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军科 肖德祯
“咚咚——咚——”伴随着欢快的鼓声和音乐声响起,手持股子灯的学生们在场地中间穿插走动,次第摆出了“大吉大利”字形;一条金龙和一条红龙同时入场,两条龙以龙头为引领,龙身、龙尾相随,时而翻滚,时而缠绕,学生们手持龙杆,通过变换队形、步伐和动作,共同舞动起来,展现了龙的灵动与威严……“这些表演热闹而喜庆。”“同学们的衣服真好看!”操场上,万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非遗社团成员们的训练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广泛关注。
万安县素有民间“灯彩之乡”美称,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灯彩有十几种。股子灯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灯彩之一,被列入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万安民间有言:“龙灯入屋,买田造屋。”龙灯作为我国一种极具代表性的灯彩,是中华儿女用来祈福的重要载体。舞龙这项传统运动一直广受人民喜爱,它带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万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非遗社团的训练融合了股子灯和龙灯的表演形式。
“万安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职业学校有义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学校就是以社团的形式来传承万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到了人员保证、时间保证和经费保证。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师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下一步,学校一是进一步支持社团建设,提高社团非遗技艺的展演水平;二是为非遗社团创设更大的平台,让学生们走出去,展示万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万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黄佑平说。
作为万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点,学校请人制作了龙灯、股子灯等设备,供学生练习使用,并聘请了非遗传承人对学校部分专业老师进行集训,老师学会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非遗社团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了本土文化,又开阔了老师的眼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社团指导老师赖江丽
社团的活动与素质教育相融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社团的设备、服装维修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学会了舞龙的技巧,会教给下一届成员。上一届成员带领下一届成员学习舞龙技巧,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体现了“传承”这两个字的含义。
——社团指导老师王曌彧
我刚加入社团时,很多东西都不会。龙头等设备比较脆弱,经常坏,我就会想各种办法来修理。在社团里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学弟学妹要用心学习,在排练的时候多听老师指挥,在休息的时候多想一想,这个动作该怎么做,怎么跟上举龙头同学的步伐,和前面的人配合好。
——社团成员方建海
这个社团比较有意思。我是负责舞龙头的,龙头比较重,舞起来比较累,需要锻炼臂力。我跟着舞龙头的学长学习,经过反复的、比较枯燥的练习,慢慢地学会了走位、定位。社团活动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也让我走上舞台展示了自己。我觉得训练很值得。
——社团成员温祖斌
非遗社团弘扬了舞龙文化,是学校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团之一。自从加入非遗社团以来,我积极参加训练,也跟着指导老师参加了一些表演活动。通過社团活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只有团结才能将龙舞得更好。
——社团成员林添宇
参加非遗社团,让我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更让我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刚加入社团时,我还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该如何学。当师傅们拿起龙头、龙身、龙尾舞动,把这条龙演绎得活灵活现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震撼。当他们手把手地教我们舞龙时,我懂得了团队的力量:我们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做好每一个步骤,每个人都不能掉队。这就像我们的班集体,只有每个人都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们整个班集体才能更加团结和优秀。
——社团成员匡俊琳
记得刚开始学习舞龙时,我拿的是龙尾,那时教我们的老师说龙尾是活泼的,是龙全身最好动的地方,于是在表演时就要我把龙尾的活泼表现出来。可能是刚接触舞龙的原因,我那时表演不出那种感觉,我觉得很难,也深刻感受到了学好舞龙技艺的不易。非遗传承人一直在传承和发扬这项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社团成员周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