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鉴赏札记

2024-05-11 09:40贺志高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4年16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阿Q语言

贺志高

文题呈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节选)》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思路点拨

1.明确鉴赏角度,切口小而精

写作时,我们既可以着眼于文章的局部文字,也可以赏析整篇文章的语言,但都应做到切口小而含义丰。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或者聚焦于某种特定的语言效果(如陌生化、诗意等),尽量写得深入。

2.捕获动情词句,真实而独到

要想写好语言鉴赏札记,首先是动情,即抓住文章中令你动情的词句,有感才可赏、可写。这情可为感动、共鸣之情,可为疑惑、困惑之情。动情需真实,因此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且应挑选独具个人体验的内容来写,力争做到独到。

3.选择恰当写法,清晰而生动

写语言鉴赏札记要求:一是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叙”是指围绕鉴赏角度概述、简介、引用文章的相关内容,“议”是指赏析和评价。“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二是结构清晰。作文的开头要简明扼要地亮出观点,中间引用原文、援引文学评论来分析观点,结尾照应开头,明确、深化论点。三是语言准确、生动。

佳作一

《阿Q正传》语言鉴赏

余侃宸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阿Q短暂的一生。

鲁迅先生为了暴露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民族衰败的根源,所用语言可以说是精益求精。

首先拟写标题用心。

鲁迅先生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句套话里,取“正传”二字,作为题目。这样拟题,一方面,是对孔子“名正言顺”说法、旧社会立言之人、有历史癖和考据癖之人的讽刺,也是对传统正史的否定;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他的社会地位,充分揭示了阿Q这一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其次选取词语精心。

鲁迅先生为了揭示阿Q的性格特征,详细描写了阿Q与王胡抓虱子的情节。阿Q想要抓的比王胡多,结果并没有如他所愿,于是阿Q“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摔”“吐”“站”“叉”等一系列动词,充分展现了阿Q的武勇;而当阿Q的辫子被王胡扯住后,又“歪着头”,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一副求饶的可怜样。通过前后的对比,形象地讽刺了阿Q那既自负又自贱、但又以君子自居的情态。

最后运用修辞尽心。

运用反语。例如文中对阿Q在未庄的評价:“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这里说他“见识高”,实则是在讽刺阿Q自恃清高与浅薄;这里说他“完人”,实则是在讽刺阿Q的缺点之多,讽刺他的精神病态。

运用反复。比如文中写阿Q“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表现了阿Q对做工的麻木。

运用顶真。比如文中写阿Q“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变成了叠”,以此表现他在赌摊上所赢的钱之多,与下文庄家故意布置勾当,乱中抢钱,使阿Q一文不得形成鲜明对比。

运用借代。阿Q骂王胡“毛虫”,是因为王胡有满脸的络腮胡子,和“毛虫”一样都有“毛”,而王胡骂阿Q“癞皮狗”,是因为阿Q有癞疮疤,和“癞皮狗”一样都有一个“癞”。

《阿Q正传》中精彩的语言还有很多。这也是这篇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希望通过以上浅显的分析,对大家理解这篇文章有所裨益。

【浙江慈溪实验高级中学高二(3)班】

◆点评

本文采取“总—分—总”结构。开篇点出要论述的对象是《阿Q正传》的语言,认为其语言是精益求精。接下来通过“首先”“其次”“最后”从题目的拟写,词语的选取和修辞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可谓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让我们对《阿Q正传》有了更深的认识。

佳作二

万物皆着我之色

——赏《再别康桥》的语言手法

张思宇

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各种意象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意境之美,可以说达到万物皆着我之色的境界,而这离不开语言手法的运用。

《再别康桥》灵活运用定语,诗随意象而动,有音乐之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开篇连用三个“轻轻的”,叠词式的定语不但有优美的节奏旋律,并且在展现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的同时,能在这一“走”一“来”间,给人以“轻飞曼舞”之感。最后落在了沉重离别之情上,使人回味无穷。在这连贯的语句下,和谐动听的音乐美直透纸背,节奏轻快之感夹杂其间,从而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再别康桥》巧用比喻修辞手法,诗随情感而动,有情感之美。

“柳”作为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之所以得到诗人们的钟爱是因为其与“留”谐音,或因其拥有插入土壤便能抽枝生长的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徐志摩在这首诗中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拓展了“柳”这一意象——将其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诗人这一想象,既有对美好理想的回忆,也有对如歌爱情的讴歌。对意象的精准把握,使得比喻一语双击,架构起了情感和景物的桥梁。

《再别康桥》合中西之句式,创新之中深底蕴,有建筑之美。

整首诗像肖邦的小夜曲,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上基本是七八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在“轻轻”“悄悄”的反复运用中,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若用复合定语连接而成的话,则会失了轻快,过于沉重,而这也达到了离别与怀念两重情感间的平衡。这种结合英文句式和中文韵味的表达方式,使得全诗既有西方诗作的语言风格,又不失东方的文化底蕴,是文化交流相融的不朽之作。

《再别康桥》诗中有画,画中藏情,有绘画之美。

全诗七句,几乎每一句都包含一个画面,画面中的“金柳”“青荇”“虹”,色彩绚烂,给人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西边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中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长满浮藻的清潭……再佐以动作性极强的动词:“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挥一挥”……使每幅画都变得动态而立体,诗中有画,画中更有情,缓缓流出对青春、爱情、理想的迷茫、憧憬、眷别的复杂情感,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如此看来,在“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层层推进下,《再别康桥》语言如一座立交桥,横亘在景、思、情三者之间,造就了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

【浙江慈溪实验高级中学高二(3)班】

◆点评

习作标题“万物皆着我之色”,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语句,富有内涵。全文采取了“总—分—总”结构,开篇亮出观点,中间分别赏析《再别康桥》的“音乐美”“情感美”“建筑美”“绘画美”,结尾以点明彼此关系来收束全文,结构严谨。作文叙议结合,如对三个“轻轻的”词语的分析就结合上下文的语句中的“走”“来”具体分析其音乐、意境之美,凸显诗歌语言的细腻生动,又表达了自己独到的感受,可见其写作功底。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阿Q语言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语言是刀
阿Q和老A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