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探析

2024-05-12 13:10:46蒋菁桐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主阵地网络语言思政教育

蒋菁桐

摘 要:基于网络语言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本文探究网络语言与思政教育的影响关系,分析大学生喜欢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原因,以及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两面性,提出教师主动使用网络语言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教育趣味性等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语言;思政教育;主阵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6-0069-04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的强大力量。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有10.79亿网民,网络普及率为76.40%。[1]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盛行和网络语言的流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日益显著的现象,即网络语言正在影响大学的思政教育。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改变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而且在信息传播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语言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以期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一)网络语言的内涵

随着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开始使用简洁、轻松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种语言通常被称为网络语言。它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主要由网民自发并应用于网络领域,且最为活跃、具有特定含义的一种语言符号。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这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特征。2023年12月1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依次为“爱达未来”“烟火气”“数智生活”“村BA”“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主打一个××”“多巴胺穿搭”“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新职人”。这些网络语言特色鲜明,表达方式独特,线上线下流行度都很高。

(二)网络语言的主要特征

现代网络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简化和缩写。为了更快地表达想法和情感,网络语言中常常使用简化和缩写形式。例如,“666”代表赞同或支持,“886”代表“再见了”,等等。二是表情符号和动画表情。表情符号和表情包在网络语言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网络语言活化了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情感更加直观。例如,“”代表愤怒或失控,“”代表欢迎或庆祝等。三是新词和流行语。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新词和流行语,这些词语通常是由广大网民共同创造和推广的。例如,“小清新”代表清新文艺风格;“飒”特指帅气利落、潇洒清爽,多用于女性同胞。又如,当前流行的“后浪”,大致是指“90后”“00后”,这些青年能够用实际行动承担起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已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希望一代”。四是俏皮及幽默感。网络语言通常具有俏皮和幽默感的特点,这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例如,“干饭人”常被人用来诙谐地表示自己是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鸡娃”指在“虎媽”教育下天天被“打鸡血”、强制上各种培训班的孩子;又如,“就挺秃然的”,其实是就“挺突然”的趣味谐音;等等。五是多语言混搭和创意造词。网络语言常常融合多种语言元素,包括但不限于英语、韩语、日语,有的甚至还有方言的混搭,形成了独特的表达风格。此外,创新词汇的改编也因为新的环境、新的事物而诞生,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如“栓Q”就是来自英语“thank you”的谐音,“C位出道”就来自选秀节目,C是英语“center”的缩写,意为中心。六是“梗”文化的普遍。网络语言常包含特定社群中的流行语和梗(me me),这些用语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成为社交媒体文化的一部分。如“显眼包”“特种兵旅游”“挖呀挖呀挖”等,每一个热词的背后都集中概括了某个事件或现象。

二、大学生热衷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

大学生思维敏捷,喜欢追求潮流的特性使他们容易被网络语言的诙谐幽默、简短生动的特点所吸引,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常用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2]具体来说,大学生群体热衷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网络语言的简洁和便捷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二是社交网络的互动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轻松地与朋友保持联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得了大量陌生人的认同,这使得人们可以冲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找到“知己”或者同温层的人。再者,网络语言能够增强社交网络的互动性,让人们更轻松地交流和沟通。三是更能彰显年轻人的个性。网络语言的流行往往与年轻人的文化特性密切相关,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新的表达方式,更容易接受新的网络用语和流行词汇。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往往会使用网络表情包来活跃气氛,表达自身的情绪和彰显自己的个性,并用网络表情包来积极配合他人,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3]四是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也是现代网络语言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文化强调个性化和自由化,鼓励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网络语言正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之一。

三、网络语言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思政教育课程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他们担当民族复兴责任的信仰和情感。大学生群体热衷使用网络语言,对大学的思政教育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又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的作用

一是能够快速传递思政理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更容易获取各种信息,而网络语言正是这一信息交流的媒介之一。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各种观点和信息。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使得思政教育的核心观念更容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网络上涌现的各类使用网络语言呈现的观点和讨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程内容,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拓展思维边界。

二是沟通方式得到极大的拓展。网络语言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便捷沟通,使得思政教育的成果能够被更广泛地传达和分享,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讨论平台等,大学生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以文字、图像或视频表达思想,使得思政教育的沟通更加即时和灵活。网络语言的运用还使得大学生能够跨越时区和地域,方便地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交流,拓展了思政教育的传播范围。网络语言通常包含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如表情符号、图片、音视频等,能够更生动地传递情感和信息,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网络语言环境下,大学生更容易组成兴趣相投的群体,进行集体讨论和互动。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成长。网络语言的拓展沟通方式为大学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元、更开放的交流平台,促使大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思政教育的过程。

三是思政知识获取更灵活。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对大学思政教育内容的灵活更新和大学生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性。网络语言使得思政教育可以及时反映社会热点、时事问题,通过大学生关注的社交媒体、新闻平台等渠道,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当下,提高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和了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语言自主选择关注的内容,形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个性化程度。网络语言传播的信息通常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这种多样性的信息呈现形式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多感官学习,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并加深记忆。大学生通过网络语言可以方便地获取在线资源,如学术论文、网络课程等,从而拓宽了思政教育的知识来源,使其更灵活地整合各种学科领域的知识。网络语言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分享和讨论,有助于构建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增进了解。网络语言更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要求,提供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的途径,促使大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思政教育。

四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网络语言相比,思政语言的哲理性和专业性较高、生命周期较长、更新较慢。网络语言的创新表达方式,如创意的词汇、幽默的叙述,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网络语言能够触发大学生用不同寻常的方式表达思想,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在网络语境下,大学生常常需要快速应对各种问题,这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更喜欢和同一语境下情趣相投的群体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群体中协作、讨论,激发群体思考,促使大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创新思维。

(二)消极的影响

尽管网络语言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有正面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是简化的网络语言较易使大学生迷失理想和信念。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可能带来信息的表面化和简化,有时难以涵盖复杂的思政教育内容,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迷茫,从而影响理想信念的树立,不利于他们成长成才。此外,大量的网络信息还可能导致大学生难以过滤和筛选有用的信息,容易使之陷入信息过载的困扰,从而影响他们对重要信息的关注和理解,对事物本质的了解,产生思想松懈的现象。如果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语言,不分辨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不分场合地使用网络语言,不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那么当他们面对严肃的思政教育课程时就会把严肃的思想政治问题戏谑化,严重地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影响思政教育效果。有的甚至可能因此而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是不良内容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网络语言常常用简化和缩减方式表达,由此可能会导致思政教育内容被过度简化或误解,降低理解深度。更甚的是,有部分网络语言存在明显的暴力倾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网络语言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平台上使用谩骂、诋毁、嘲笑等具有侮辱性、歧视性的语言攻击他人,侵犯和损害他人的精神和心理,或者以某种似是而非的“道德正确”“政治正确”攻击他人,试图引起公愤,以达到封他人之口,置他人于死地的目的。虽然这不会导致受攻击者受到身体上的伤害以及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会对其精神造成较大伤害。互联网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匿名的特性,这在保护互联网使用者的同时也为那些使用暴力语言的人披上了保护色。深度使用网络的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这类暴力语言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这无疑不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是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大学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并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又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课程,如果过度沉迷于网络语言,用网络语言的思维方式对待思政教育课程,就难以领会、理解严肃的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概念、原理等,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思政课堂上,他们接受不了思想政治课程中使用的严肃语言,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去认识和看待世界,而用戏谑化的网络语言去诠释观点和看法,从而曲解了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概念、原理的本质,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是过度使用网络语言会降低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网络语言往往是简化后的语言,存在过度缩略的现象,如果不是在特定的语境下,那么人们很难领会和理解。一个人如果长期过度使用网络语言,不分场合地使用网络语言,形成网络语言思维习慣,那么到了正式场合就可能难以准确、得体地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增加彼此的沟通隔阂。尤其书面表达,它要求有一定的规范性,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如果不加区别地使用网络语言,那么就违反了文字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大学生如果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就会降低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对思政教育中需要的综合性表达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网络语言对大学思政教育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我们在看到它正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它负面的影响,用辩证的思想方法看待它。在充分发挥网络语言优势的同时,学校和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借助网络语言推动大学思政教育不断优化和发展。

四、运用网络语言为大学思政教育服务的策略

(一)在生活中教师要主动使用网络语言,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

网络语言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灵动的语言,简洁、直观、欢快、接地气,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生活中,教师要主动地适当地使用网络语言,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消除和大学生之间的情感障碍,促进师生关系和谐,营造健康活泼的成长环境。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新时代的网络语言,借助诞生网络语言多的社交媒体,如抖音、小红书、快手、微博等社交媒体观察网络语言,及时接纳适宜的“对味”的网络语言,对接学生的“语言体系”,用网络语言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交流与沟通中,通过网络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轨道,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通过网络语言切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产生烦恼的原因;通过表情包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化解学生的烦恼;等等。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使用网络语言,营造一个严肃、活泼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有时候可用严肃的语言调侃网络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有时候又可用网络语言诠释严肃的问题。在严肃中不失诙谐,在活泼中不失严肃,营造一个活泼、快乐、轻松的氛围。

(二)在教學中教师要主动运用网络语言,增强思政教育趣味性

思政教育工作要融入各个专业、各门学科教学中,融入知识、技能的传授中,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课程思政教育作用。在课堂上思政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通俗的语言诠释概念、原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理论。

轻松幽默的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如此流行,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思政教育的话语要顺势而为,加强话语体系的创新。大学思政教师要主动了解、接纳网络语言,运用恰当的网络语言辅助讲授政治理论课。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主动运用积极有益的网络语言注释热门话题、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讲解课程概念、原理,增加课程的新鲜感和吸引力;用贴切的网络语言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灵动的网络语言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等,用鲜活的网络语言把主流话语体系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用简洁的网络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等等;用网络语言引导大学生感受主流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将主流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高校要鼓励教师主动将网络语言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中,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趣味性;引导学生用网络语言传播党的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高校的思政教育话语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取精华去糟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一种因时因事因地而变的语言,它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约束,不拘一格地使用文字,有的甚至用符号替代文字,可塑性强且不够稳定。大部分的网络语言是非规范性用语,与规范字、规范语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具有比较明显的两面性,既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又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从目前来看,网络语言比较杂乱,也不受约束。有的人为了哗众取宠,夸大其词;有的人为了流量,制造新奇;有的人为了泄愤,无视法律;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理性的眼光看待网络语言,注意分辨不良的网络语言。一些无视事实、以偏概全的人,用网络暴力语言攻击他人,造成严重后果。例如,某国某女星因一条微博被某些网友断章取义后扩散,不明真相的网友跟进并进行恶意攻击,最终导致该女星自杀。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某种目的,利用数字编辑技术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不相关的事或人进行剪辑并接,以并接后的图片制造“事件”,制造“轰动效应”。一些人借助网络非实名的便利,利用网络语言蛊惑人心,乱扣帽子、乱纠辫子、乱打棍子,制造混乱,给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辨别网络语言的“风向”,不要被它带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当心陷入网络语言漩涡,要避免迷失在网络中而失去思考与辨别能力,进而导致失去自我。与此同时,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用正向的网络语言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促进沟通与交流。总而言之,教师、学生要剔除网络语言的糟粕,防止被不良的网络语言误导;利用好网络语言的精华,净化语言环境。

在网络发达的新时代,网络语言几乎充满了各个网络交流平台,对大学思政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重视网络语言的渗透力和普及力,要对如何运用网络语言开展思政教育进行系统性研究。这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又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变化的需要。高校要主动地占据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取得话语主动权,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

[2]刘宇凌,谢冬梅.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泛化引导机制研究:基于大学生对网络语言认知的调查报告[J].时代人物,2023(11):39-41.

[3]于博涵,方中书.网络语言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基于网络表情包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9(2):71-74.

猜你喜欢
主阵地网络语言思政教育
坚守普法主阵地 五年耕耘结硕果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传媒评论(2018年1期)2018-03-22 01:24:22
打造学“习”主阵地大平台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06:19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