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如已建立的教学展示馆、体验馆,或校外有影响力的基地、公司等”的要义。一是把实践教学主场地移到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建的复兴之路——“四史”教育实践基地、壮美广西教学体验馆,教师在这样的情景中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人民至上,学生通过自我感受深入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二是带领学生到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开展社会体验活动,看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如何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坚持人民至上,以科技创新赋能人民幸福生活的足迹。借助校内资源、校外资源,运用课堂实践、课外实践,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得到理性升华。
三、用“四攻略”做好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四攻略”即攻教材、攻资料、攻资源和攻创新。攻教材是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第一步,教材内容是实践教学的依据。攻资料是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多样性的必要环节。攻资源是拓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攻创新是打造实践教学资源特色的关键一招。
攻教材,目的是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总体架构。如2023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材,内容很丰富、很新,研读教材、钻研教材,对教材既要有一个整体的思维导图,又要有章节的思维导图。有了这些思维导图,再进一步钻研,就可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成一棵“强国树”“复兴树”,这棵树最终要成长为一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第二章)的大树。怎么实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是它一以贯之的成长方向,经济、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分别为第六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是它要生长的内容,其中经济建设的重点是高质量发展,政治建设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谁来推进?那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三章)。在具体建设中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那就是要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对应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其他如国防、军队以及外交等都是使这棵大树茁壮成长的保障条件。有了攻教材的基础,也就比较清楚要找什么样的教学资源了。
攻资料,目的是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对教材知识点的认识,从而在实践教学中讲深讲透知识点。资料包括文献、会议文件、专著,以及相关视频、音乐、影视等。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有查阅文献、会议文件以及相关信息资料的习惯,要有积累相关视频、音乐以及影视作品的意识。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走走看看,而是要带着问题去走走看看,走走看看后要有认识上的收获、行动上的改变。因此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时要攻好资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内容,提高认识。
攻资源,目的是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资源主要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需要思政课教师加强和其他二级学院的沟通联系,特别是二级学院建设的实训室、展厅等,这些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校外资源,需要思政课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走访,加强与校外相关单位的合作,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整合他们的优势资源,将之用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这样做容易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出新出彩。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推进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课程化建设。
攻创新,目的是与时俱进,突破创新。创新分为“拿来”的创新和“自创”的创新。“拿来”的创新主要是别人的作品、成果,在实践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作品和成果,创造性地将之融入教学中也是一大创新;“自创”的创新,是教师、学生创作的作品、取得的成果,将这些作品和成果融入实践教学中也是一大创新。“拿来”的创新,需要思政课教师广泛学习、收集。“自创”的创新,需要师生精心创作、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鼓励学生创新。比如,选取某一章节,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创作。作品形式可以为微电影、画作、诗词作品、音乐等,并将之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会更加深入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之,不管是“拿来”的创新还是“自创”的创新,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并不断充实实践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三四步”深化实践教学内容,以“三处看”增强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四攻略”做好教学资源建设,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破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4):63-65.
[2]黄鼎.“大思政课”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5):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