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的提升路径研究

2024-05-10 16:54韦芳元
村委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村地区传承乡村振兴

摘要:优良家风熔铸着中国精神,彰显着民族精神风貌,是乡村振兴的内驱力。农村地区优良家风是乡村文化的积淀,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基石,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文章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的现状出发,指出农村地区优良家风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境,提出强化传承载体创新性转化、创设良好传承氛围、拓宽传承主体等三大提升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风建设,优良家风是个人实现良好发展的基础,是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础,更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地区优良家风的重要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文章在厘清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的重要性的同时,多维度探析新时代优良家风传承的提升路径,推动新时代优良家风在农村地区得到实践与弘扬。

1 广西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现状调查概述

为全面了解广西农村地区优良家风的传承现状,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广西部分农村536名村民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7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調查问卷采用问卷星网络发放和统计的形式,共计发放问卷1 281份,收回有效问卷1 281份。问卷设计20道选择题,主要从家风传承的现状、村民对家风的认知情况、对家风内涵的了解程度、家风传承的载体、形式以及数字乡村建设对家风传承的提升等方面和内容进行设问。

1.2 传承主体现状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孕育出丰富多彩而特有的山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家风文化。广西农村每个地区、村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乡风文化,而乡风、家风相互依存也相互影响,二者承载的主体同为农村村民。调查中发现,随着近些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选择迁居城市或外出打工,实际农居人口数量锐减,农村空心化严重,部分边境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超过其适龄人数的70%,即便婚丧等重要习俗日也难聚齐,此种情况意味着大量传承主体的缺失,造成优秀的民族文化、乡村文化和优良的乡风、家风难以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可见,农村空心化是乡村文化衰落和家风传承难以维继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极大挑战。

1.3 优良家风认知分析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而农村地区优良家风则对乡风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广西农村发展相较于发达省份地区农村落后明显,加之村民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局限,导致村民对优良家风道德培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缺乏直观的认识,进而造成村民参与家风传承积极性不高。当在调查中向村民们问及“你对本村的家风文化评价如何”这一问题时,近76%的大龄村民表示非常满意。可见,大家对本村的家风文化评价都挺高;而当问及“你是否了解本村优良家风”时,却近75%的青少年表示对本村的优良家风不清楚,仅有约15%的青少年表示了解本村的家风。当问及“你认为优良家风包涵哪些内容”时,设置的选项分别为:孝顺父母;勤俭持家;精忠报国;先人后己;家风清廉。80%的村民对家风的内容都能选对。而当问及关于本土家风内容时典型事例时,仅约42%的村民能够清晰地说出。可见,村民对“孝老、德行、家国情怀”等优良传统文化内涵认识较清晰,但对本土家风却了解不深。究其原因,一方面为本土家风文化内涵不足,家规道德规范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为乡村人际关系变得冷漠,亲情缺失,甚至出现兄弟间为争夺房屋建设用地、耕地、财产分配等大打出手的现象。

1.4 优良家风传承载体分析

当前,广西农村地区家风的传承载体除长辈的言传身教外,多为宣传板报、书籍、官方网站等传统渠道,刊文风格偏书面化,制约了家风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而对诸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融媒体、新媒体的运用不够,与生活节奏加快背景下受众碎片化阅读的浏览偏好相对脱节,家风宣传虚拟“阵地”建设不完善的问题较为明显。在调查中,对“农村优良家风是否需要传承?”这一问题时,有近95%的村民回答是“十分必要 ”。在问及“你是如何了解到本村的优良家风?”这一问题时,近75%的受访者认为主要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而非书籍、新媒体等渠道。在问及“你认为当前本村的优良家风得到很好的传承吗?”时,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可见,农村地区优良家风宣传的载体依然传统,而未能充分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优良家风在信息化时代下缺乏现代性话语的转化与创新,导致部分融入内容脱离新时代青年人的思维方式和成长需求,亦不利于传承。此外,当地政府在农村家风宣传和引导方面亦有待加强,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农村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创新。

1.5 优良家风传承作用分析

在调查中,当问及“农村优良家风有什么重要作用”时,近75%的受访者认为能够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近55%的受访者认为能够提升村民道德并改善乡村秩序,近35%的受访者认为能够促进乡村的发展。可见,村民们基本能认识到农村优良家风的重要作用,也表明新时代农村优良家风承载着村民们的诉求导向与价值认同,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中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 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的意义

2.1 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方针,指出重点是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优良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滴水成海,返璞归真。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优良家风;另一方面,优良家风又助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良家风文化中的崇德、勤耕、向善、至美的思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核心思想,优良家风传承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延续;二是优良家风在传承与发展中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代同进步,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传承过程中激发了优良家风所焕发新的活力的同时,进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延续、传承、创新与发展,赓续中华文化根脉,走向世界。

2.2 改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乡村受历史条件和村民素质局限等因素影响,村民自治能力不足,乡村活力难以充分激发,对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和谐稳定难以起到根治性作用,这些均成为制约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基层治理不仅需要自治、法治来维持社会稳定,更需要德治深化社会和谐。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人与社会联结的纽带,家风更是作为培育健全人格、塑造理性心态和缓解社会矛盾的文化原点。因此,农村地区优良家风的传承有利于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乡村生活氛围,利于社会功能整合,改善乡村治理新格局。

2.3 巩固乡村道德规范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乡村物质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道德观念层面的发展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此情况下,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需充分发挥出家风的日常濡化功效,将传统的道德说教转换为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认知与信仰,进而在日常公共活动中转化为知行合一的道德体验与行动自觉。一方面,农村地区优良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巩固家风的道德规范功能,有效形塑村民道德人格。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发挥优良家风典型案例的舆论宣传效能,诸如评选优良家风道德模范和惩治不良家风等方式,可有效引导人们提升个人认知,见贤思齐,规范个人道德行为,提升个体道德素养,有效巩固乡村道德规范。因此,优良家风作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处世理念能够为人民提供丰润的精神滋养,满足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为村民提供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提供理论来源,不断激励村民在追求崇高精神境界与道德境界中实现幸福人生[1]。

3 广西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的提升路径

3.1 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强化传承载体创新性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3]。数字乡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它将赋予乡村新的发展活力,促进农村人居生活持续改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厚重,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让信息化技术成为“助力器”,方能更好地将优良家风传承开来。截至2020年9月,广西南宁市横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贺州富川县、百色平果县入选了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的时代机遇,以此为契机,将数字技术与优良家风传承相融合,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强化优良家风传承载体创新性转化,使其传播的途径和范围更宽更广。“互联网+”家风传承智慧平台的构建能够在系统整合家风资源、增加受众覆盖面的同时,拓宽优良家风传承的方式,有利于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4]。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下,优良家风传承应注入时代精神,将提高农民数字素养与强化传承载体创新性转换相结合,成为促进年轻一代成长成才的精神源泉和道德基点。

3.2 用好文化资源,创设良好家风传承氛围

农村地区优良家风的传承离不开本土文化资源,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彰显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突显本土特有的文化气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挖掘好、传承好、利用好和保护好本区域内的家风文化资源。同时,还要盘活传统习俗、古村庄落、古建筑遗迹等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不同的文化习俗。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丰厚,诸如“客家文化”“那文化”“壮乡文化”“瑶族文化”等等,以聚集地域、族群而特色鲜明,风物独特。优良家风的传承要善用本土家风文化资源,注重保留乡土文化,创设良好传承氛围。关键在于:一是发挥本土家风文化典范的示范效应,增加优良家风传承的“宽度”,引导民风向上向善。应多组织相关丰富的特色文化及家风活动,让村民们在活动中加深对优良家风的理解与认同感,进而弘扬和传承优良家风,凝聚家风传承的群众认同。并以此为契机,推广“文明家庭”评选和村级邻里会,发动各级干部到乡村与群众坐一张板凳,围一张桌子,面对面交流,让优良家风宣传在乡村、矛盾问题解决在乡村、新风树立在乡村、民心凝聚在乡村。二是在村规民约中传承家风,村“两委”应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探索家风传承的现代转换,增强优良家风传承的“广度”,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例如,可通过“修建公约墙,涵盖治村治家、邻里相处、生态保护”等方面措施,引导村民践行村规民约,身体力行传承优良家风。三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传承优良家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文化建设,唤醒蕴藏在传统家风文化中的匹夫有责的家国观、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守望相助的人际观、量入为出的消费观等乡村文化血脉,抵御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异质文化冲击[5]。可通过乡镇政府建强优良家风活动阵地,包括打造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家风宣传工作站、家风传承实践点等,找准关键切口,与宣传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等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公益课堂、志愿活动、理论宣讲、科普活动等形式向村民傳达党的精神,全面提升家风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群众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把优良家风递到村里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个体。

3.3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拓宽传承主体

优良家风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主体,解决好传承主体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优良家传承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农村地区,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与全面推进的直接推动者、全面建设者和利益受益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同时更是家风传承的主体。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农民数量逐年降低,农村空心化率的增高,映射出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的主体缺失严重。故在主体数量难以有效增加的现实情况下,积极提升个体和整体素养质量,强化主体价值认同感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一是提升社会大众对农民身份及价值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当前,我国的农村农民正从“身份化”向“职业化”发展,而广西农村地区相继诞生了不少“土专家”“田秀才”以及“乡创客”,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这类优秀典型农民的宣传,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让更多农民找到“典型标杆”,让众人看到广大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增强“留下来”的决心,进而提高农民投入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也提升大众对农民身份及价值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二是充分激发农民内生发展动力,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投身乡村振兴事业,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疏通农村人才流动的渠道,以创新、创业补贴政策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青壮年人才进入农民人才队伍中,加以培养成为高素质农民,并使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其他农民共同发展[6]。政府应发动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到各类家风建设活动中,以他们作为典型榜样,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高校应加大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培养更多致力于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才,拓宽拓深优良家风传承主体,助力优良家风传承,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挥洒出自己的“青春力量”,鼓励他们运用自身所学专业并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优秀资源并有效激发乡优良家风的代际传承,使新时代新征程中优良家风建设落在实处。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现实情况较为严峻,传承主体缺失、载体局限、认知不深等因素制约着优良乡风的传承。农村地区优良家风传承意义重大,还需全社会各方共同重视、形成合力,持续推进优良家风传承,凝心铸魂,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易,秦玉娟.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创新贡献[J].教学与研究,2023(02):5-16.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马艳斌,肖丽娜.互联网时代优良家风传承的现状及创新路径探究[J].互联网周刊,2023(22):25-27.

[5]田雪梅,於玉丹.基层深化家风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究——以四川省崇州市为例[J].廉政文化研究,2023,14(03):60-66+2.

[6]陈弘一.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研究[J].村委主任,2023(05):131-133.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农村地区优良家风的传承研究”(YZS2222);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职教本科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研究”(2022KY118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韦芳元(1986—),女,壮族,广西河池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农村地区传承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