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梅
黄河音乐文化是黄河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中蕴含着诸多优秀音乐资源,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学素养的积累有着关键作用,学习黄河音乐文化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使其构建积极的文化认同,并深刻理解“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一概念。
本文以“黄河大合唱”为例,分析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建立由渗透到感悟再到传承的学习流程,让黄河音乐文化成为素质教育的强大基石。
一、教材分析
黄河文化是我国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鉴赏黄河音乐文化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三观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借助音乐鉴赏教学的形式,能使学生沉浸式感受黄河文化中的精神底蕴,这对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发扬人文关怀有着推动作用。另外,黄河文化中最为外在的体现“黄河号子”中同样蕴含了积极进取、拓展务实的精神,这能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传承劳动人民的拼搏精神。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鉴赏素养,具备基础的鉴赏能力。但黄河文化的历史发展背景较为久远,学生缺乏探索、了解文化背景的兴趣。因为以往教学中更加重视教学节奏、演唱教学,忽视了音乐文化、情感的深入,所以学生无法理解“黄河大合唱”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使学生会区分对唱、独唱、重唱等吟唱类型。
2.在音乐鉴赏过程中,使学生沉浸式感受其中,并主动进行听、思、唱等实践活动,实现利用音乐鉴赏助推多方面发展的目的。
3.借助“黄河大合唱”拓展学生的基本认知,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对母亲河黄河的历史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怒吼吧,黄河》《保卫黄河》等进行音乐赏析。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感悟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涵义,并经历由渗透到感悟再到传承的思维转变。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实现黄河音乐文化的渗透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黄河景观图(如图1所示)。
教师:大家通过观看屏幕上的图片,能够发现它是我国的哪条河流吗?
学生A:黄河。
学生B补充:因为黄河的水是黄色的。
教师通过图片导入课程后,唤醒了学生关于黄河的记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照片里的河流确实是黄河,大家有关于黄河的联想和记忆吗?
学生C:在电视里观看过《保卫黄河》大合唱。
教师:同学们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也学到了许多知识,但大家看过的《保卫黄河》其实源于一首叫作《黄河大合唱》的作品,今天的音乐赏析就围绕该作品展开,大家是否有人了解过这首作品?
学生没有回答。
教师: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课本中关于《黄河大合唱》的内容。有谁想要和同学们分享吗?
学生D:课本里提到《黄河大合唱》共包含八个乐章,这其中涉及《黄河颂》《黄河怨》等几个部分。
学生E:老师,我观察到课本上提到了词作者和曲作者,分别是光未然和冼星海。
教师:很好,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学生F:老师,每个乐章中的演唱形式有很大差异,包括齐唱、合唱等。
教师:没想到这位同学阅读教材如此仔细。从前的音乐赏析课程中,我带领大家了解过许多演唱形式,今天借着赏析《黄河大合唱》的机会,我们再次对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复习。首先,老师为大家介绍曲作者冼星海。作为一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先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特征,能够彰显时代性的爱国色彩,《黄河大合唱》就是冼星海先生一部极为恢弘的声乐套曲,作品内容的核心围绕人民的反抗、斗争展开,意在宣扬劳动人民的时代精神。
(二)赏析教学,加深对黄河音乐文化的感悟
教师播放《黄河大合唱》纪念视频。
教师:首先播放《黄河船夫曲》这一乐章,该段乐章的核心表现形式为混声合唱,同学们仔细欣赏该段开头有什么声音?
学生A:有朗诵的声音。
教师:通过朗诵的形式开启《黄河船夫曲》,并借助深受人民喜爱的劳动号子以及混声合唱的演唱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听者呈现出人们在充满风险的黄河上勇敢波动的刺激画面。这样的动态画面在视频中同样有所呈现,船夫操控着船试图努力对抗波浪。这段賞析结束后,继续赏析下一段缓慢又急的部分。
教师完成播放后,继续提问:同学们,这段与刚刚听的一段有何差异?
学生B:这段内容没有上一段激动,变得更加柔和,并且速度也在持续放缓,不如开端部分那般急迫,可播放到后半段节奏却又快了起来。
教师:刚刚这位同学的感受是正确的,在音乐进行到这段时,它的节奏变宽了,速度也相应放慢,这与该部分的歌词内容相对应“我们看到了黄河……我们登上了对岸”。这样的节奏变化可以深刻体现出船夫在上岸之后所表现出的轻松和喜悦。但此段进入后面以后速度再次加快,这是一种决心上的变化,呈现出由强到弱的起伏感,这也表现出了人民誓死抵抗的重大决心。这段赏析结束以后,我们继续欣赏下一章节内容《黄河颂》。
教师播放《黄河颂》的部分视频。
教师播放完后提问:此段乐章是否仍然以朗诵形式作为开端?
学生C:仍然是朗诵的形式。
教师:但是《黄河颂》与《黄河船夫曲》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黄河颂》的演唱形式转变成了男声独唱,这给人的直观感觉更贴合歌颂和赞美。通过对黄河文化的娓娓道来,进一步歌颂黄河背后蕴含的伟大精神。通过仔细观察歌词可以看出,其中每个自然段落都在表扬属于黄河的各个优点。
教师继续播放下一章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部分视频。
教师:赏析完《黄河之水天上来》以后,同学们认为存在什么差异?
学生D:此段乐章的音乐形式只有朗诵一种。
教师:回答正确,该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主要形式为配乐诗朗诵,其开端以三弦伴奏为主,随后借助讲述的方式为大家娓娓道来。
(三)深化主题,传承黄河音乐文化
教师在上一阶段引导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并切实领略到黄河文化背后隐藏的魅力后,继续为学生播放《黄水谣》章节。
教师:同学们,此段章节与前面播放的两段有何共同之處?
学生A:开头仍然沿用诗朗诵的形式。
教师:回答得很正确,我相信大家一定会问为何会有诗朗诵部分,慢慢往后听大家可以发现,每段《黄河大合唱》中的乐章都包含诗朗诵部分,这主要是通过乐队演奏的方式来串联所有乐章,这是《黄河大合唱》中尤为明显的特征。
《黄水谣》这章节主要采用混声、女声合唱的方式进行,作为以叙事性为主的曲目采用了民谣风格,拥有极为优美的曲调风格。《黄水谣》的前半部分内容较为祥和,其意是呈现出黄河两岸人民的宁静生活,但行进到中间部分,节奏则迅速加快,描述的主要内容也转变为日军对中华大地的侵犯行径,原本平静生活的人民因此变得混乱。最后一段内容更偏重情绪化表现,意在突出凄惨悲伤的情绪,呈现出的氛围感十分沉重。
教师继续播放视频《黄河怨》。
教师:刚刚播放的《黄河怨》是女高音独唱部分,同学们能否根据“怨”字得到一些心得体会,整首曲子的节奏是否都是凄惨?
学生B:这段听上去有一股极为幽怨的氛围。
教师继续播放视频《保卫黄河》。
教师:《保卫黄河》中运用的演唱形式较为特殊,采用了轮唱形式,从音乐专业的角度讲这种创作手法被称为卡农。卡农的创作方式能使音乐氛围更为宏大,也着重表现出人民对保卫黄河的决心。
教师继续播放视频《怒吼吧,黄河》。
教师:此部分内容是《黄河大合唱》的终章内容,更是这部作品的高潮部分,着重凸显人民奋起反抗的愤怒情绪,升华了整部作品。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是否有同学愿意讲述听完后的感受?
学生C:作为成长在和平环境下的新青年,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刻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D:在听完《黄河大合唱》的内容以后,我的内心十分激动,更认识到了前辈们前赴后继的决心和精神。
……
六、多方位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围绕知识储备、情感影响等多个要点进行多方位评价,评价来源应以学生反馈、课堂观察为主。具体评价如表1所示。
七、实践反思
(一)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在音乐赏析课程中,教师应拓展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科学选择教学策略,以此拓展教学的丰富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要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光线、音源、美术等都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有力方式,在优化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灵魂上的引导和共鸣。
(二)实现多学科融合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各学科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音乐学科同样如此。由于音乐的特殊性,意味着音乐具有多元化特征的结构,这其中也隐藏了较多横向学科知识,从而导致在探究音乐时将更关注其综合性特征。在赏析高中黄河音乐文化时,教师应避免局限在音乐本身,而是应实现多元化的学科融合。首先,内部结合,具体指的是融合各项音乐艺术,包括表演、戏剧等方面内容,使传统的黄河音乐文化教学不再局限于听、赏、学等较为固化的范畴,充分挖掘艺术魅力,实现相关专业的共同融合。其次,外部结合,具体指的是充分融合不同领域的学科,包括历史、美术、语文等,使学生从其他角度感悟黄河文化的魅力。
(三)着重开展互相协作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在赏析黄河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极可能产生忽视合作探究的问题,这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大幅度下降。从实践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协作探究不应局限于学生的交流,而应重点推动教师、学生的交互,将其视作一种资源共享。由于学生在观念、经历上存在差异性,通过教师的针对性交流,可以实现文化渗透的第一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吸收音乐文化,感悟各个学生的教学见解,最终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传承并发扬文化。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汉滨高级中学)
编辑:赵文静
新课程·上旬202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