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欺凌治理中的难题与对策

2024-05-11 06:56青秋蓉张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5期
关键词:人治自治法治

青秋蓉 张瑶

注:本文系2021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高职学生网络欺凌‘四方协同防治模式研究”(2021-GX-463)研究成果。

摘要:网络欺凌这双“看不见的拳头”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网络欺凌治理难有目共睹:网络具有的隐蔽性、匿名性、快捷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是治理难的现实因素;学校、家庭、社会、欺凌者等认识不到位是治理难的关键原因;行业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完善是治理难的重要原因。防治青少年网络欺凌,需要通过自治、法治、人治三管齐下,构建治理共同体。其中,自治为先,实现互帮互助;法治为本,健全法律法规;人治为要,凝聚各方合力。

关键词:网络欺凌;现实难题;自治;法治;人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5-0025-03

一、引言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当代青少年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交友互动、购物消费,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几乎饱和,手机是他们上网的主要设备[1]。互联网给青少年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系列问题,网络欺凌便是其中之一。《中国青年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5.3%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或周围人遭遇过网络暴力,71.9%的受访青年觉得网络暴力越来越频繁了[2]。网络欺凌这双“看不见的拳头”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何应对网络欺凌成为近20年来各国政府部门、学校、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是教育难题。面对久禁不止且愈演愈烈的网络欺凌,需要进一步明确治理的紧迫性,厘清治理的难点,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二、青少年网络欺凌治理的现实难题

网络具有隐蔽性、匿名性、快捷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再加上青少年普遍对网络欺凌认识不到位,社会监管体系不完善,使得青少年网络欺凌情况错综复杂,矛盾多,治理难。

(一)网络欺凌独有特征是治理难的现实因素

1.限制性少,更便于实施。依靠网络的便捷性,远在千里之外的欺凌者可以通过短信、微博、电子邮件、微信、QQ等载体随时随地、反复多次实施欺凌行为,使被欺凌者被迫接受欺凌。即使被欺凌者切断网络、关闭手机,也能从周围人的“好奇”“关心”“安慰”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欺凌。

2.隐蔽性强,更不易觉察。网络的匿名性遮掩了欺凌者的真实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更多人成为欺凌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同时,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使欺凌手段、方式更具多样性、隐蔽性,技术力量强大的一方可以“游刃有余”地捏造、歪曲、夸大事实。

3.传递面广,更难以消除。网络欺凌往往发生在熟人圈,青少年社交平台上的好友大多数是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共同的好友,熟人的关注会让欺凌信息快速传播,如果信息足够吸引眼球,会引来更多人围观。同时,欺凌信息可以通过转发、录像、截图等方式保存下来,难以消除,成为被欺凌者心中长久的痛。

(二)多方认识不到位是治理难的关键原因

1.学校方面。虽然国家下发了防治欺凌文件、开展了专项治理整顿,但很多学校流于形式,校长和教师在“升学率”“学业成绩”的指挥棒下,将精力主要放在提升学业成绩上,认为网络欺凌是小事,或当成“家丑”来掩盖;有的教师将网络欺凌与违纪混为一谈,对欺凌者进行简单惩罚或批评,很难有威慑力。

2.家庭方面。一方面,部分家庭的教养方式存在偏差,父母经常对孩子使用暴力,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孩子潜移默化中也会习得暴力行为,用冷暴力、脏话等方式在网络上肆意欺凌他人的概率更大[3];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把网络欺凌视为孩子之间的吵嘴、打闹,没有及时、正確识别孩子的求助信号,往往在造成重大伤害后才重视起来。

3.社会方面。目前,社会各方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情节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及因网暴致死的极端案例会保持关注,但对一般的网络关系欺凌、言语攻击重视程度不够。

4.青少年方面。部分青少年对网络欺凌缺乏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他们不明确网络欺凌的概念和危害,不认为通过网络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方式对隐私曝光,以及吓唬、激怒、羞辱等行为是欺凌,无法对被欺凌者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同身受。

(三)监管体系不完善是治理难的重要原因

1.行业监管力度不够。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反网络欺凌的主动性不足,在承担社会责任与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诸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逐利而行,对网络欺凌往往视而不见,或应付了事。同时,互联网各行业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普遍缺乏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责任担当,未能形成行业行动自觉和监督自觉。

2.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现有网络欺凌法律法规体系无法有效遏制网络欺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学校管理责任缺乏明确且清晰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欺凌行为发生后,应当对欺凌者依法进行教育管教,但依什么法、管教的力度如何把握等都是模糊的。二是多元主体协同预防网络欺凌的法律授权缺失。预防网络欺凌需要公安机关、网络监管部门、学校、家庭、社区等联动,根据授权明确性原则,互相配合,共同预防。三是对欺凌者的责任追究难以实现。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网络欺凌维权成本较大,加之多数网络平台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拒绝配合,导致被欺凌者举证侵权困难。

三、青少年网络欺凌治理的对策建议

应对网络欺凌,自治、法治、人治应三管齐下,构建治理共同体。其中,自治为先,引导青少年参与反网络欺凌行动,实现朋辈群体互帮互助;法治为本,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的威慑力遏制网络欺凌;人治为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同时使力,共同为青少年保驾护航。

(一)自治为先,实现互帮互助

预防或干预网络欺凌,必须调动青少年自身力量,引导广大青少年参与到反网络欺凌行动中来,凝聚群防群控强大合力,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1.提升青少年反网络欺凌意识。学校通过宣传栏、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网络欺凌的危害,让青少年了解网络欺凌是什么,面对网络欺凌该怎么做,提高青少年的自我防护意识。

2.成立反网络欺凌小分队。反网络欺凌小分队是青少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班长任组长,吸纳具有热心班级事务、有同理心、为人正派等特质的学生加入,形成反网络欺凌中坚力量。当小分队成员发现网络欺凌苗头,及时告知学校和家长,减少网络欺凌带来的伤害。

3.制定“反网络欺凌公约”。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学生共同制定,并张贴在班级显眼之处,增强学生的自治和自律意识。

4.成立朋辈支持小组。依托网络欺凌小分队,成立朋辈支持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重点对行为失范者、有心理问题者、欺凌者、被欺凌者伸出友好之手,互相帮助,自我教育。

(二)法治为本,健全法律法规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反网络欺凌的有力武器,我国可借鉴他国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完善的网络欺凌法律法规体系。

1.出台网络欺凌专门法。目前,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均出台了网络欺凌专门法,例如,日本出台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案》,美国出台了《梅根·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案》。我国现有的网络欺凌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分散,应结合实际出台专门法,凸显网络欺凌和传统欺凌的差异,根据网络欺凌的特点,从概念的界定、权利人通知、调查程序、举报机制、救济手段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并明确各方责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4]。例如,明确青少年网络欺凌中,学校对学生使用的电子产品具有查看的权力;教师有对网络欺凌及时报告的义务;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要承担把关和过滤的责任;准确界定用户利用网络侵权的范畴;明晰精神赔偿的条件和标准;明确消极旁观者的法律责任,等等。

2.各级政府在专门立法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形成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操作规范。通过将惩戒性法律规范与预防性政策标准结合,构建网络欺凌法律制度体系,并完善各级各类监管体系,做到监管到位。

(三)人治为要,凝聚各方合力

青少年网络欺凌防治工作涉及多部门、多方面,需要联合社会各方力量,构建治理共同体,握指成拳,合力致远。

1.政府主导,强化国家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干预管理。青少年网络欺凌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牵头,组织专业机构和专门人员介入,构建多维度、完善的专业反网络欺凌体系。一方面,成立网络欺凌研究中心,定期开展调研,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并向社会提供研究成果、资源链接,介绍各类网络欺凌处置案例;另一方面,加大反网络欺凌力度,坚持“全覆盖、零容忍、重实效”原则,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到学校、社区开展反网络欺凌专题讲座和培训,为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

2.学校落实,做好反网络欺凌教育工作。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构建网络欺凌预防、应对、善后一体化的防治模式。一是考虑学生年龄段、家庭等实际情况,制定反校园欺凌“一校一案”具体实施方案,要在充分吃透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精准,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的实施方案。二是增设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方面的课程、讲座,向青少年普及网络欺凌法律法规,宣传网络欺凌的危害,倡导文明使用网络,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5]。三是班主任、德育教师、学校社工对行为失范青少年多关心关爱,将网络欺凌举报电话张贴在校园醒目位置,从源头上减少网络欺凌发生率。

3.家庭配合,守好自家责任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积极配合政府、学校和社区,协力应对网络欺凌。父母一是要了解网络欺凌是什么,有哪些危害,纠正欺凌者不是受害者的错误认知。二是提高自身网络素养,不在网络上随意攻击他人,不做消极旁观者,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三是加强对孩子网络使用的监管,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使用习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四是一旦孩子经历网络欺凌,能尽早发现苗头,及时、科学地介入,与学校协力,将伤害降到最低。

4.社会行动,筑牢反网络欺凌防火墙,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一是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要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技术能力,及时发现、屏蔽、删除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二是实行网络实名制,加强隐私保护。例如,网络游戏中,要确保每次玩游戏前均有人脸识别设置,防止未成年人用他人身份证号冒名注册游戏账号;加大对游戏中“喷人”事件的处理力度,不能以封号几小时了事。三是社会媒体要弘扬正能量,号召被欺凌者主动站出来发声,反击网络欺凌。

参考文献

[1]方勇,季为民,沈杰,等. 青少年蓝皮書: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2]65.3%受访青年表示自己或周围人遭遇过网络暴力[EB/OL].(2023-6-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178755106899787&wfr=spider&for=pc

[3]孙瑞婷,吴媛,刘嵩晗.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1):4-7.

[4]冉泽冰,李普. 论我国网络欺凌法律制度的完善[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23,33(2):35-40.

[5]宁彦锋. 青少年学生网络欺凌的特点、成因与防治[J]. 上海教育科学,2021(5):58-63,40.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人治自治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从人治与法治的结合谈农村治理现代化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城市社区“自治”理念如何落地生根
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董事会职权的章程自治
庄子的自然政治思想观
浅析我国农村新型治理结构
“人治”“法治”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新常态下的法治与人治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