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雯 鲁长亮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传承与保护中华文明。文章以巴中市白石寺村为例,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为着力点,对白石寺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该村的历史沿革、村落空间特征、传统建筑风貌、文化底蕴等,从三产融合引领振兴、加快村落更新与保护、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传承村落文化底蕴等方面提出了乡村发展与保护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保护发展;白石寺村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人口外流、建筑破坏、文化流失等严峻挑战,急需加强保护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借助地域文化的传承、历史价值的重塑以及产业经济的繁荣,激发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活力,以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乡村形式,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传统村落的繁荣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和实践载体[2]。白石寺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白石寺村的保护和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利用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村民参与度低、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传承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其保护和发展的效果和水平。文章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白石寺村传统村落的分析研究,探索传统村落在现实困境中的发展路径,以期使白石寺村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 白石寺村概况及特征
1.1 村落概况
白石寺村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下辖村,位于川东北腹地,东边有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旅游景区,面积约为6.4km2,辖7个农业合作社。白石寺村交通便利,距沙溪镇9km,距通江县城36km。村落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白石寺村历史悠久,是茶马古道渡口和军事基地,也是白石县旧址。村内有120多座明清古建筑,以土木结构和青石雕刻为特色,保存完好。2016年,白石寺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2 村落空间特征
白石寺村落地势整体西高东低,以丘陵地貌为主,鹿鸣山位于村域内,村落顺自然地势形成,植被树木葱郁,环境优美。村东文溪河南北贯穿,沿岸形成肥沃的河滩(当地俗称“河坝”)。村落空间布局独特,建筑依山而建,层级错落有致,居民建筑主要沿主路和各支路及巷道布局。村庄整体布局呈“之”字型东西分布,紧凑自然,有较强的的集中感,形成了山地丘陵特色的传统村落景观。
1.3 建筑风貌特征
白石寺村落民居始建于明清时期,依村落地形和自然肌理而建,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乡村传统民居,乡村传统民居的文化资源价值较大。村落在20世纪前半段新建了土木结构的建筑,后期出现了砖混结构的现代民居。村落群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呈现出地方特色的村落形态和建筑肌理。建筑按时期分三种形制,空间格局以院落式为主。村庄的建筑沿地形变化,构成台阶状的空间。建筑有成排连线的,也有以院落为单元的四合院布局,如徐家大院、肖家坡大院、陈家坡吊脚楼。
1.4 文化价值特征
一是民俗文化。白石寺村有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等传统节日和习俗。还有晒书会这样的特色文化活动,村民会把珍藏的书籍拿出来展示,进行阅读、交流。农历春节期间村民会举行唤龙节,祈求龙神保佑丰收、平安和幸福。这是文化传承和民间信仰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龙文化的传承。
二是农耕文化。白石寺村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人们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耕作方式和技艺,如竹排留水、养蜂、红薯窖等。
三是红色革命文化。白石寺村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如川陕红军渡口、徐家坝红军粮仓、运粮码头等历史遗址。这些地方都是白石寺村历史上的重要见证,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革命历史和弘扬爱国精神的绝佳机会。白石寺村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2 村落发展现存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完整,三产融合不足
白石寺村位于丘陵山地,以农业为主。现有产业分为三类:第一产业种植水稻、玉米、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养殖家禽和牲畜,效益偏低;第二产业为小规模的手工业和家庭工业,如竹编、木器加工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以旅游为主,餐饮为辅,功能配套设施不完善。村落产业吸引力不强,农业规模小,非农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完整,无法通过三产融合发展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2 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薄
村民保护古民居意识淡薄,缺乏规划。村民自发修缮民居,用现代水泥、瓷砖等材料涂抹墙面,破坏了原有建筑风貌;肖家坡大院建筑保存完整,由于村民保护意识欠缺,在修缮建筑的墙面时运用了现代水泥材料涂抹,装上白色塑料窗户,破坏了传统木制建筑韵味。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足,保护措施和保护技术缺失,对村内年代已久的木制建筑只做了简单支撑结构。村民和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弱,未能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2.3 人居环境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村落经济条件限制,村落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落后。村内无污水排放设施,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污染河流;村落供水设施为蓄水池,卫生条件差;村内道路路面窄,部分破损或未硬化,雨天通行困难且对环境造成影响;庭院区域未硬化,泥土裸露、杂草丛生以及杂物随意堆放等;照明设施缺乏,夜间出行不便。供电设施简陋,存在安全隐患;村内多用旱厕,无公共厕所。
2.4 村落文化衰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村落的根基。保护古村落不能忽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是最能传达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媒介[3]。白石寺村传统村落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没有保护的思想和意识,对传统村落的隐藏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也不足,使得村落文化无法得到保护,导致珍贵文化遗产被遗忘或丢失。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冲击村落文化,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逐渐被淘汰或失传。村内青壮年进城务工,村落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技艺无法传承。
3 白石寺村保护和发展策略
3.1 挖掘村落资源,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白石寺村要把握发展机遇,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和优势,立足于第一产业,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在白石寺村的布局与发展,打造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三产融合模式[4],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业。一产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脐橙种植、中药材种植、家禽养殖等产业为辅,二产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业,三产在一二产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旅游和文创产品。
第一在农业上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引进现代化种植技术,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在此基础上,种植特色无公害化水稻、玉米、有机蔬菜和水果,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发展以中药材种植为特色的生态绿色产业。引导村民分区块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开展游客体验活动,为游客体验种植、养殖及果蔬采摘提供场地。
第二在加工业上整合特色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品制作等产业,通过村民集资、政府投资和招商引资建设中药材加工厂,打造以中药材种植核心的“一村一品”特色,形成集初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化项目,助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就业[5]。
第三在服务业上借助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以传统村落文化建筑、历史文化资源、休闲农业资源为基础,发展旅游产业。培育研学旅行特色产业,建設徐家坝红色研学体验区,新建运粮码头,修复红军粮仓,拓宽运粮道,通过碑坡古道连接王坪,形成“运粮码头—红军粮仓—运粮道—碑坡古道—王坪”游览路线。通过自媒体、公众号等,宣传和提高白石寺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建设[6]。以文旅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实现三产联动,融合发展。
3.2 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
组织文化活动、知识讲座、展览等,加强对村民的培训指导,让村民了解传统村落的价值和保护意义,提高他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可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交流,让村民了解传统村落保护的方法、技巧和规范。建立参与和激励机制,成立村民志愿者团体,组织村民参与保护实践,如修缮古建筑、保护古树等,唤起村民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村民自觉保护传统村落。出台相关法规、条例,明确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同时,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3.3 完善村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需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系统提供支撑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力整治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服务水平。根据白石寺村落需求,供水系统方面,要改善水质,就需要定期监测和维护蓄水池。排水系统改造方面,需统一规划排水暗渠和排水管控;污水处理池合理选址,无害化处理后再排入自然水体。照明设施更新,根据服务半径进行规划。倡导“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增设垃圾箱,设于道路两侧或路口,做好分类工作。推进厕所革命,规划和建设水冲式公共厕所,安排人员维护。实施村庄无线网络覆盖服务,并在村落中心位置增设无人贩卖机等服务设施。同时,为增强传统村落可识别性、强化村落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特征,规划村落服务设施导引和标识系统,如在村落入口建设石制牌坊和石材地图等。
3.4 保护与修缮村庄传统建筑
传统村落作为村民世代生活的环境场所,历经几百年的演化,形成了村落独有的原生态空间肌理与演化模式。村落历史的演化过程也逐步形成了传统村落文化要素与历史生活的印记[7]。修缮传统建筑要保护原貌和历史痕迹,用合适的方法和材料,遵循传统工艺和技术,尽量用传统材料和手工艺,还原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同时,避免破坏原有的结构和纹理。传统村落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民居进行风貌、景观、功能提升。立面整治保留木结构,统一土墙面色彩,用白色或暖黄色土墙面;屋顶整治用坡屋顶和小青瓦;墙面整治保留木结构,翻新墙面;庭院整治梳理“微田园”或“微果园”,种植庭院经济作物;将村落建筑结构相对完好,构造、外观等方面不符合整治要求的按照要求整改;年久失修的平屋顶建筑拆除重建。
3.5 保护村落文化遗产,传承地域文化
白石寺村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要加强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分类保护。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措施进行重点保护,如修缮、维护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保护和传承机制,挖掘保护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再整理成文件录入档案,建立公众号宣传。可以建设村使馆、民俗馆等进行展示。让村民和游客了解村落历史。通过现代新媒体平台宣传,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通过展览、文化旅游节、民间文化活动等,向外界展示优秀白石寺村传统村落文化,打造地域文化,保存和弘扬白石寺村宝贵的文化遗产。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传统村落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展现传统村落的独特价值,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以白石寺村为例,提出了传统村落在产业、传统文化、人居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乡村振兴的重点建设体系。对于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不能只看经济收益,更应当要保护和合理利用优势资源,保护村落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策略,尊重村民意愿和参与,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保障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总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村民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规划、保护历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实现村落的整体保护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龚燕贵,谌佳豪,等.湘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21):28-30.
[2]王园园,许大明,张颍超.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探索——以焦作市白坡河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3(10):93-96.
[3]何艳林,卫红,刘保国.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探析[J].城市住宅,2020,27(04):127-128.
[4]郭军,张效榕,孔祥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基于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案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9(03):135-144.
[5]张雨泽,张飞.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振兴之路——以丹阳市柳茹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03):164-166.
[6]高宏存,陈小娟.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新机遇[J].政策瞭望,2018(10):50-51.
[7]路璐,朱志平.历史、景观与主体: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空间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115-122.
作者简介:刘思雯(2000—)女,汉,湖北随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
通信作者:鲁长亮(1981—)男,汉,湖北宜昌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村镇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