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廉”筑堤捍“狂海”
——“宋公堤”筑堤始末

2024-05-11 07:11洪仁忠
银潮 2024年4期
关键词:海堤民工指挥部

文|洪仁忠

我的家乡滨海位于苏北沿海,这里原是淮河入海口外一片浅浅的海湾。1194年前黄河鸠占鹊巢夺淮入海,在此奔流,源源不断地携来巨量泥沙,淤积出这片向海中突出的新陆。家乡人民陆续从四面八方移居海边,以打渔和晒盐为生。

黄河北归后,泥沙断了来源,临海新造陆地立刻从淤长型海岸变成侵蚀型海岸,时刻遭受海上洋流和巨浪的不断冲刷。尤其是夏秋季节,一波接一波强台风来袭,骇人的狂风暴雨在家乡肆虐,惊涛骇浪恶狠狠地直扑海岸,大片陆地及无数居住其上的人民生命财产屡屡遭受灭顶之灾,一些村庄昨日还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夜过后即没入海中,寸土不留。如1939 年夏的那场惨烈海啸,仅滨海就有40多个村庄被整体荡平,上万亩良田被淹成汪洋,13000 多人命赴黄泉。打开家乡相关史料,在抗日战争前的100多年间,家乡几乎每年均发生海潮啸涌、咸水倒灌等惨痛灾难,肆虐的狂潮一直是沿海居民心头的噩梦。

面对经常制造海啸惨剧的“狂海”,家乡民众从十九世纪起即不断奔走呼号,上书请愿,请求官府重视民难,筑堤捍海解救黎民。在此后的100 多年间,晚清王朝、地方士绅、农垦盐垦公司、国民党省政府等先后组织筑堤,皆因经费预算偏低,投入不足,又遭遇层层挪用盘剥截留,致使所筑之堤堤身矮小单薄,在台风海啸的疯狂冲击下很快垮塌,形同虚设。

家乡沿海黎民苦难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40 年10月。受中共中央之命,黄克诚率八路军第5 纵队把我的家乡从敌顽手中解放出来,重新建立中共阜宁县委(当时滨海属阜宁县一部分),并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命八路军第5 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为县长。

宋乃德县长一到任,即深入家乡沿海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与会人士不约而同地反映海啸给沿海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声泪俱下地描述“狂海”为祸、桑田尽毁、满目疮痍、难民遍野的凄惨景况,强烈要求尽快修筑合格的海堤,帮助黎民战胜海患。宋乃德当即表示,共产党政府一切为了人民利益,海潮危害人民,筑堤理所应当。会后,宋乃德即将筑堤之事向上级报告。

1941 年1 月,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驻盐阜地区的八路军改编为新四军,中共华中局也迁到了盐城。新编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接到报告,当即表示:“修堤为了除却潮患,保护人民利益,共产党说到做到,义无反顾。”宋乃德随即起草《关于批准修筑海堤的报告》,火速递交给中共华中局和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华中局领导旋即表态:“新政权刚刚建立,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应该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事。海堤是否修筑,应从人民政治影响上考虑,经济费用仅是次要地位。”上级领导的支持,更加坚定了宋乃德修筑海堤的决心,他火速召开县参议会,反复讨论,统一思想,正式通过了修筑海堤的方案,并专门成立筑堤委员会及指挥部,亲自担任筑堤总指挥。

对于刚成立的县抗日民主政府作出的修筑海堤决策,起初家乡各界大都持半信半疑的观望态度。因为家乡人民受过太多的欺骗,从晚清王朝直到国民党地方政府,对筑堤捍海屡屡都是信口承诺而最终失信,民众已经心灰意冷。

为了取信于民,宋乃德带领筑堤指挥部干部深入民间,反复宣传共产党新四军为民打天下、救民于水火的根本宗旨,向社会各界表明筑好海堤的决心。

开门第一仗是筹集资金。经测算,整个筑堤工程约需筹集工款100 万元。筑堤委员会与江淮银行商定:一不向民众征收一分钱,二不要上级下拨一分钱,所有筑堤经费由县政府以盐税作抵押,面向社会发行公债100 万元,全部由政府偿还,整个工程按“以工代赈”的办法进行。他们说干就干,多次召集地方士绅等开明人士开会宣传,宋乃德还带领筑堤委员会成员及江淮银行的同志,多次分头登门做工作。但许多士绅起初仍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口头答应而不愿行动。预定发行公债100 万元,结果第一回合只发行了10 万元。怎么办?宋乃德下定决心拍板:修堤如期开工,以行动代替号令,边干边筹款。士绅们眼见修堤资金未筹足,却真的开工了,相信共产党抗日民主政府是真心救民于水火,纷纷打消疑虑,积极购买公债。预发公债很快全部售罄。

开门第二仗是筹集粮食。在过去历次筑海堤过程中,由于经费被克扣,粮食供应不足,民工经常忍饥挨饿,无力施工,多次发生集体逃离工地的事件。以至于后来民工到工地要先看有没有充足的粮食,如果没有,拔腿就走。

为了保证筑堤工程顺利开工,筑堤委员会将筹粮列为头等大事,按照计划需筹集工粮20 万公斤。因家乡地处偏远海滨,当年土地贫瘠低产,旱涝灾害不断,民间粮食不敷,就地无法采购到足够的粮食。在筹粮的关键时刻,由黄克诚统领的新四军三师二话不说将新购进的6 万公斤军粮全数捐献到筑堤工地,并全力支持去外地购粮,专门派兵护送。筑堤委员会深受鼓舞,立即派出管伯宁等得力干部,去盐城等较富庶地区购粮,共采购到12 万公斤各种粮食,用民船通过水路运到海边工地。上百条粮船上均有新四军战士护卫,避免了沿途土匪抢劫骚扰。加上其他途径采购到的粮食,在开工前,20 万公斤的工粮如小山般堆放在民工面前。

1941 年5 月15 日,经过连日紧张筹备,筑堤工程正式开工。开工仪式上,宋乃德兴奋地挖下第一锹土。

而民工不足的难题随即摆到筑堤指挥部面前。虽然各地乡保长们竭力动员,但到工人数仅有千余人,远远达不到施工要求。筑堤指挥部火速调查研究,很快弄清了症结所在:由于以往清王朝及伪顽政权历次征用民夫时,搞层层贪污盘剥克扣,民工筑堤当牛做马、累死累活,最后拿到的工资报酬十分微薄。因此,这次许多百姓对参加筑堤态度消极,不愿参加,也有不少人持观望态度。

筑堤指挥部上下清醒地认识到,工资报酬是民工们的核心利益,努力提高工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到民工手里,是吸引和留住民工的“定心丸”,也是实现廉洁筑堤、聚拢民心的关键手段。因此指挥部向全体民工作出庄严承诺:“民工所做土方一律按科学公道的方法测算,工资一律按每方土实得二角七分发放,绝不截留一分一毫。”新的工资标准是“韩小堤”(指当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修的海堤)每方土三分六厘的七倍有余。

为了确保兑现承诺,筑堤指挥部制定了一整套土方测算和工资发放制度,即由江淮银行派专门人员牵头负责土方测算和工资发放,先由工程师、民运队、乡保长三方共同验收土方数,再核算出每组、每人实得现金数,在各工棚前张榜公布,让每个民工核对,各人所做土方数、应得工资数皆一目了然,有疑问可随时复核。公示无误后,再由工程师、民运队开具领单,乡保长按领单代领工资,如数发给民工。整个民工工资发放过程,自上而下,自始至终,账目清楚,无私无弊,且筑堤指挥部全体干部一律不沾手。

新工资制度一经实施,民工领到丰厚工资,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全县各地,许多民工不请自来,上工人数从千人迅速增至近万人,修筑南段工程时最高峰达15000人。

筑堤指挥部在民工身体健康的保障上也舍得花钱。以花高价解决民工饮用水为例,由于筑堤工地紧靠大海,海水不能饮用,就地挖掘土塘也是咸水,饮用咸水会严重影响民工身体健康。而淡水水源远在15公里开外,如果让民工自运,会大大增加民工负担,并严重妨碍工程进度。为解决这一难题,筑堤指挥部拨出专款,将运水任务下达给沿海七乡的乡保长们,让他们另行组织人力运水支前。规定用盛装20公斤的大桶装运,运达时每桶给付5 分,修南段海堤时因运输难度增大而涨至每桶9 分。据知情者回忆,那一阵在沿海15公里道路上,上百辆牛车或手推车蜿蜒如带,日夜不绝,牛歌号子震天响,堪称一道百年难见的特殊风景。这一惠民利民之举受到全体民工的一致称赞,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筑堤工程建设。

从动工筑堤的第一天起,宋乃德就率领党员干部,带着铺盖来到工地,住进简陋的工棚里,与民工同吃一锅粗粮饭,同睡一张地铺床,一有空即参加劳动,挖泥、推车、挑土,样样干得欢。他们克服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叮咬等诸多困难,用实际行动带动民工。

施工期间,盘踞在射阳等地的国民党顽匪伺机制造了两起“尖头洋工地惨案”,绑架杀害了住在工地的筑堤干部陈景石、陈振东、于欣等人。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三团随即派兵进驻工地保护,使筑堤工程得以继续实施。

当年7 月底,一条绵延45 公里、高大厚实的捍海长堤胜利建成。竣工次日,一场特大海啸汹汹来袭,但新海堤始终岿然不动,人民生命财产安然无恙,家乡沿海此后再未发生严重潮灾。

整个筑堤工程预算支出100 万元,实际支出51.6 万元,仅占预算的一半略多。且所发公债在海堤筑成次年即全部还清,承诺得到完全兑现。这充分体现了抗日民主政府廉洁筑堤、精打细算的“铁算盘”作风和说话算数、一诺千金的崇高品德,彰显出共产党、新四军一心为民、公正无私的铁军精神。

家乡人民为永远铭记共产党、新四军的恩德,取宋乃德之姓,将新大堤命名为“宋公堤”,并撰写《宋公堤纪功碑碑文》,铭刻于巨石,竖立在海堤之上,供后世万代景仰学习,歌功颂德。

猜你喜欢
海堤民工指挥部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黑龙江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指挥部第2号公告
『绿色海堤』扮美『飞地渔村』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水位骤降条件下海堤渗流及稳定性分析——以宝安区西海堤为例
基于风潮联合概率分布的海堤设防标准分析
谁更老实?
海堤地基加固处理方案比选及设计
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地
关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时间及组建情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