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秋梅 朱杰 薛松
“退下了岗位,卸下了工装,我们一起奔向新时代新征程……”2024 年1 月10日,南通市海门区海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20 多名街道离退休干部正在合唱自创歌曲《抖擞银发正青春》。
2023年以来,海门区海门街道把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政治引领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积极探索“五式”工作法,实现教育、管理“双融合”,不断创新离退休干部党员“教管”新模式,打好“组合拳”,真正让离退休干部党员离岗不离党组织、流动不流失、退休不褪色。
“目前海门街道有离退休干部党员636 名,老党员的思想观念、精神需求、活动方式日益多元,加之居住地分散、活动场所离居住地较远等因素,教育管理难度加大。”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海门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忠说,“如何抓实离退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成为我们着重思考解决的现实课题。”
黄生发书记进行理论宣讲
2 月20 日,是春节后海门街道光华社区老年社区大学开学的第一天,老党员姚美红吃过午饭就早早来到课堂。“这边开设什么课程,都是我们老年人自己说了算!”姚美红说,只要开课,她几乎每次都来。
“别看老年社区大学地方不大,课程丰富着呢!”光华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黄生发介绍,自2023年光华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认领“老年社区大学”项目以来,围绕老年人的兴趣需求,专门聘请专兼职教师,开设了书法、舞蹈、摄影、养生等10余门课程,深受大家欢迎。
为更好满足“稳定型”老党员学习需求,2023 年,海门街道出台《海门街道打造党群服务“人气阵地”的工作方案》,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特点,积极引导各类志愿团体、社会组织入驻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离退休干部党员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这样既集聚了阵地的“人气”,也使老同志“老有所学”的氛围更加浓厚。海影社区开设了家庭保健课,只能容纳10人的课堂,第一天就有13人报名,很多老同志提前1小时占座,课程非常受欢迎。
在开设固定课程的同时,海门街道28 个离退休党组织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增设“老书记一堂课”“先锋红印”等互动内容,邀请老同志参加各种仪式感强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切实增强离退休干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黄生发曾在部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退休后坚持定期在光华社区向老同志开展理论宣讲。他的宣讲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复读”,而是用故事讲理、用事实说话、用事例论证,老同志不仅爱听,还容易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老黄不愧是区‘星火讲师团’的成员,他给我们讲课,我们听得进,也爱听,大家参与的热情特别高。”光华社区退休干部孙和美赞叹道。
刘雪云是育才路社区的老党员,她常年居住在南京。今年年初,她收到社区所寄的党员冬训资料,激动地说:“真的特别暖心,没想到离家这么远,还能收到社区党总支寄来的党员冬训‘红色包裹’,感谢党组织对我的牵挂和关心,我一定会认真学习。”
育才路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采取“线上+线下”双轨课堂联动教学,拓宽学习模式,为流动老党员送去“学习套餐”,奉上丰盛的“精神食粮”。
为加强对“流动型”老党员的教育管理,海门街道采取一线查、上门访、电话问、网上联、平台找等多种方式,动态更新党员信息库,摸清老党员底数、掌握老党员动向、明晰老党员情况,确保“一人一表,一支部一册”,让流动老党员“流动不流失”。通过向外出老党员邮寄书报,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打造流动老党员理论学习“指尖课堂”,实现“流动不流学”。
“在去年的主题教育中,我们每天都会在流动党员微信群里发送学习资料,老党员们学习非常认真,还经常撰写学习心得,真正做到了学习上‘不缺课’、理论上‘不漏学’、精神上‘不掉队’。”解放西路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王俭欣喜地说。
给回到海门的流动老党员送去“学习套餐”
除此之外,片区功能型党支部负责人、支委成员、老骨干等通过微信群、电话与“流动型”老党员保持联系,一方面宣传政策方针,另一方面了解党员近况。“离退休干部党员流动到哪里,我们的党建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让他们真正有‘家’的感觉。”海门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书记张卫飞说。
如何使年老体弱“居家型”老党员学习不掉队,实现教育管理的全覆盖?这是城北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樊伯达着重思考的问题。
2023年以来,在社区党总支的全力支持下,城北社区为行动不便的离退休干部党员开展“送学上门”共计200 余次,服务党员56 人,发放学习资料30 余类,有效激发老党员学习热情,也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老沈,今天的报纸我拿来了,还有你这楼道里的废纸箱可不能这么堆,得赶紧清理,安全隐患太大了。”张北村的党员黄步新退休后回到家乡,在村党支部的牵线下与富江一品小区71 幢的几位高龄党员结对。他一有空就会上门与结对对象聊聊家常、关心生活近况,碰到高龄党员家里有管道堵塞、更换水龙头等问题,他都乐意奉上“举手之劳”。
针对部分社区“居家型”老党员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情况,海门街道落实专人“结对送学”,定期送上党报、书籍以及精心编制的学习材料等,采取同读共学、拉家常、关心问候等方式,推广“联户”管理、“结伴”学教。在宣传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市区重要会议精神的同时,全覆盖开展入户大走访、卫生清洁、谈心谈话、理发、义诊等服务行动,切实为年老体弱的党员解决“后顾之忧”,增强老党员的归属感。
“我年纪大了,上下楼梯不方便,无法参加集中学习,虽然我每天坚持看报纸、看新闻,但还是担心学习会‘掉队’,每次你们来‘送学’还经常帮我解决麻烦事,我感到很温暖。”家住解放西路社区的老党员包企珍幸福地说。
“老高书记,我们又来了,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李奶奶,快要过年了,我们代表党支部来看看您,祝您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向民路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心系桑榆,情暖人心”春节慰问活动,为困难老党员送去慰问品和新春祝福,把温暖和爱心“面对面、实打实”地送到他们心坎上。
五港社区的儿童托管教室一开放,老党员吴振芳就带着自己老年艺术团的“同学”主动报名,“这里离我们平时排练的‘芳华’教室很近,我们跳跳舞、带带孩子,退休生活充实了不少。”儿童托管教室的值班都是由附近居民自愿报名参加,再由社区排班,根据居民需求开展一些特色课程和活动,老同志的加入为社区增添了不少人气和助力。
海门街道坚持“身体关爱”与“家庭关爱”双重关爱模式,与生活困难、生病住院的老党员保持联系,及时更新困难老党员的信息资料库。发挥“情怀型”老党员作用,组建“爱心联盟”助老队,采取“以老助老·以老助幼”的“双助”模式,通过微信群、电话专线收集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倾听其所盼,解决其所困。
双桥村老党员朱锡珍是海门街道仅剩的5 名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之一,目前已93 岁高龄。子女因在外工作,无法做到随时在身边照顾,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总支得知情况后,组织周边富有余力的老党员对其落实常态化关心关爱,提供“一对一”志愿服务。“能够为比我们年长的老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也感到很高兴。”经常上门嘘寒问暖的双桥村老党员李耀东说。
自退休以来,中海村退休老干部黄泽民始终不忘党员身份,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特长,活跃于村组、村民之间,积极出谋划策、参与乡村治理,持续贡献余热。“共产党员永不退休,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能够一直为大家服务,我心里很充实。”黄泽民说。
“咱们去找老杨书记评评理,他说的话最公道!”在广和苑小区有这样一间特殊的会客厅,76 岁的退休老书记杨协新每天上午都会“坐镇”在此,处理各式各样的矛盾纠纷,使问题化解在早、化解在小。
海门街道全面排摸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原工作岗位、特长爱好、服务倾向等信息,结合社区居民共性需求,创设“6+N”服务岗位,包含政策宣传、帮扶助困等6 类共性服务和N 项个性服务,在公示栏、微信群“双亮相”。
截至目前,全街道已有105 名退休老同志认领相应岗位,常态化提供专业服务,实现“夕阳红”与“志愿红”的双向奔赴。
“我报名!”“我愿意!”“我可以!”……一批踊跃的离退休干部党员争相认领了为民服务的“小实事”,积极为社区贡献银发智慧和力量。易风英就是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的“老面孔”之一。近年来,她在理想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风英奶奶工作室”,服务“一老一小”。凭借退休前几十年的监狱系统工作经验,她打响了“风英奶奶”品牌,先后赴学校、社区开展了近百次的法律、道德讲座,受教育者达5000 多人次,用自己的“桑榆之力”擦亮了“银龄生辉·红印主城”的坚实底色。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五式’工作法,持续擦亮‘银龄红印’老干部党建品牌,全力做好离退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持续点燃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基层党建、服务基层治理、助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创新服务中求突破,在务实奋进中创佳绩,全力构建离退休干部党建新格局。”陈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