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一、教材分析
“从传统到现代”一课选自湘美版教材美术鉴赏的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正确的鉴赏方法,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学会解读相关的现代主义美术作品,了解中国美术作品的突破与创新,掌握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典型特征,进而了解其从传统到现代的完整发展历程,最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高中美术更加侧重于学生人文性、精神性的培养。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美术课程一直都处于边缘化研究领域,不仅学生不重视,就连部分美术教师都只关注学生课堂上的鉴赏和交流,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美术素养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修订及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目光聚焦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上。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美术课堂的结构,以核心素养为发展基石,顺应全新的教育趋势,才能真正助力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课标要求
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美术鉴赏仍是高中美术的重点内容,属于人文学科美术鉴赏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载体。因此,课标中提出了“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着重强调美术鉴赏应具有生活气息,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更应该善于运用现代化技术,灵活教学。因此,根据课标的导向作用,教师在开展美术鉴赏课程时,一定要关注多元化技术的运用,强调学生的审美体验与生活感受,采用表达交流、对比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评析,明确中国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之路。同样在课标的评价建议中,明确强调要关注课堂评价方式,坚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力求实现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生,该学段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美术鉴赏方面有了更多想法。另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鉴赏基础,在欣赏美术作品方面已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能够辅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而降低学生理解现代美术作品的难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内容上进行突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化学习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理念
秉持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将实际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发展素养、协作进步、引导为主、多元评价”的核心理念,坚持以经典作品个案分析法为主,注重学生鉴赏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坚持生生合作,注重思维碰撞。响应课标教育理念,落实多元化评价。
五、教学目标
1.图像识读
明确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原因、从传统到现代的不同美术表现形式,以及西方美术现代化的不同流派。
2.审美判断
通过对比观察和感知鉴赏不同的经典作品,掌握中国美术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历程,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创意实践
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及作品的历史背景,在创新性的交流评述活动中,深刻理解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的内涵,感受画家通过作品传递出的独特情感和创新理念。
4.文化理解
学生在鉴賞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体会时间变迁的纵深感、中华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及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最终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
六、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历程及其在变革中发生的形式和技法上的变化。
七、教学难点
结合特定社会背景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八、教学过程
(一)中国美术的“前世今生”——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首先以我市美术艺术鉴赏协会的名义创设生动情境,即举办“中国美术的‘前世今生”展览会,随后发布参展邀请,让学生在阅读完邀请函后思考问题:“如果让你担任本次展览会的主办方,你会选取哪些作品参加展示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教学预设:
结合“前世今生”一词,可以将中国美术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而从发展历程中探索出中国美术的创新与变革。如将齐白石的作品作为中国美术的“前世”,选取林风眠的作品作为中国美术的“今生”。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思考问题,进而借助“中国美术的前世今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英雄折腰”的秀丽江山——借助经典作品,初步感知变革
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傅抱石、关山月的经典画作《江山如此多娇》,随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幅画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你能否说出这幅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变革脚步。
(设计意图:教师精选《江山如此多娇》,结合学生熟悉的作品开展跨学科学习,既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又能让学生从熟悉的山水画中发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痕迹,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关键信息”背后的故事——联动多个学科,了解变革原因
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当时中国画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色彩”以及“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之中”。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这一阶段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作品说明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它背后又有哪些深刻的影响因素呢?”接下来,教师分析中国美术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中国美术作品在这一阶段呈现出的不同变化,恰恰说明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开始突破传统的桎梏,要从更多琐碎的事件中寻求别样的现代审美价值。西学东渐使得中国美术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及大量留洋归来的画家,在解放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中西合璧、交流互通”的全新理念。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事例分析造成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原因。)
(四)“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比鉴赏作品,完成任务表格
教师为学生出示三组经典的传统美术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对比鉴赏中感悟中国美术的发展变革,并且能从表现主题、形象处理以及创作观念这三大方面,总结出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完成任务表格。
第一组:徐悲鸿的《愚公移山》、齐白石的《墨虾》
第二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蒋兆和的《流民图》
第三组: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林风眠的《白衣女》
任务表格:(见表1)
(设计意图:借助经典作品鉴赏,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认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图像分析能力。)
(五)“百花齐放”的美术硕果——结合微课,制作思维导图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相关信息。如西方现代美术的不同流派及代表画家,各自的创作理念等。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微课视频,呈现中国画家在油画、年画等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变革。根据以上整理出的内容,再结合本课所学,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本节所学内容制作思维导图。(见图1)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和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更好地理清本节课的学习思路。)
(六)“各抒己见”的艺术投稿——开展实践评述,鉴赏经典作品
教师借助导入环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精选以下三张作品: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吴冠中的《巴山春雪》、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随后教师开展“班级鉴赏评述会”,让学生积极发言,交流鉴赏理念和学习心得,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为我市美术艺术鉴赏协会进行“艺术撰稿”,阐述对中国美术现代化作品的个人鉴赏观点。
(设计意图:借艺术鉴赏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完整的鑒赏过程和文字表述,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品鉴表达能力。)
(七)“多元评价”的量化表格——坚持生生互评,教师总评
活动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出示量化评价表(见表2),生生互评。在完成评价表的同时评选出本环节的“最佳评述奖”。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作品成果,进行综合性点评。
(设计意图: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借助量化表格实现过程性评价,借教师综合点评落实结果性评价。)
九、作业设计
课后观看“流民图”和“齐白石画像”两章节(选自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
十、总结及反思
本节课我们领略了中国美术由传统到现代的伟大变革,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审美分享及体验。
本节课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环节设计直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经典作品的赏析阶段,学生借助对比鉴赏和感知理解等手段,强化图像识别能力。教师在理清中国美术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术作品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在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和学习活动中实现创意实践。借助个案分析法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赋能高效课堂的构建。当然,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量化评价表可以更加细化,以更好地发挥多元化评价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
编辑:蔚慧敏
新课程·上旬202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