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有“方”解题有“法”

2024-05-11 07:01熊佳明徐慧欢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情语古诗词诗人

熊佳明 徐慧欢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定考查的内容,其所选文本多为考生没有接触过的陌生诗篇。因诗人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有时,受诗歌文字容量的限制,也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语句中常出现省略,使诗句具有跳跃性:所有这些,都增添了古诗词阅读的难度。一些古诗文基础薄弱的考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鉴赏题时,甚至会陷入茫然无从下手的状态。

那么,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真的那么难吗?读懂古诗是否有方法可循?笔者认为,读懂古诗确实是有方法可言的。本文就具体来说说读懂古诗的五条路径。

一、读标题,挖掘信息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解读古诗词的第一把钥匙。鉴赏诗歌时,首先要认真读标题,尽可能找出其所蕴含的信息和暗示。通过标题,我们可以了解诗歌的题材或体裁和作者的写作缘由与目的,以及诗歌记述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和诗的情感基调,以及可能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例一、(见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释]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从标题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信息:这是一首酬答诗;作者在诗中谈论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关于学习的某些看法。若考生能细读诗的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并参看第③条注释,就能明了:诗人是以观赏桃李来类比做学问的方法,指出唯有进入鲜活的情境、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的真谛。

当然,从诗的标题挖掘信息,也要有所区分、有所选择。比如,像《长恨歌》《兵车行》《李凭箜篌引》《白头吟》等诗题中的“歌”“行”“引”“吟”,只是标示了诗的体裁,对于解读诗的内容并无直接的作用。有些词作的词牌名,如“昭君怨”“临江仙”“忆王孙”等,也是不能直接地反映作品的具体内容的。

二、联作者,知人论世

在阅读一首古代诗歌时,我们都会关心作者是谁,以及他是在何种具体情境下写下这首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诗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要求我们不断丰富阅读积累,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了解一些著名诗人的生平事迹、境遇遭际及作品内容、写作风格等。如此,在阅读新的诗歌作品时,就有可能借助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了解,来加深对诗词语句和内容的了解,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诗的主旨。

比如2023年全国乙卷选用的宋词《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其作者是陆游。仅看词作的标题,“破阵子”是词牌名,并不能直接反映作品的内容;然而,联系作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或许会寻得解读词作的一些路径。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描写乡居生活的词,词中有闲适之意,也仍存有愤激之情。诗人登山穿林赏景,写的是退隐生活之乐,看似闲适,但从深层意蕴看,表达的更是赋闲在家无所事事的郁闷,以及对这种郁闷的排遣与宣泄。这种郁闷的源头,仍是陸游毕生放不下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三、抓情语,明确主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此,了解一首诗的情感就有了两条路径。一是抓住直接的显性的“情语”即情感词(如“思”“悲”“喜”“空”“闲”等),二是借助隐含情感的“景语”来体味其情感。

如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写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暗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如,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选用了林逋的《湖上晚归》一诗,其主观简答题的提问是:“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解答该题,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分析显性的情语,看诗中“我”的情感如何;二是分析诗中“著我之色彩”的“物”,看景物如何体现了“我”的情感。诗的首句有“归思清”三字,“清”即清静、澄清,是显性的情语,说明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是心如止水、平和静谧的。怀着这样的心情去看景物,则一切都脉脉含情、分外亲切:“翠羽”(水鸟)“如见避”,颇有几分羞涩;“红蕖”(荷花)“似相迎”,显得分外热情。物我相融相合,使诗人顿生出“恐是蓬瀛”的惬意。

四、重注释,读懂暗示

阅读鉴赏题中,命题人给古诗词所加的注释是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读懂诗歌,进而寻得解题的路径。注释通常会简介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特定关键词语的解释等,体现了命题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解答鉴赏题时,考生亦应特别注意注释提供的相关信息。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二、(见2023年北京卷)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6分)

答案要点:

①表达天地广大而自己却无处容身的伤感。

②因生逢乱世而怀想历史上的太平之世。

③回首自己饱经战乱、颠沛流离的经历,而产生淡泊功名、甘为野老的出世之心。

这道考题的注释较丰富。其中,有对“乌皮几”“总戎”“云鸟阵”等较为生僻词语的解释,有对诗作写作背景,亦即诗人相关经历的具体介绍,还特别解释了对于解答主观鉴赏题至为关键的“息机”一词。将诗句、注释、考题和参考答案加以联系比对,不难发现,注释①所介绍的,正是诗作颈联所言“风尘”的具体内容,亦即诗人“饱经战乱、颠沛流离的经历”;而知道了“息机”就是“熄灭用世之心”的意思,也就不难得出“产生淡泊功名、甘为野老的出世之心”的恰当答案。显而易见,对“息机”的注释为主观题“分析颈联的内涵”提供了有力的助益。

五、借试题,巧妙理解

现今高考各卷的古诗鉴赏题一般设两道题,赋9分。其中,前一题为“四选一”的选择题,一般要求选出“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赋3分;后一题为主观简答题,赋6分。因为前一题的4个选项中有3个是正确项,其中往往包含关于诗歌内容、语言、手法等的丰富信息,因此,我们要仔细揣摩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各个选项,除了准确判断正误、答对选择题本身,还可以利用它们来加深对诗作内容的正确理解,进而答好第二道主观题。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三、(见2023年“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寄高令①

苏轼

满地春风扫落花,几番曾醉长官衙。

诗成锦绣开胸臆,论极冰霜绕齿牙②。

别后与谁同把酒,客中无日不思家。

田园知有儿孙委,早晚扁舟到海涯。

[注释]①高令:苏轼的朋友,写此诗时,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②绕齿牙:喻指文章写得好。

[考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述了落花满地的暮春景象,营造出感伤的氛围。

B.次句回忆了两人在一起的时光,二人曾多次在官衙中饮酒叙谈。

C.颈联诗人借助想象,想象好友高令在家中与人把酒言欢的景象。

D.这首诗集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思连贯,饱含深情。

2.这首诗情感丰富、层次井然,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

先看第1题。前三个选项依次解释诗的首句、次句和颈联,其中A、B两项的解读与诗句相吻合,都是正确项。C项把颈联表述为“想象好友高令在家中与人把酒言欢的景象”,明显属于曲解文意。因为颈联首句“别后与谁同把酒”是一个问句,意为“同我这个可以同饮共醉的好友分别后,你能和谁一块把酒言欢呢?”不能坐实为高令已“在家中与人把酒言欢”。下一句“客中无日不思家”,讲的则是诗人自己:老友已离去,自己只能伶仃独处,整日思念家乡。句中流露出孤苦无依、无以为乐的伤感之情。揣摩诗句,参看选择题的A、B两项,并纠正C项的细节错误,不难得出第2题的前两项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及对好友的怀念之情。

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别后客中无侣、孤独思乡的愁苦之情。

再结合对全诗(主要是颔联和尾联)的分析,不难归纳出另外两个答案要点:

③颔联,作者称赞友人的诗,表达了对好友才华的钦佩之情。

④尾联,作者发出尽情漂流的感慨,无疑表达了一种抛却俗务、纵情自然的心态。

由上例可知,如同文言文的内容概括分析题一样,题中有四分之三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抓住它们,懂得“借题破题”,再加上自己的阅读体悟,读懂诗歌、正确解题便能做到成竹在胸。

综上所述,读懂诗歌也有迹可循,并非难事。看标题、看作者、看情语、看注释、看试题,都是十分有益的途徑。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在表现手法、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古诗词的阅读鉴赏与解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中学)

猜你喜欢
情语古诗词诗人
踏青古诗词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游花灯的诗性体验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