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金娥
一、课前教学任务设计
(教师借助PPT,在课前创设任务情境)
师:同学们,下周我们将开展《诗词美如画 经典咏流传》校园活动,我班将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主题,创作舞台剧剧本。本次教学任务如下。
(一)课本剧舞美设计
任务要求:同学们,请根据本次内容和所学的古诗词知识,选择适合的材料设计舞台剧的道具,营造出符合《声声慢》词意境的舞台氛围。同时,结合词人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相应地设计人物的服装。(注意:你们可以自由发挥,但是要有理有据。)
(二)课本剧脚本设计
任务要求:同学们,请深入理解本首词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并运用舞台剧的表现手法设计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以此来刻画词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如可以运用独白的方式。(注意:在脚本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如何通过表演者的动作、语言精准地表现出词人的心境与情感变化。)
(三)课本剧背景音乐选择
任务要求:同学们,请细心阅读本首词,结合其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以起到烘托的效果。(注意:背景音乐是通过旋律、节奏以及音色等多种元素,从听觉方面起到烘托和渲染的效果,可以引导观众走进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选择的音乐一定要符合情感需求。)
二、课堂导入
师:她是北宋词坛上一朵绚烂的花,她有着美丽的忧愁与过人的才情。她如一棵灵秀之木,早慧萌生。她提笔写下欢乐离愁,她笔下的文字传达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深深的相思之愁,同时也表达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精神。那么,大家猜猜,这位杰出的女性是谁呢?
生(齐声说):李清照。
师: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哪位同学还记得这首词的内容呢?它传达出李清照当时怎样的情感呢?
生A:《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绘了李清照童年时的游玩场景,带有词人对美景、趣事的深刻回忆。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沉浸在那美丽的景色中,尽情地享受着游玩的乐趣。这一首不足四十字的小令,将李清照当日尽兴游玩的美好时光完整地定格下来,给我们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词人形象。
师:A同学的分析非常到位。这首词描绘了李清照在溪亭游玩的场景,展现出她风姿洒脱、创作风格清新活泼的一面。我们知道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18岁时,她与赵明诚这位门当户对的太学士成婚,两人情投意合,家庭生活幸福美满。那么李清照的生活是否一直保持着这种无忧无虑的状态呢?让我们一同学习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初体“愁绪”
师: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请先欣赏古诗词配乐朗诵《声声慢·寻寻觅觅》,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生A:这首词的音乐非常凄凉,表演者的语调也略显低沉,透露出了深深的哀伤之情,使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愁绪。
师:A同学的形容非常准确。整首词传递出一种伤感的氛围,作者内心充满愁绪。在阅读这首词时,我们应该缓慢而准确地朗读每个字音,将自己完全融入其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研读“愁绪”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抓住了整首词中关键的词眼“愁”,就让我们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觉生平”为线索,来探究作者是如何陷入愁绪并为何而感到忧愁的。
(一)诗词鉴赏中意象与意境
师: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阅读这首词,我们了解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愁绪。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完整阅读这首词的过程中,留意并勾画出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生B:老师,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其内心的凄凉和愁苦,运用了“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意象。
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呢?
生B:在晚风中,孤雁飞过,唤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作者将自己比作黄花,感叹自己容颜已老,宛如寂寞的梧桐,思念像雨一样纷纷落下,剪不断的是那一抹抹的离愁和别绪。
师:看样子B同学已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愁绪。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在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中是否也运用了类似的意象呢?
生C:老师,在《一剪梅》中,作者曾写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师:在这首词中,“雁”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D:在新婚不久后,李清照的丈夫离家远行,这一情节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
师:“大雁”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双重的,它既代表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也蕴含着对故乡的思乡之情,这份思念承载着词人在国破家亡中所经历的痛苦和辛酸。
师(紧接着问道):同学们,李清照曾以词句形容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然而,在我们所学的这篇词中,她运用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词人悲喜交替时与酒相伴的情景。作者饮酒并非为了追求味觉上的淡薄,而是为了抵挡寒冷,为了忘却忧愁。在这里,所谓的“淡酒”并非真的指酒的味道淡薄,而是指内心的苦闷沉重,即使是烈酒也无法掩盖内心的愁绪。通过使用“淡酒”和“急风”这样矛盾的词语,增强了作者内心的清冷孤寂之感。随后,作者将目光转向了院中,在这样的心情下,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E:“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秋天本就是寂寥的季节,小黄花凋谢飘零,词人联想到自己颓败的境遇,愁绪更加沉重。
师:E同学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来分析作者的情感,这显示出他已经逐渐掌握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作者在年紀尚小时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几句简洁地描绘了作者与丈夫之间俏皮、温馨的画面,但现在黄花凋零憔悴,仿佛反映了作者自身容颜的衰老,作者将自己比作黄花,心情黯然神伤。
正在作者伤心之际,外面传来了细雨的声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描写再次勾勒出了怎样的场景呢?
生A:窗前的梧桐树上又飘落下几片枯叶,在黑暗的夜幕中,恰逢小雨淅沥地洒下,宛如上天也因忧伤而流泪。正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所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的情景展现了作者的凄苦与孤寂之感。
师:A同学在描述的时候联系了我们所学的其他诗词,这种类比的学习方式非常好,李清照和李煜两位词人都有着相似的遭遇,在情感表达上也有些许相似之处。在这段文字中,李清照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将自己的愁绪形象具象化、生动化,虽然看似没有直接描写“愁”字,但每句话都流露出了浓郁的忧伤情绪。现在,让我们跟随着音乐的节奏齐声朗读,深刻感受作者描绘的凄美而绝望的场景。
(二)直抒胸臆,感叹半生孤独
师:同学们,李清照在表达愁情时运用了六个意象,通过孤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等元素传递自己内心的凄凉。她试图借酒消愁,但无法压抑内心的苦楚和孤寂。在这首词的开篇,作者就使用了“寻寻觅觅”,这不仅代表着行动上的摸索,更是内心世界苦苦寻求却始终未能如愿的呐喊。除了意象的运用,词中还融入了哪些其他手法呢?
生(齐声说):直接抒情。
生A:“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直接表达了“愁”。
师:曾经作者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现在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作者為什么要这样描写呢?(在这里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分析作者“愁”的内容,学生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
生B:作者曾在年少时与同伴一起游玩,欣赏美景,然而现在只剩下她独自一人,孤苦无依,守着空荡荡的房间。她只能默默望着窗外,等待夜幕的降临,仿佛时间过得异常漫长。
师:B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作者守在窗前,外面的景物已经无法吸引她的注意力。独自一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屋,长期的孤寂使她的心情度日如年般沉重。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人来说,白天显得太短暂了,就像是作者所写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玩到日暮也不愿离去。然而现在,她只能在天黑之后,在梦中去寻找曾经逝去的美好。而此时,天空中细雨纷纷而至,滴滴答答的雨声加剧了作者的心烦意乱。这样复杂的情绪怎么能仅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这愁就像是李煜所说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绵延不绝,然而作者只用了“怎一个愁字了得!”戛然而止,宛如“四弦一声如裂帛”,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回味空间。
(三)叠词运用,显现出空虚与寂寞
师:我们通过意象、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还有哪里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愁绪呢?
生A:在这首词起句处,作者用了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词和十四个叠字,给人一种忽缓忽急的感觉。
师:A同学的表达非常好,这七组叠词运用得非常巧妙。在宋代诗词中,词人运用多个叠词起句的情况相当罕见,这显示了李清照对音律的精通。读者在朗读时并不感到拗口,反而仿佛能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如泣如诉之声。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运用这样的手法呢?如果将其改为只有一个“寻觅”而不再重复,是否能够表达出相同的情感?
生B:“寻寻觅觅”给人营造出一种寻找与等待之间来回徘徊、迷茫不定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迷惘和苦闷,突出了她孤独无依的处境和渴望寻觅的心愿。“寻觅”两字给人一种在找东西,找没找到并不是很重要的感觉。
师:的确,作者在寻觅,又不知道自己在寻觅什么,四处找寻,无处安放,可见作者的内心是空寂的,只能借助这种漫无目的的方式打发时间,那这里的“冷冷清清”又有何意呢?
生C:作者人在异乡,无人陪伴,自然会有种冷情感。
师:作者的这三句词,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当时孤苦伶仃的心境,这三句词已经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
五、提出疑问,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在本节课的结束时,我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为什么李清照会生愁呢?在她的人生中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在她的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她无法摆脱、驱散的孤独和落寞的情绪。通过阅读,我们能够窥见她内心深处那种化不开的忧愁与无法消散的失落。通过对作者生活经历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创作出课本剧。
六、教学反思
为了丰富教学过程,笔者从“愁”字入手,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原文,通过引入学生之前所学的李清照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古诗词配乐朗诵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本词中的意象在其他诗词中也有出现,为此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课前导入—理解基调—分析意象—探究叠词—生平与背景在内的教学环节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分析叠词的妙用,感悟作者人生经历、品读意象特点,逐步领悟李清照旷世悲愁的情怀。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富平中学)
编辑:陈鲜艳
新课程·上旬202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