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亮 金力 陈曙光
2024 年2 月,龙年春节刚过,盐阜大地春寒料峭。刚做完手术的盐城市滨海县八滩镇八滩村村民郇达富在老伴的搀扶下,顶着寒风,步履蹒跚地来到离家不远的八滩烈士陵园。
陵园内庄严肃穆,王桥战斗烈士纪念塔的塔身构造暗示参战部队的序列:三角形的塔形,是指新四军三师,8 级台阶为八旅;周边24 株黄芽球代表24 团;上下两层48 根栏杆,意指48 位烈士,贯穿在栏杆上的铁索表示团结抗战。中间主塔造型为一把匕首,直指苍穹,寓意为刺刀插向敌人胸膛,抗战必胜。
郇达富一瘸一拐地走着,用一块湿毛巾仔细地擦拭着烈士墓碑。谈起陵园里的一碑一墓、一草一木,70岁的郇达富如数家珍。为烈士守陵34 年,他熟记每一位烈士的名字。
郇达富是八滩烈士陵园管理员,被大家赞誉为雷锋式的“无名英雄”。他多次被八滩镇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2022年被评为“滨海好人”。
1990 年2 月,滨海县八滩镇党委决定建设烈士陵园。选址就在八滩村一组境内,建园需要征用8 户村民用来种植蔬菜的6 亩农田。因土地补偿金较低,村民小组副组长老王和8 户村民都有抵触情绪。
时任八滩村一组村民组长的郇达富找到老王:“当年我们的爷爷、父亲掩护新四军,我们的奶奶、母亲交军粮、做军鞋的时候有没有计较过收入?怎么到我们这一辈就斤斤计较了呢?你这样做对得起烈士吗?”
老王红着脸低下头,许久不说话。过了良久才抬起头对郇达富说:“你说怎么办,我们跟着你干!”
老王不仅带头交出农田,还和郇达富挨家挨户做工作,仅仅10 天时间,6 亩农田全部净地出让,确保八滩王桥战斗事迹陈列馆和王桥战斗烈士纪念塔等工程如期开工。
2010 年3 月,根据国家“慰烈工程”统一部署,滨海县把原镇级王桥烈士陵园扩建为县级八滩烈士陵园,将全县散葬烈士、无名烈士、外籍烈士和以乡镇村居命名的烈士墓全部迁葬到八滩烈士陵园集中安葬,占地面积扩大到16亩。这次扩建工程,需要向12 户农户征用9 亩土地,这9 亩土地是村民手中的香饽饽、钱袋子,不仅有栽植树木的,还建有猪圈、鱼塘等,更有两户村民的祖坟。征地难度大,组织上又一次想到了郇达富。
郇达富将12 户乡亲聚集起来,“我们八滩村一组的乡亲哪一家不和新四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革命烈士为解放劳苦大众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安定生活,扩建烈士陵园就是让更多的革命烈士有一个安身之处……”
郇达富质朴的语言感染了乡亲们,村民们也不曾忘记革命先烈。短短7 天时间,12 户村民就把扩建烈士陵园所需的9 亩土地以净地形式交给政府。
“1989 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这天起,我就提醒自己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91 年八滩王桥烈士陵园建成后,郇达富主动要求担任守陵人,不计报酬,并立志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来做。
当时刚建成的八滩王桥烈士陵园,陈设简陋,只有王桥战斗事迹陈列馆和一座纪念塔,场地空空如也。“哪家烈士陵园不是青松翠柏围绕的?哪像这里光秃秃的!”老伴的话提醒了郇达富。
郇达富与园长周万平一起找到时任镇民政助理,申请了一些经费。两人考察了周边的烈士陵园绿化布局,决定自己动手,先后购买了水杉、雪松、宝塔松、针叶松和黄杨球等树苗。陵园人手紧张,郇达富发动镇机关干部利用党员活动日来到陵园开展义务劳动,开挖了200多个树塘。
当年遇到大旱,树苗病恹恹的。郇达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鼓动老伴和他一起去几百米外取水灌溉。
“你腿有残疾,走路都困难,还能去抬水浇苗?”老伴心疼他。
“我们少抬点水,慢慢走,多走两趟,不会有事的!”郇达富执拗地坚持着,老伴只好答应和他一起抬水浇树苗。就这样,夫妇二人走走歇歇,连续抬了10 多天的水,直到200 多株树苗全部成活。
2010 年9 月烈士陵园扩建时,郇达富将精心呵护的树木全部移到陵园东边围墙内侧,他全身心扑在烈士陵园的建设上。陵园正门前的马路修成水泥路,路两边也统一种植了绿化树苗。
每当想起1943 年王桥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郇达富就无比沉痛。为了再现当年新四军官兵在王桥战斗中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场景,郇达富拖着病腿,辗转千里,花了4 万多元从江西某地订制了一批新四军指战员冲锋陷阵的浮雕,安装在烈士陵园大门东侧。
“48 位烈士牺牲时最大的22 岁,最小的才13 岁,这么多年了,也没有亲人来祭拜,想想心里就很难受。”为48 位烈士寻亲一直是压在郇达富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为了找到烈士亲人,行动不便的他多次跑县民政局、县档案馆等处查资料、寻线索。
为王桥战斗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寻找到亲人,这是郇达富和园长周万平一直以来的共同心愿。多年来,通过新闻媒体的协助,两人共同发起的为王桥战斗烈士寻亲活动,已为李志明、李志顺、张玉强等烈士找到了亲人。得知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媒体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郇达富与周万平准备把在王桥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名单作为寻亲信息,向全社会征集线索。“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为王桥战斗牺牲的所有烈士找到亲人,以告慰长眠在陵园烈士的在天之灵。”郇达富说。
郇达富打扫烈士陵园
34 年来,郇达富仅仅领着微薄的生活费,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每当有人问:“这么多年来你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你不后悔吗?”郇达富总是回答:“这48 位革命烈士牺牲时大都才十几岁,二营副营长王光汉牺牲时才20 多岁,他们把宝贵的生命都献出去了,我守护他们的英灵,又算得了什么呢?”
八滩村党委副书记邱士祥说:“34 年来,八滩烈士陵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自开放以来,前来瞻仰者达150 万人次。郇达富守护的不仅是烈士陵园,更是那些不能忘却的英烈故事,他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战争硝烟已散,历史记忆未停,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告慰是奋进。谈起打算,郇达富深情地说:“我跟老伴商量过了,这辈子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一直守着,跟烈士们做个伴,陪他们说说话,不让他们寂寞。我就是烈士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