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三重逻辑

2024-05-10 11:03:38张凌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

【摘要】“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经验总结,也是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是“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两个结合”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是坚持运用“两个结合”的实施主体,是“两个结合”实践逻辑。全面掌握和理解“两个结合”的三重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新发展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三重逻辑

一、“两个结合”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不仅被无产阶级政党奉为“真经”,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真诚拥护。近代中国为摆脱苦难和欺凌,前仆后继的革命者、改革者进行了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提供了救亡图存的全新选择,从此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华大地上牢牢扎根并实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一)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鸦片战争之后,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前仆后继的革命者、改革者实践了几乎当时存在的每一种“主义”。戊戌变法康有为想要通过君主立宪挽救病入膏肓的清王朝;洋务运动左宗棠师夷长技以制夷,想要通过技术拯救清王朝;太平天国运动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妄图以旧式的农民起义来达到反侵略、反封建的目的,但是都因没有触及根本社会制度而宣告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依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就在先进的知识分子苦苦思索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现实。于是,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唯一出路。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拉开了民族复兴的序幕。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欧,但它却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事业,继承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道路——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用无产阶级的双手去摧毁一切旧势力。这无疑给了苦苦挣扎在水身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良药。正如李大钊所说的:“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就明确了走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然而1840年之后,中华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走向衰落并受到严峻挑战,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赋予了奔涌不息的中华文明新的生命力,使得延续千年的中华文明再度兴盛,而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特质,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使马克思主义由最初的信仰上升到价值的认同。一种文明被另一种文明所拯救、所激活,并不是取代,不是扼杀,而是二者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二者之所以能够相互结合,源于其价值观念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与中国古代战国末期的荀子提出的“形具而神生”、东汉王充提出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可见,二者在价值观、精神追求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用其真理的力量激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华文明给予了马克思主义成长的文化沃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风骨和中国生命。“历史证明中国成功的奥秘是将两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才是中国取得成功的法宝!”[1]

二、“两个结合”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决定了它能够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和中华璀璨的文明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2]

(一)最根本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實践相联系的。因此,要想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实践中,使其具体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革命实际,研究解决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建设、工农武装割据等关系革命生死存亡的问题。到达延安之后,毛泽东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使党内思想上达到了空前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注重分析我国具体国情。例如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没有照搬来自苏联的强行过渡的方式,而采取的是公私合营、和平的赎买的改造方式,通过讲究策略、原则、方式方法,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初步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不同时期中国的客观实际,秉持开放的态度、世界的眼光坚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解决了困扰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发展问题,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围绕国际国内变化了的新形势深入回答“三大时代课题”,指引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推动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历史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拓进取、守正创新,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二)最关键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3]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追逐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中,不仅致力于“一个结合”,也内在蕴含着对“两个结合”的整体遵循。

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不仅通读中国历史,更是熟讀马列的经典著作,写下了百余篇气势磅礴的诗词,就连《共产党宣言》也读了不下一百遍。正是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历史文化积淀,他才能重新定义来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实事求是”,用它来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所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也被奉之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中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光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思想,最早来源于诗歌总集《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邓小平将它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江泽民把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同法家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儒家的德治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理念,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民为邦本”“和谐万邦”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在多次讲话中引用中国古籍中的名言佳句、成语典故,如:在谈到各国应该相互融通,共建发展空间时,他引用了严复的《闻国汇编》里的一句话“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旨在共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他引用了列御寇的《列子·说符》中“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表明中国将继续在时代潮流中发展;在2023年的新年贺词中,他引用苏轼的“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4],勉励中国人民要顽强拼搏,用奋斗创造奇迹。由此可见,中华文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信心之源,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形式和精神内涵。同时,马克思主义也用其科学性点亮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没落的中华文明,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三、“两个结合”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是坚持运用两个结合的实施主体

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自觉进行的。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坚持运用“两个结合”的主体,不断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推进思想解放、理论革新,创造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全新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自建党以来,共产主义信仰已被染在了鲜红的旗帜上。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次战斗、战役,数不清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自己心中理想舍身取义,无论顺境、逆境从没放弃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正是无数不怕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始终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作为自己最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并一以贯之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坚定信仰,更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封闭的,而是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供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创新所需的方法。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固守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而是要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表现在要与特殊的国情、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要根据时代主题、历史方位和人民利益的发展变化,解放思想、立足实践,尊重规律,开拓进取,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和教条主义做斗争,继承发扬好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做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2]

(二)中国共产党注重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立足中国不同时代的特征和历史任务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体系,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话语和建设话语两种话语体系。前者致力于夺取政权,实现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后者则关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探求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途径。纵观国际共运史,不难发展,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没有构建出适合自己国情和文化特征的建设话语体系,导致国家建设遇到重创和停滞不前。中国共产党吸取了社会主义运动和各国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体系的转换。邓小平理论是建设话语的开创之作。他十分强调解放思想,将人们从革命话语的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创造性运用“建设话语”,构建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立足于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继续创新“建设”话语体系,着重强调党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强调粗放发展到科学发展的转变、革命思维到和谐思维、以人为本理念的转变。尤其党的十八大之后,围绕当下的中国实践、面临的中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最新指导思想,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是探索中国发展模式、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传承中华文明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因此,话语体系的创新在承袭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要注重对其内涵、表达形式、语义语境的重构,结合时代要求做到守正创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让其成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源泉。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蔡晓.从“两个结合”看中华文明的光辉未来[N].农民日报,2022-11-06(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17、17、20.

[3]习近平.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4]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零二三年新年贺词[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12/31/content_5734452. htm xxgkhide=1.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度常规项目“内蒙古以‘两个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阶段性成果(2023AY02)】

(作者简介:张凌,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委员会党校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作者单位:通辽市中共科尔沁区委员会党校)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08:44:0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理论探索(2019年1期)2019-02-18 08:42:56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 21:11:22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