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秀平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频发,给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且多为一般欺凌事件。通过呈现一个真实案例的处理过程,探讨了情感治理于一般欺凌事件处理中的运用策略:首先,提升教育者的積极情感,增强教育者解决问题的信心;其次,同理家长,与家长形成“情感共同体”,使家长成为欺凌治理的协同者;最后,处理涉事学生的消极情感,引导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走出心理阴霾,积极面向未来。实践表明,情感治理能让涉事主体发生积极改变,提升干预效果。
关键词:校园欺凌;情感治理;情感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5-0031-04
一、案例导入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的年华,这段年华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欺凌事件的发生却让这段美好的年华蒙上了一层灰色。
在某学年期末前夕,我和我校某位班主任接到学生举报,说班级中有个女生团体欺凌该班学生小丽(化名),给小丽取绰号,还在朋友圈辱骂她。小丽这个女生我很熟悉,她文静、倔强,不善交际,之前由于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了抑郁情绪,不料想这一切竟然与校园欺凌有关。收到这个举报后,我们立刻展开调查,原来是小丽在做课代表时,由于管理方式欠妥当,与部分学生发生了冲突,当时没能及时化解矛盾,导致问题不断扩大,引发了欺凌事件。
了解到这些以后,我和班主任陷入了沉思,没想到表面风平浪静的班级,内里却是暗流涌动,小小的人际矛盾演变成了欺凌事件。青春期的学生心思敏感细腻,情绪起伏不定,且距离高考仅剩一个学期,如不能妥善处理,学生可能会再次陷入更大的人际危机中,心理状态和学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情感治理在一般欺凌事件处理中的运用
各类欺凌治理中,一般多注重技术治理、制度治理,较少进行情感治理。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教育者在处理欺凌事件时如果不先安抚好他们的情绪,问题很难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情感治理是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情感治理是指“以情绪安抚和心理危机干预为目标的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情感回应”[1]。在学生欺凌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不仅要处理事件本身,事件中各方产生的消极情感也应是关注对象,教育者要推动积极情感的产生,对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的回应与引导,让学生与家长、教师结成“情感共同体”[2]。
下面以上述事件为例,详细阐释情感治理在校园欺凌事件干预中的运用。校园欺凌事件中,情感治理的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情感,有效治理欺凌,引领青春期学生健康成长。
(一)积极应对,有备而战
欺凌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比较复杂,教师作为欺凌的治理者,很有可能因为处理过程不顺利而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欺凌的有效干预[2]。为有效推进欺凌治理工作,教师首先要积极解读欺凌的知识、相关制度与法律条文。其次,多方了解欺凌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最后,全面了解涉事学生的学业、人际、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做好充分准备,增强自身处理问题的信心。
在本案例中,我与班主任在收集到全部的实质性证据以后,对《广东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行了深入研读。根据《实施办法》中“欺凌者恃强凌弱给被欺凌者身体心理造成轻微痛苦,给他人取绰号,侮辱他人人格,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贬低或者侮辱他人人格言论,但行为没有违法的,属于一般欺凌事件[3]”的规定,谨慎地将此次欺凌事件确定为一般欺凌事件,确保不会因为处理不当而引发学生过多的消极情感,而减弱教育效果。同时,多方了解情况,对每个涉事女生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状况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明确欺凌者的情感状态、对被欺凌者的态度与欺凌问题发生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
(二)明确目标,以终为始
在做好充分准备以后,还需要明确教育目标,做到以终为始,让目标指引治理的每一步工作。
学生欺凌的治理不应仅着眼于当下的事件,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动力作用引领学生成长[2]。具体到此次事件,首先,明确此次处理的目标是以引导涉事学生改正不当行为,提升积极情感为短期目标;以引领所有学生积极成长、改善班级班风、形成“情感共同体”为最终目的。其次,情感治理包括对已有情感的回应、利用情感与塑造情感三个维度,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治理维度,明确治理维度,可让教育效果最大化。
在本案例中,针对欺凌者,不仅要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其明确自身行为的不良影响与应受到的惩戒,还要运用同理技术化解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已存在的消极情感。同时,利用欺凌者想要得到尊重与爱的这一需求,引导其换位思考,塑造其积极情感,让其成为班级良好氛围的带动者,促进班级形成“情感共同体”。此外,被欺凌者小丽的已有消极情感也是干预主体,应引导小丽以此事为契机,重新建立对班级同学以及老师的信任,并积极反思自身,实现向好向上成长。
(三)家校沟通,形成合力
在明确了目标,并做好充分准备以后,在与当事学生交流之前,必须取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推动家长成为欺凌事件治理的协同者,确保涉事学生能在学校及家庭中接受到目标一致的教育与情感引导。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共同目标,加强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在相互理解与支持的基础上与家长形成统一战线,实现家校协同。
在本案例的处理中,我们在干预学生问题前,首先,约谈了欺凌者的父母,肯定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用心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支持;随后,分析了学生在班级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当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欺凌的相关法律制度,并说明此次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家长内在期待达成一致;最后,向家长明确,学校除了对存在欺凌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外,也会时刻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动向,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带领全班一起营造良好班风,让所有学生能拥有健康、和谐的人际环境。我们还与家长进行了分工,教育与批评以及后期的班级管理工作由学校负责;家长则负责做好孩子的情绪疏导工作,给予孩子正面引导,引导他们做正确的事,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会谈结束后,家长们对学校工作表示了认可与支持。
(四)先情后理,力促成长
在准备工作与家长工作都完成以后,接下来便是学生教育,目的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还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积极成长,激发他们的積极情感,促进他们对班级的情感认同。研究发现,欺凌者存在对欺凌的认识不足或集体无意识,导致欺凌行为在群体力量驱使下变得理所应当[4]。因此,针对欺凌者,在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错误以外,还要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情绪与动机,不盲目评价或者定性学生,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问题。
在本案例的处理中,我们逐个约谈了欺凌者,从较有影响力、平时各方面表现还算不错的学生开始谈起。一方面,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对自己的期待较高,更有可能发生积极改变;另一方面,他们在班里比较有影响力,他们的积极改变能带动其他欺凌者。以下是教育片段。
首先,我们开门见山地向学生说明了此次谈话的目的,并告知之所以找他们谈话是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充分证据(朋友圈截图),并向学生出示了相关法律条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通过老师刚才的分析,你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了吗?
生:(低下头)我就是一时生气,她确实也做了很多伤害我们的事情。
师:她做了伤害你们的事情,这让你们伤心又生气,所以你打算在朋友圈发泄一下,对吗?
生:是的,当时我发了朋友圈,然后另外几个同学也私聊说很讨厌她,大家就一起发了朋友圈。
师:嗯,本来只是想发泄一下,结果对小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你察觉到小丽的变化了吗?
生:她经常请假。但这也是她犯下错误后应得的惩罚,我们是想让班里清静清静。
师:如果你是小丽,突然被很多人在朋友圈里骂,甚至有些同学在根本不认识她的情况下也点赞评论然后一起辱骂,你会因此改正自己的行为吗?
生:不会……会很难过,不愿意到学校来。
师:所以我们不能这样对待小丽。幸好小丽只是来找老师倾诉,而不是利用网络来释放情绪,不然造成的影响可能更大。你觉得呢?
生:老师,我们错了,我们接受惩罚。那小丽伤害我们的行为呢?
师:谢谢你愿意告知我小丽存在的不够好的人际互动方式,我一定找机会与小丽交流。另外,老师知道,你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孩子,学习也很不错,你愿意成为良好班风的引领者吗?
生:谢谢老师,我愿意,我本意也是希望班里能清静一点,同学之间能友好相处。
接下来,我与欺凌者逐个交流,同样运用了同理技术纾解她们已有的消极情感,通过看见她们的闪光点与赋予她们任务来唤醒她们的积极情绪,并与她们达成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约定,鼓励她们以此事件为契机,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为建设良好班风出一份力。
针对被欺凌者小丽,我同样以同理来打开其心扉,对她不断追求自我改变给予肯定。针对小丽平时说话不太注意方式等问题,我与她分享了人际交往的技巧,陪伴她一点点走出被欺凌的阴霾。
此后,班主任通过反欺凌主题班会课与全班学生探讨了关于欺凌与人际关系的话题,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开设了人际交往心理班会课,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良性互动。
三、反思
通过此次事件的处理,我们发现情感治理能让欺凌事件的所有主体更主动地发生积极改变。此外,在干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放下评判,保持同理
在欺凌事件中,由于没有完美的被欺凌者(也存在错误),所以欺凌者有时会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因而对学校的教育与引导心存阻抗。要打破这种阻抗,需要教育者时刻保持同理心,共情欺凌者的内心感受,与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为关系是有效教育的前提。无论是面对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教育者都要做到同理:首先,一定要放下对学生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其次,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固化地认为学生好或坏,而忽视了他们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最后,教育者在面对学生时,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状态,如此才能更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而不是将宣泄个人情绪当成解决问题。
(二)谨慎定性,关注个体
欺凌事件中,欺凌者通常不止一个,个体处在群体中,有可能因为从众或去个性化等,失去个人判断而做出错误行为。对此,教育者要根据制度与法律以及欺凌事件的真实情况谨慎判断,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要促进其反思与成长。教育者应从发展的角度,关注并疏解各方已有的消极情感,利用涉事个体的恻隐之心与同理心,唤起其对他人与集体的积极情感,促进“情感共同体”的形成。
(三)扎实日常,优化关系
欺凌治理的关键因素是关系。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均会显著影响学生遭受欺凌的频次,学生对生活与学习的集体有归属感、安全感和亲密感可有效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5-6]。因此,防治校园欺凌,应以日常管理为抓手,通过开设班会课、开展课外活动、营造良好氛围等方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建设风清气正的班级文化。
四、结语
此次欺凌事件的处理在与班主任一起完成一次班会课后,基本告一段落。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偶尔也会和个别涉事学生谈谈心,关注她们的情绪变化,随着她们脸上笑容的增多,我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下。虽然这次处理相对圆满,但校园中仍有一些隐秘的角落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与关注。
此次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如下:在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中应重视“情感共同体”的建立,教师首先成为心态阳光、心怀希望、心中有爱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是各类“情感共同体”建立的前提;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形成“情感共同体”,共同应对欺凌事件;最后,班主任要引领全体学生建立班级的“情感共同体”,营造良好班风,促进学生向阳成长。如此在欺凌事件的处理中方能做到以情动情,合力守护青春。
参考文献
[1]何雪松. 情感治理: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治理维度[J]. 探索与争鸣,2016(11):40-42.
[2]刘雨. 校园欺凌情感治理:何以可能?如何可行?[J]. 教育科学研究,2024(1):15-21.
[3]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EB/OL]. http://www.gd.gov.cn/zwgk/gongbao/2018/32/content/post_3366103.html.
[4]宗锦莲. 男子气概、美德替代与集体无意识:校园欺凌是如何发生的——一项来自“兄弟 帮”领袖的口述史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19(22):44-54.
[5]胡咏梅,李佳哲. 谁在受欺凌?——中学生校园欺凌影响因素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71-185.
[6]刘雨. 情感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其治理[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3):75-77.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