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小建中汤加减治疗在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4-05-11 01:01:14余立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6期
关键词:胃脘消化性脾胃

余立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胃蛋白酶、胃酸过度分泌, 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不断地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害, 从而引起消化性溃疡。其深度最深能够渗透到黏膜肌层, 甚至导致穿孔[1]。一旦出现溃疡, 就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还可能引起胃和十二指肠发生复合溃疡, 严重的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 随着中医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医学已逐渐运用到胃肠道疾病临床治疗当中[2]。根据其辨证分型可将消化性溃疡分为8 类, 其中以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中医认为, 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导致, 包括外感六淫、情志失常、饮食不畅等, 导致患者脾胃损失, 致使脾胃气虚, 运化腐熟的功能失调[3,4]。基于此, 为了研究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 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124 例患者分组并进行研究, 比较小建中汤加减联合温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8 月~2023 年8 月收治的被诊断为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80 例患者当作调研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对消化性溃疡的的相关诊断标准, 并经临床检查被确诊的患者;②符合脾胃虚寒型的中医辨证;③患者年龄在18 岁以上;④Hp 试验阳性;⑤患者自愿参加该研究, 且签署书面文件。排除标准:①有晕针史的患者;②难以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③严重恶性肿瘤、精神障碍的患者;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⑤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将患者住院号录入系统后, 采取住院号尾数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奇数)与观察组(偶数), 每组40 例。对照组:男性17 例, 女性23 例;年龄最小27 岁, 最大50 岁, 平均年龄(38.56±10.22)岁;病程最短2 年,最长6 年, 平均病程(4.45±1.22)年;溃疡直径最短9 mm, 最长15 mm, 平均溃疡直径(12.21±2.23)mm。观察组:男性16 例, 女性24 例;年龄最小25 岁, 最大51 岁, 平均年龄(39.12±10.42)岁;病程最短3 年,最长8 年, 平均病程(4.88±1.23)年;溃疡直径最短7 mm, 最长15 mm, 平均溃疡直径(12.26±2.19)m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好。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服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 方药如下:生甘草9 g, 桂枝9 g, 白芍18 g, 生姜9 g, 大枣10 g,饴糖30 g(冲兑)。胃脘疼痛更甚者, 增加桃仁14 g, 桔梗27 g;腹胀较为明显者, 增加山楂9 g, 陈皮10 g, 丁香10 g, 砂仁4 g;便溏者, 加葛根10 g, 茯苓10 g;便秘者, 加栀子10 g, 黄精10 g。水煎服, 1 剂/d, 3 次/d,饭前温服。2 周为1 个疗程, 服用2 个疗程。

观察组服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的同时采取温针灸治疗, 操作如下:取穴天枢穴、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胃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及三阴交穴。穴位使用安尔碘进行常规消毒后, 使用0.25 mm×40 mm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 穴位得气出现酸麻胀痛感后留针。裁剪硬纸片, 中心剪个小缺口,置于针体下, 于针柄上插上1 寸长的艾条, 从下段点燃施以温针灸, 治疗过程中小心烫伤, 留针30 min, 1次/d。2 周为1 个疗程, 治疗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相关指标。

1.3.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胃痛、胃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Hp 根除,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患者胃痛、胃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仍伴有轻微临床症状, Hp 基本根除,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1%~95%;有效:患者胃痛、胃胀等临床症状较前减轻, Hp 减少,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Hp 均无减轻,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以下。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后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定, 内容包括主症(胃痛、胃胀), 各项分值0~6 分;次症(纳差、乏力), 各项分值0~3 分。分值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

1.3.3 临床改善情况 治疗后使用胃镜检查溃疡情况, 测定溃疡面积、溃疡复发情况。采取碳14 呼气试验检测患者的Hp, 计算Hp 的清除率。

1.3.4 临床相关指标 ①治疗前后, 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血清EGF;胃镜下抽取胃液和胃黏膜组织,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胃液EGF、胃黏膜EGFR(积分光密度、面积百分比)。②治疗前后, 取患者空腹静脉血,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O、IL-10。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检验软件选择SPSS27.0 IBM for windows 11 版本。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胃痛、胃胀、乏力、纳差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 两组胃痛、胃胀、乏力、纳差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x-±s, 分)

2.3 两组临床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溃疡面积(2.31±0.78)cm2小于对照组的(4.81±1.89)cm2, 溃疡复发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 Hp 清除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改善情况比较[ x-±s, n(%)]

2.4 两组血清EGF、胃液EGF、胃黏膜EGFR 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清EGF、胃液EGF、积分光密度、面积百分比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 两组血清EGF、胃液EGF、积分光密度、面积百分比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EGF、胃液EGF、胃黏膜EGFR 比较( x-±s)

2.5 两组血清NO、IL-10 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清NO、IL-10 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 两组NO、IL-10 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清NO、IL-10 比较( x-±s)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发生在胃肠道、胃酸相关的黏膜溃疡病变。其中, 以胃部、十二指肠部较为常见, 约占消化性溃疡的98%[5]。该病病程较长, 病变范围广,治疗难度大, 易复发, 以持续性、周期性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伴有恶心、呕吐、发热、泛酸等消化道症状。若不及时治疗, 极易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使病情恶化, 甚至危及生命[6]。目前, 临床上以西医治疗为主, 西医多认为 Hp 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 因此, 临床常采取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Hp 等对症治疗。但是, 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 导致该病易反复发作。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治疗有突破性进展, 在治疗该病方面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经验, 疗效较佳。而消化性溃疡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因此探讨本病的发生机理及中医治法, 对于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7,8]。

中医中没有消化性溃疡的病名, 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中医认为, 胃脘痛由外感六淫、情志或饮食失调等导致[9]。其中, 外感六淫属于重要的诱发因素;情志失调属于直接病因和重要诱因;饮食失宜会影响脾胃功能的受纳运化, 升降失常, 导致患者出现胃脘痛;同时, 也会改变患者的气血状态, 形成易发胃脘痛的体质。其病机以脾、胃两虚, 气机不畅, 进而凝滞在中焦的胃脘部, 经络不通, 导致患者出现胃脘痛。根据消化性溃疡的辨证分型可将其分为8 类, 其中多为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10]。因此, 治疗时应以温中健脾、调和阴阳为主。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医方,具有温养中气、暖胃散寒、调和阴阳的效果, 对脾胃虚寒导致的胃脘痛、腹痛、反胃等具有较好的疗效。方中饴糖又被叫做麦芽糖, 属君药, 重用可达到甘温中和、调理脾胃、缓急止痛的功效, 亦可巩固疗效。桂枝味辛、性温, 辛可散, 温能通, 具有温经通络、助阳化气的功效;白芍具有平肝和营, 缓急止痛、养血调经的功效[11]。桂枝与白芍用量比例1∶2, 适用于多种病症治疗。但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过程中, 桂枝、白芍的配伍比例其实更应该随证而变。若胃脘痛较重,或气郁伤肝, 横逆犯胃, 需加大白芍用量, 取其酸味入肝, 起到和营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若腹胀明显, 胸闷气短, 需减少白芍用量, 和桂枝同量, 白芍味酸敛,可缓急, 过度用量会加重腹胀。生姜能健脾开胃、温中散寒、祛风, 大枣可以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甘草生用具有补益功效[12]。且现代药理学认为, 生姜能增强胃黏膜的合成, 能有效抵抗盐酸性对胃黏膜的损害, 降低胃蛋白酶对胃的影响;甘草酸为甘草的主要成分,其水解后可形成甘草次酸。甘草次酸是由甘草酸组成,以甘草酸为主, 以甘草次酸为辅, 可保护溃疡表面,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胃溃疡, 使溃疡面逐渐缩小[13]。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是一种难治性疾病, 多为慢性疾病, 单用小建中汤疗效不佳, 易复发。针刺胃经穴对胃部活动及胃动力具有很好的双向调控作用。针刺可以起到温经散寒、助阳化湿、散结止痛的作用。通过配穴,辅助脾胃功能恢复升降之机[14-16]。同时, 针刺还可以改善胃以及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程度, 还能有效地减轻胃黏膜的损害程度, 减少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坏死, 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17-20]。本研究采取温针灸的方式, 通过针刺配合艾灸, 促进胃肠蠕动, 改善局部血液、淋巴的微循环和代谢, 加快细胞的再生能力, 缓解痉挛, 同时利用其热力学效应和光热照射, 使经络气血平衡, 从而达到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本研究中, 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更好, Hp 清除率更高, 溃疡复发率更低, 中医证候积分更低, 说明小建中汤、温针灸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降低复发风险。观察组血清EGF、胃液EGF、胃黏膜EGFR、NO、IL-10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联合治疗, 扩张了血管, 改善了患者的血液和淋巴微循环, 减轻患者病变部位的充血、肿胀等临床症状, 同时加快愈合胃黏膜的损伤部位, 促进EGF 生长。

综上所述, 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施以温针灸联合小建中汤加减治疗后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胃黏膜的愈合, 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 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治疗效果好,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胃脘消化性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34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你了解消化性溃疡吗?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16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