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艳会
我国有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且许多文化内容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很重大的意义,有其独特的德育价值。
挖掘学科德育资源符合时代需求
一是挖掘学科德育资源,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各学科要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各学科要丰富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落实到课程教学目标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二是挖掘学科德育资源,符合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具体要求。学科育人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的基本价值观念。地理课程中的资源与发展、生态文明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都能体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德育资源。
三是挖掘学科德育资源,符合学生升学考试和就业的需要。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是对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复杂地理事象,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和强度。学科德育资源中体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和学科分析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德育目标实施现状
一是课程实施中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应用为主。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中,地理教师倾向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传输和做题方法、思维技巧的指导,迫于高考的压力反复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化、重组和训练,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往往处于附属地位,课堂教学目标指向育分,而不是育人。
二是课堂教学中缺少对德育素材的深入挖掘與开发。地理学研究内容丰富,研究领域宽广。从学科德育内容角度来讲,在人文地理领域有环境与资源观、生态文明观、传统文化观等德育内容,在自然地理领域有科学认知世界、探究精神、世界的客观性等德育内容。教材中也有乡土建筑、传统历法、传统工艺、农耕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案例内容,但受学习时间的限制和考试的压力,在课堂上师生很少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进行拓展、研究和分析应用。教师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挖掘,课堂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拓展研究和分析应用,学生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感悟。
高中地理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下进行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中国地形复杂,幅员辽阔,有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地理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与现在的地理课程内容有关。人教版教材在选择内容时,也大量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现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2019版)中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归类,如下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策略
一是基于教学目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为例,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在中国农耕时代,华夏大地上的先人对水提出过各种疑问,蕴含着古人对世界朴素的认知。例如,战国思想家庄周《庄子·秋水篇》中提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阊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这说明一切事物始终在消亡、生长,始终在循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古代中国关于水循环的认知,既能帮助学生认识水循环的动力、过程与环节,又能帮助学生认识古人对于自然世界不断探索的求知精神和古代先贤的哲学思想。
二是丰富教学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堂引入、情境创设、问题研究、作业布置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品茶(信阳毛尖),引导学生分析河南省信阳市成为茶生态优势区的区位因素。再如,在人教版必修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影视视频资料、旅游资源、家乡乡土资源等,通过个人照片、自制视频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是依托师资力量,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校本开发。人教版教材中通过大量建筑案例和图片,来说明建筑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广西桂林大圩镇的明清建筑、江苏周庄等。因教材篇幅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难以理解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中闪耀着的东方智慧。这迫切需要教师开发更丰富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依托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和学校师资力量,教师可以开发《中国建筑与地理环境》《二十四节气与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等校本课程。教师通过系统性的问题分析和梳理思考,带领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天人合一”人地协调思想。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观念。同时,这也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民族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