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群岛未来乡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4-05-10 23:09王晓玲
村委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舟山群岛实践路径

摘要:未来乡村是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文化韵味的乡村新社区和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新型乡村功能单元,是着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现代化大场景下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作出的有益尝试。浙江省舟山群岛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建设任务,全力探索海岛未来乡村建设特色之路。在实践基础上,需要以社区思维重塑乡村建设秩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未来乡村生活场景,聚焦全生活链条、全生命周期需求推进乡村优質公共服务共享,以数字乡村引领乡村建设未来风范,激发未来乡村建设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深化未来乡村建设。

关键词:未来乡村;实践路径;舟山群岛

未来乡村是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的延续深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现代化的重要基本单元。2019年,浙江省“两会”上,未来社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随后,浙江省杭州、宁波、舟山等地相继启动未来乡村建设探索。2021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数字化与村庄建设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未来乡村建设[2];同年5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在各地先行先试基础上,全面谋划未来乡村顶层设计,正式启动全省未来乡村建设工作[3]。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4]。据笔者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3月,浙江已发布三批共687个省级未来乡村创建村名单。浙江省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第一大群岛,全国第四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和浙江自贸试验区。当前,我国乡村形态正处于快速演变的阶段,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亟需在实践和理论层面深入探索。

1 舟山群岛未来乡村建设现状

2022年3月,舟山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舟山市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统一规划、错位发展、共建共营”的实施路径,提出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一统”指党建统领;“三化”指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九场景”指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建设任务,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有归属感、有乡土味、有海岛韵、有未来范的标杆型乡村,分类建设“乐居型、乐业型、乐游型、乐归型”四类未来乡村,争取每年建设海岛未来乡村10个左右,到2025年,全市建设省级未来乡村50个,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重大成果[5]。 未来乡村建设启动以来,舟山市按照“一村一品”要求细化建设方案,找准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据笔者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启动三批29个省级未来乡村建设,已有10个村通过省级验收评价。第三批12个未来乡村已完成“一村一方案”编制,在建设周期内计划完成项目53个,投入建设资金约1.9亿元,项目均已启动建设。

2 舟山群岛未来乡村建设实践向度

舟山群岛自未来乡村建设开展以来,深入实施新时代“千万工程”,培育塑造“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乡村和社区基本单元”,将乡村建设与“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市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紧密结合,立足村庄自身禀赋,按照“美丽普惠、数智赋能、未来引领”的建设路径,扎实推进美丽、数字、共富、人文和善治乡村建设,全力探索海岛未来乡村建设特色之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组团共建片区化。以县域提升工程为抓手,结合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依托“一老一小”、智慧停车、蓝港微公交、健身绿道等民生项目,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推动未来乡村区域联动、抱团发展。全市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96%以上,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全覆盖。第二批未来乡村岱山涂口-沙洋未来乡村片区,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最终形成“一圈两带三中心”、10分钟生活圈的未来乡村格局,增强了村民及游客便利生活的体验感。其二,提升海岛风貌辨识度,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大力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全面推进“百里海乡画廊”建设,探索符合海岛韵味的特色应用场景,推动海岛乡村风貌系统重塑,引产业、文化和管理资源进村,盘活集体资产,带领村民致富。如定海区新螺头村以“乡亲乡贤+旅客创客”为抓手;普陀区黄杨尖村构建“党支部+公司+经营户”的产业链条,引入多元化业态。其三,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打开乡村共富新界面。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发展的“生命线”,结合海岛传统产业特色,通过转型发展、渔船改造、渔民培训等方式,换发产业新活力。据笔者调研结果显示,如普陀区东极村推进“减船转产”进程,成立休闲渔业公司3家,打造休闲渔船75艘,带动152名专业捕捞渔民向休闲渔业发展。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累计成立强村公司28家,建成共富工坊300个,发展“飞地抱团”项目11个。其四,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实现乡村建设数智化。围绕乡村高频需求,打造舟山乡村大脑,推进以集民意台、数据台、指挥台、服务台等多台合一的智慧村社2.0基层治理平台建设,与“浙农富裕”“浙农经管”等省统建平台全面贯通。未来乡村试点村贯通基本信息及九大场景信息数据,在浙里办“我的家园”上架率达100%。打造“海岛e间房”“海岛蔬菜生产保供e服务”“犬猫宝”等一批具有“农味”应用,精准实现未来乡村事有所便、住有所居、游有所乐。

3 未来乡村建设路径思考

未来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集成方法,深入探索以“两个先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重要窗口”大场景下乡村建设路径,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性经验,努力把舟山群岛未来乡村打造成推进我国海岛乡村建设样板。

3.1 以社区思维重塑乡村建设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6]。2003年,习近平同志履新浙江不久便提出要“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7]。从发展来看,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大趋势,村庄格局正在继续演变分化,乡村发展从“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型的趋势已然到来,推动乡村“社区化”是重要发展方向。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未来乡村建设是为村民而建,核心理念在于重点从乡村本身转移到村民生活上,必须以“人”为核心搭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未来乡村生活场景。第二,突出城乡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8]。建设未来乡村,必须重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从规划编制、要素配置等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统一谋划、同步推进、统筹运营,推动建设要素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交换,既要破解“重城轻乡”,又要坚持“城乡融合”,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加快形成新型城乡关系。第三,加强县域统筹。中国的乡村其独特性,县城、乡镇是服务农民的最佳区域中心。因此,要将县域作为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统筹推进县域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整体谋划提升人口和环境等承载力,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第四,着眼未来视角。乡村建设不是大腾挪、大拆建,而需要“在尽可能少地干扰原乡人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注入‘现代和‘未来的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原乡人享受人居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幸福感”[9]。

3.2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未来乡村生活场景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0]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从“人居”的视角看乡村建设,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村庄在山水格局、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独特性,基于绿水青山、海岛风光和渔民文化等乡土资源,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保留村庄原有纹理,加强对农房式样、高度、色彩、体量等的引导,避免“一个样式盖到头、一种颜色刷到底”,让村庄富有田园风貌、乡土特色、乡愁记忆,打造自然纯朴乡村物理空间,保护传承乡愁。因地制宜对传统建筑、公共节点、溪流、道路等开展改造提升,积极引导低碳行为,打造全域绿色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的宜居宜游景区村庄。完善购物、餐饮、金融、电信等生活配套,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建立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激励制度及管理平台,构建“邻里贡献+诚信+评价”积分机制,推进移风易俗、家风建设,弘扬遵纪守法、遵规守约、共享互助、公益环保等淳朴民风。全面梳理“乡愁”资源,传承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村落特色文化“基因”,推动文化娱乐、乡风乡愁、礼仪节庆等进礼堂。

3.3 聚焦全生活链条、全生命周期需求推进乡村优质公共服务共享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推进乡村建设”[10]。未来乡村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有颜值、生活高品质”的共同体。第一,牢牢把握未来乡村建设的民生需求,对接好全生活链条、全生命周期需求,集成党群服务中心、创业家园、养老托幼、教育健康等优质功能,从农民、渔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切入点,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品质。第二,牢牢把握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域统筹、共建共享、改革创新,全力打破县与县、县与区、岛与岛、城与乡之间的政策界限,推动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标准一体化、设施一体化、政策一体化,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第三,按照服务跟着人口走、要素跟着服务走原则,紧盯海岛、偏远乡村资源共享性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在市域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配置,推动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各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融合衔接。第四,建立城乡一体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梳理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内容、对象,整合衔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打造乡镇(街道)级民生服务综合体,制定公共服务绩效一体化评价标准,强化公共服务质效动态监测。

3.4 以数字乡村引领乡村建设未来风范

紧扣空间重塑、品质生活、模式创新、智慧互联和共建共享的内涵特征,加快探索数智赋能的具体实现路径,推动未来乡村从“邻里—社群、生态—零碳、传统—数字、美丽—共富”迭代升级。第一,加快乡村数字思维普及。适应乡村建设特点,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新媒体工具和网络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等持续提升乡村教育、医疗、治理和产业数字化水平,让农民在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享受数字化变革红利。第二,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把数字技术和场景应用深度融入到未来乡村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系统重塑,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培育直播带货、网上农博、社区团购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建设乡村数智生活馆,用数字唤醒深山里岙沉睡资源,让乡村生活变得智慧起来。第三,实施乡村数字化新基建工程。实现千兆光纤网络、5G移动网全覆盖,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健全数字服务功能,让生活智慧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成为未来乡村的数字化标配,为乡村建设插上“数字翅膀”。

3.5 激发未来乡村建设内生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6]。村民是未来乡村建设的主体。激发村民及其他各方面主体的内生动力,可以从几方面努力:一是激发“主人翁”意识。探索建立综合集成、协同高效的未来乡村推进机制,推动政府、村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做到决策共谋、建设共管、成果共享,努力提升村民的归属感、舒适感、幸福感。二是打造未来产业场景。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充分挖掘本乡本村本土特色资源禀赋,做大海钓业、养殖业及虾皮、紫菜等休闲海鲜食品产业,发展跳岛游、环岛游、近海游等海岛特色旅游产业以及乡村旅游、精品渔农业、休闲渔业等新型业态,既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再把“美丽经济”的收获反哺“美丽资源”。三是吸引乡村建设者。未来乡村建设关键靠人才、靠资源,重点是做好“赋能老农人、吸纳新农人、引进新乡民”,为有志于乡村建设的大学生、农民工、企业家等人员提供“绿色通道”,营造有利于参与未来乡村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进一步激活乡村“沉睡”资源,让更多的年轻人回来、更多的资金进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4 结束语

未来已来,在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价值导向下,未来乡村的探索将始终朝着“诗意的栖居”理想前进,打造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基本单元,虽任重道远但勇往直前,必将成为置于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熠熠生辉的注脚。

参考文献:

[1]梁靖廷,谢小微.未来社区建设开发模式思考——以杭州为例[J].浙江经济,2019(18):52-53.

[2]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意见[J].政策瞭望,2021(08):35-42.

[3]方臻子,李敏敏.全省域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N].浙江日报,2022-12-22(5).

[4]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Z4):28-32.

[5]舟山市农业农村局.舟山市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意见[EB/OL].(2022-11-25)[2024-01-25].http://zsnl.zhoushan.gov.cn/art/2022/11/25/art_1544653_58920383.html.

[6]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共产党员,2022(10):4-10.

[7]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舟山行[EB/OL].(2015-05-27)[2024-01-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7/c_1115417143.htm?rsv_upd=1.

[8] 程郁.健全城鄉融合发展体制机制[J].新型城镇化,2023(03):18.

[9]葛志军.以人为本,打造新兴乡村功能单元——关于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N].衢州日报,2021-06-05.

[10]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J].农机市场,2024(01):6-7.

作者简介:王晓玲(1988—),女,汉族,浙江定海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舟山群岛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浙江舟山群岛居民高尿酸血症人群分布及发病率分析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探究——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例
提高舟山群岛新区供水保障能力的思考
基于舟川旅游资源条件比较的川岛滨海旅游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