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韵汉风中的千年文脉: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2024-05-11 07:11刘惠娟王娟通讯员易孟朱熠许稷
银潮 2024年4期
关键词:双沟两汉画像石

文|本刊记者 刘惠娟 王娟 通讯员 易孟 朱熠 许稷

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一直是构建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徐州和宿迁,自古英雄辈出,从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到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刚强雄浑的精神特质已沉淀在两个城市人民的血脉中。徐州是项羽的西楚旧都,是刘邦的出生地。“父老能言西楚事,牧儿善解大风歌”。徐州出帝王一直让当地人引以为豪。而宿迁,项王故里“鸿门垓下,大英雄,哪关成败;骓马虞兮,真情种,不易生死”的对联,则让英雄情义霸气外露。

绝代风华今又是,再唱大风写新篇。以徐州、宿迁为中心的楚汉文化在江苏文化体系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定位。它刚健有为的鲜明特质、尚勇崇文的价值导向、海纳百川的恢弘气象、顺天应时的生态思想,砥砺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孕育了灿若星辰的豪杰英才,涵养了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厚植了山清水秀的绿色本底。

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刚健有为

徐州,是见证两汉文化的创立地、富有两汉文化遗迹的承载地、具备汉代文化影响力的传承地。千百年来,两汉文化在古彭大地薪火相传、演进承续。登云龙山举目远望,会看到在贯穿城市南北的主轴线上,依次呈现戏马台千古绝唱、户部山画堂秋色、回龙窝古韵留芳。一曲雄迈豪放的“大风歌”,浸染了徐州猎猎汉风,塑造着这座城市刚健有为的独特气韵。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也在厚重的文化滋养下,自觉担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汉画像石《缉盗荣归》

“两汉文化看徐州”,汉文化的艺术集中体现在汉画像石上。作为徐州汉文化的典型代表,以石为材,图画天地,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汉画像石是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睢宁九女墩汉画像石构图繁复多样。画面充天塞地、密不透风,空白处以飞鸟走兽、植物填之。然其安排有致,条理清晰,满而不乱。”徐州博物馆原副馆长、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原馆长梁勇退休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遗产保护与区域文化、汉代考古与研究上,“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徐州两汉文化更加辉煌、发扬光大。”

在徐州市,有一批老同志致力于研究汉画像石,周运先便是其中一位。初见周运先,他拎来一堆“文件”:“这是我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宝贝。”打开一看,是一张张汉画像石拓片。1956年,在徐州市铜山县单集乡洪楼村出土了《汉代纺织画像石》,当时年仅8岁的周运先跟着老师前去观看。据专家论证,这块汉画像石反映了东汉时期齐鲁一带豪强地主家庭纺织的情景。此后,周运先便迷上了汉画像石。从20多年前起,他和妻子郭燕先后收藏了200余幅汉画像石拓片,并完成了《铜山汉画像拓片释义》一书的编撰工作。

“让文物‘活’起来,不仅是一个时代性问题,更是一个文化使命。”徐州博物馆副研究员、两汉文化研究会展览交流部副部长陈钊介绍,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肩负起徐州两汉文化传承使命,开展了“探秘徐州两汉文化”系列讲座、“汉风悦动”两汉文化艺术展演等多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宣传推广两汉文化的多元价值。

“两汉文化研究会将秉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传承历史文化根脉,更好寻根汉源,延续汉脉,坚持守正创新,更加用心擦亮历史文化名片,更好舞动汉风、激扬汉韵,讲好‘徐州故事’,唱响尽显本地特色与气派的‘大风歌’。”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说。

深厚的文化土壤,迸发澎湃的发展活力。坐拥超过5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徐州既有大气磅礴的两汉风韵,又有“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绝美风光,而其刚健有为的精神更是推动着徐州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

今日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徐州面积最大的采煤沉陷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2010年以来,贾汪区对这一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综合整治,让曾经荒芜的采煤沉陷区,变成湖水盈盈的绿色花园,实现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精彩蝶变。

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孟庆喜,全程参与潘安湖的建设。他说:“当年的整治,靠的就是敢作敢为的豪情与勇气,现在的马庄村和潘安湖一同名气大了起来,马庄香包家喻户晓,农民乐团演出预约不断。‘敢教日月换新天’,村民幸福的生活,咱唱着过。”

一曲大风歌,传唱着徐州的豪迈与雄健;一座歌风台,见证着徐州勇毅前行的发展史。徐州雄强刚健的底色造就徐州人的强悍率性,这也构成了当今徐州奋勇争先求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唱响新时代“大风歌”。

徐工集团造“全球第一吊”,以领先全球的2600 吨全地面起重机展现“中国制造”风采,擦亮“中国制造”名片,彰显“中国力量”。“咱徐工研发了‘全球第一吊’,作为老职工,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今年94 岁的掌家忠说,“徐工人‘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价值观,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掌家忠曾是徐工集团的一名普通锻造工人,先后22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劳动模范称号,曾两度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上世纪50 年代,中国掀起农业生产高潮,掌家忠大胆革新,先后制造了8 套专用模具,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有的零部件生产效率提高了六七倍。上世纪60年代,在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徐工承担起自主研制中国首台汽车起重机的重任,除了底盘外的零部件,全是掌家忠的锻工组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说到徐工集团国潮涂装之事,掌家忠更是鼓掌叫好。据记者了解,2021 年11 月12 日,权威的工程机械信息提供商——英国KHL 集团发布2020 年度“世界最大起重机制造商”20 强排行榜,徐工凭借56.6 亿美元销售额,摘取世界起重机制造商桂冠,中国企业首次荣登榜首。在榜单发布的当日,团队策划将代表民族自信和中国文化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融入起重机、挖掘机、装载机、摊铺机、平地机等重型机械产品当中,采用国潮涂鸦装饰,使每个具有中国文化的神兽在机械上栩栩如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全球受众面前。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传世酒香

宿迁,自春秋末期起属楚地。

五万年前的双沟“下草湾人”在此繁衍生息,开启华夏文明之脉;距今8000年的顺山集环壕聚落的发现,再次书写了淮河文明的新篇章。

春秋战国时期,荆楚地区的文化即楚文化发展走上了一条个性化发展的道路,青铜冶铸技术高度发展,丝织刺绣技术后来居上,木竹漆器流光溢彩,老庄哲学独树一帜,屈骚文学“别创新体”,美术乐舞动人心魄……楚文化博大精深,精彩绝伦,不仅与中原文化比肩而立,竞趋争先,而且在很多方面已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在今宿迁置下相县。公元前232 年出生在这里的西楚霸王项羽,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政权,成就西楚文化的精髓。悠悠千年,宿迁以“敢为天下先”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为宿迁文化精神发端。

洋河酒厂酒窖

当“项王故里”大门缓缓打开,仿佛揭开了尘封两千年的历史。“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孕育出宿迁的传世酒香。“项王故里”代表的西楚文化与“酒都宿迁”传递的白酒文化交相辉映,豪迈与柔情,美酒与英雄,在这里融为一体。

酒是烈性的,它塑造出的性格是刚烈的、豪爽的,这与楚霸王项羽的刚烈和宁折不弯是一致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气概恰是一脉相承的宿迁文化,与酒乡的特点相吻合。历史的传承和地域的铸造,形成了宿迁独特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白酒之都”的宿迁,拥有“洋河”“双沟”两大中国名酒。其中,仅洋河就拥有淮河、古黄河、大运河、洪泽湖、骆马湖及洪泽湖湿地“三河两湖一湿地”的生态水系。双沟则南接淮河、东傍洪泽湖……正是酿酒的水体清澈绵软,使得洋河、双沟酒质丰美、酒味绵柔。

洋河酿酒起源于汉唐、隆盛于明清,曾入选清朝皇室贡酒。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陶坛储酒库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制曲车间,还有神秘的百年地下酒窖、幽静的美人泉景观园等著名酒文化景点。诞生于汉代泗水国的酿酒重镇,绵柔醇香的洋河酒在历史与时代交汇融合中熠熠生辉。双沟镇作为世界自然酒的起源地,亦有纪念1800万年前“古猿醉酒”的醉猿州、被收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地下酒海、作为明代皇家储酒地的珍宝洞以及复原明代双沟纯手工酿酒场景的朱家槽坊等酒香奇观。这些历史名迹,更是见证了双沟美酒经年累月间积聚的醇厚独特酒香风味。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还得窖池老”。每一口老窖池的背后都有一个厚重的历史故事,无声诉说着漫长岁月里酿酒人的那份勤劳与传奇智慧。“洋河老窖池历经600 多年的沧桑变幻,依旧老而弥新、生生不息。”中国酒业协会酒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苏酒集团酒文化研究室主任陈家声介绍。

为推动宣传宿迁酒文化,陈家声自1996 年以来先后发起和组织“酒都文学采风与创造”活动100 余次。和酒结缘半个世纪,陈家声历时数年,从《桃园县志》中找出洋河绵柔口味酒的由来,从曾任过泗州通判的宋代大诗人贺铸的诗歌中发现双沟是中国蒸馏酒起源地并查阅史料得以认定,从泗阳大青墩汉墓出土的酒具中揭开古泗水王国原来是“天下粮仓,大汉酒国”的秘密。他对记者说:“2002 年春,世界百名地球科学家齐聚双沟酒业,参加‘双沟醉猿科考年’活动,在此期间,我们接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木卡拉,为宿迁酒文化推广打开了世界的窗口。宣传宿迁酒都文化,创新发展酒都文化,使之成为世人的不断向往和持续的渴望,我们责无旁贷。”

在楚地酒香日渐醇厚之际,有些散落民间、亟待抢救的西楚文化也被一群老同志挖掘保护。

“消失得太快了!”项羽研究学会会长、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宿迁学院原中文系主任、《宿迁历史文化丛书》执行总编辑程芳银告诉记者,“美人巷”“牛尿汪”“凤凰墩”“蝎子巷”……一个个蕴涵着老宿迁鲜明本土特征的街道牌、一份份无法复刻的史料在他们的抢救下得以保存。他介绍:“项羽研究学会一直致力研究关于项羽至今悬而未决的史实。学会成员们,目标一致,分工明确,为了研究能‘经得起推敲’,找到可靠的一手材料,听说哪里有史料,我们就‘分头行动’,足迹踏遍村镇的沟沟坎坎是家常事。”

著书的过程中很多史料呈碎片化,需多方印证、考察,难度大,需要查找大量的史料,且史料零星,很多需要通过民间走访来进行收集,整理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甄别,非常不易。而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保护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保护宿迁文脉所做的努力是‘堂吉诃德’式的。为了力争出版的书准确严谨,我们都竭尽全力,付出的代价太大,却也是无悔的。”程芳银说。

陈法玉,宿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宿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著有《宿迁简志》《大运河水运与宿城》《黄河故道》等。他对记者说:“我想着让我们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平台来展示,让大伙看得见、摸得着,推广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让大家都来知道楚文化、运河文化,才能让文脉得以传承。”多年来,陈法玉多方联系,组织地方研究人员参与“江苏运河史话”视频录制,多次参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理论研讨会,为市区运河湾公园创作解说词,为宿豫区创作大型话剧《运河儿女》并搬上舞台。

楚风汉韵,源远流长;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徐州、宿迁两市扎根千年文脉,汲取营养和智慧,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华现代文明新华章。

猜你喜欢
双沟两汉画像石
双沟酒业
苏酒集团双沟品牌发展峰会举行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鼎盛期|两汉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双沟4H-SiC MESFET优化结构的解析模型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