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代全球治理困境的破解路径

2024-05-10 11:03刘昶彭佩敏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伦理困境全球治理中国式现代化

刘昶 彭佩敏

【摘要】当前,以西方文明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呈现出不稳定发展的态势,表现为全球治理碎片化、制度无法满足世界各国发展需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率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从“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文明互鉴”多个方面,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回应。为摆脱当前全球治理的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伦理困境|中国式现代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先后完成了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殖民主义的过程中逐渐主导世界发展格局,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现今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让许多国家意识到,传统的欧美主导的全球治理观念及其创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制已经无法满足本国发展的需求。于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洲广域经济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合作协定等多种新兴的区域治理和跨区域治理的尝试开始出现,至此,全球治理开始呈现一种碎片化的态势。

一、现阶段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其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和政治实力,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显著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然而,随着美国整体实力的下降,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为了维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利益,西方国家全球治理战略中的全球主义、多元主义、文化平等和包容精神已经完全被狭隘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甚至种族主义所取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1]

(一)碎片化的区域治理的兴起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区域治理出现了显著的发展。全球区域治理,简而言之,是指各国通过地域性的合作机构和制度,实现集体决策和行动以应对跨国挑战的过程。传统的以西方欧美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并不能满足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的发展要求,而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尚未推出。因此,区域治理和跨区域治理的方案开始出现。

全球区域治理的兴起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首先,地域性的政策和项目更容易获得成员国的质疑和理解,也更容易形成共识,从而提高了治理效率。其次,区域治理有助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再次,区域治理可以为全球治理设定样本和榜样,例如,很多全球贸易规则、环境保护法规和发展观念都是从区域性机构的实践中借鉴学习的。

然而,全球区域治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区域治理机构的决策和行动可能会与全球治理机构的政策和目标相冲突,导致不能有效地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此外,不同区域的制度、规则和实践可能相互冲突,使得地区一体化的进程受到阻碍。各国和地区在积极推进全球区域治理的同时,也需要克服这些挑战,以实现更高效和公正的全球治理。整个全球需要建立一个更为灵活的制度,在全球性和区域性治理之间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点,推进多方互利、平等、公正的发展,以适应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和挑战。

(二)欧美国家主导下全球治理的制度困境

当前全球治理模式在现实中的困境不容忽視。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现行全球治理制度的思维仍停留在二战后的西方视角,难以满足全球更大范围、更具复杂性的治理需求。

一方面,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例,其影响和风险已远超一国范围。然而,尽管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球气候基金等全球性治理机制,但其治理能力和影响力仍无法满足这一巨大且紧迫的挑战。许多国家未能达成统一的减排目标,甚至有的国家脱离了相关条约,如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签署了《巴黎协定》而在特朗普政府时期退出,2021年在拜登执政时期,美国又重返《巴黎协定》。这表明现有全球治理机制对全球性挑战的应对尚不到位,治理机制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中存在多层次、多领域的交叉重叠现象,缺乏整体性特征,对全球治理的效力产生负面影响。以全球金融治理为例,各类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有涉及到全球金融治理的规则制定,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各类规则繁多甚至互相冲突,使各国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抉择并影响了全球治理的效力。

因此,现行的全球治理制度需要创新和改革,以更好地应对更为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我们需要审视并反思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探求在保证公平正义,提高效率的同时,如何更新和完善制度,使之更为适应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近年来,中国正在朝着“世界大国”开始迈进。为应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背景下的新挑战新境遇,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性提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2023年9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

(一)以“合作共赢”替代“零和博弈”

面对全球各种挑战,中国积极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合作共赢,寻求共同发展,以此替代“零和博弈”的旧有观念。中国的外交理念为世界各地区带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机会,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共享利益。

首先,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倡导并推行自由贸易与投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亚欧非等多个大陆和多个国家,实现共享发展机遇。相比于“零和博弈”的竞争心态,中国倡导合作共赢,推动繁荣稳定。

其次,中国在全球治理上,坚持对话与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南海问题,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交流,推动施加政治压力,威胁使用武力的旧有解决问题手段转变为合作解决。

再者,中国在全球的援助工作也是体现了其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无论是非洲的抗击埃博拉,还是支持疫苗等公共健康产品的研发与提供,中国都展现了对全球公共问题的深度参与领导。

中国的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与行动,就像是一股清流,冲散了零和博弈的固有思维。全球化,也因中国的开放与包容,得以更好的推进。中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合作共赢,取代了零和博弈的旧有观念。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弱肉强食、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并非唯一选择,采取合作共赢的方式可以实现全球共享繁荣与独立自主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环保还是科研等领域,中国都在积极推动合作共赢,寻求共同发展,实现平等互利。凭借这些努力,中国正在向世界展示新的全球化道路,为构建更加和平、公正的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以“对外开放”替代“单边主义”

中国正倡导并实践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对外开放,以此替代欧美国家的“单边主义”。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互利共赢的全球合作,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维护全球公共利益,提供更公平、公开、公正的营商环境,推动全球文明建设。

中国坚定地支持以规则为基础,公正、公开、透明的多边贸易体系。反对保护主义,以合作共赢的概念,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化,实现全球共享繁荣与独立自主的发展。这与欧美的“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单边主义的本质是片面,不考虑其他参与方的利益,这往往会导致全球格局的失衡。而中国的对外开放理念,坚持的是公正公开,以共享为原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世界各国在前进中共享利益。

中国通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交流与合作,破除保护主义的束缚,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不同于欧美的“单边主义”,中国强调的是各国之间在开放中形成利益融合,以追求合作共赢。这样的实践展示了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共享发展机遇的理念,为全世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全球公共问题上,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始终强调以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比如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坚持开放合作,维护全球公共利益。这与欧美国家“单边主义”形成对比。“单边主义”往往过于强调自身利益,忽视了全球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致力于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更为公平、公开、公正的营商环境,推动新型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积极推动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简化对外商投资的行政程序,提高外资企业在华经营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中国毫不吝惜将优质的产品、技術和服务分享给世界,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有底线的,这底线就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以及公民的权益。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会在公平和互惠的原则下,坚决维护这三条底线。

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实践开放性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与欧美的“单边主义”形成了有力的反差。在推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均衡权益,始终做到公平公正,使多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同。信奉和谐共生,以共享为原则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的实践正在慢慢影响全球。

(三)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日益相互依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日趋频繁。然而,过去由于文明理解与沟通不足,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逐渐凸显,而这正是长期以来“文明冲突”的世界观在当前国际社会的产物。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倡导并积极实践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秉持“文明互鉴”的原则,努力推动各个国家和文明互相理解,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共赢。以下几点便是中国如何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的具体体现。第一,中国坚持和平共处,强调各国不同文明之间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于一些国际社会中存在的文明摩擦和冲突,中国始终倡导通过对话与合作的方式化解矛盾,而非诉诸武力或制裁。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和平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第二,中国一直关注并尊重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对于自身民族的多元文化,中国政府热衷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其独特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中国同样致力于保护世界各国文化遗产,推动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增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强调文化多样性为共同发展带来的价值。第三,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分享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成果与经验。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坚决摒弃闭关自守,吸取外来文明的优点,实现扎实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致力于把自身好的发展经验,如减贫、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分享给世界各国,促进共同繁荣。与此同时,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承认、尊重和学习其他国家文化,开展多领域的合作。第四,中国高度重视国际治理体系的完善。在中国看来,“文明互鉴”有助于在现有框架下寻求多边主义的解决方案,变对抗为合作,从而为世界的秩序和稳定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文明互鉴”为主线,在国际事务中替代“文明冲突”,同时,中国始终坚信:只有通过开放包容、平等尊重、和平发展等原则,推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互鉴,人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友好、发展。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个概念的提出,不仅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也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国方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形态。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N].人民日报,2022-11-22(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作者简介:刘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彭佩敏,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作者单位:刘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彭佩敏,江西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伦理困境全球治理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全球治理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监管模式转变
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过程中伦理困境及对策
潜在举报人秩序遵循伦理困境分析
本土文化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研究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公共危机的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