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开始备受关注,完善ESG信息披露、构建统一ESG信息披露标准是大势所趋。中国ESG实践起步较晚,而国际ESG信息披露标准对我国情境适应性存在不足。鉴于此,比较和借鉴国际ESG信息披露制度和实践经验,分析我国ESG信息披露实践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我国ESG信息披露的顶层设计和监管思路,对我国制定本土化ESG信息披露框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ESG报告;信息披露标准;中国特色指标体系
0 引言
伴随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的ESG表现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关注。2006年,联合国成立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成立初期,ESG投资在欧美得到广泛认同。根据美国责任投资论坛(US SIF)统计,2020年底美国责任投资规模接近17.1万亿美元,相比2019年增长42%,发展非常迅速。从2005年首次提出ESG概念,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ESG投资为代表的可持续投资在欧美市场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欧盟和美国在ESG信息披露、评级等方面的建设与实践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我国ESG发展起步较晚,与国际主流ESG信息披露相比,我国ESG信息披露、评价应用、监测体系建设现仍处于发展初期,但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内对ESG的关注与日俱增,对ESG信息披露要求也日渐严格。2021年A股共有1 41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首次达到30%的披露率。政策方面,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ESG体系”,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1]。可以预见,我国ESG信息披露将与欧美国家一样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鉴于此,本文从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角度出发,比较国外ESG信息披露框架的现状和趋势,对其披露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现阶段我国ESG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我国ESG信息披露发展的建议和监管思路,以期为ESG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启示,促进中国本土化ESG健康发展。
1 国际ESG信息披露现状和动向
1.1 国际ESG标准
随着ESG投资理念的影响力日趋增强,ESG因素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为满足市场对ESG信息披露的需求,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先后推出了1 000多种ESG报告指引和支持文件,其中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已经成为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ESG报告框架,2022年调查显示,近80%G250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采用GRI标准。除此之外,国际上较常用的信息披露框架主要有SASB可持续会计准则、TCFD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建议、IIRC综合报告框架、CDP环境信息披露、ISSB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CDSB披露框架等。ESG披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代表性框架。尽管这些框架的构成要素不尽相同,但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内在逻辑基本趋同,其构建目的主要在于指导企业全面客观地披露ESG信息,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环境、社会责任和其他可持續发展信息,以支持其进行价值评估和投资决策。
1.1.1 GRI标准
2016 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发布了GRI准则体系。GRI标准是由相互关联的多套标准组成的系统,分为3个系列:GRI通用标准、GRI行业标准和GRI议题标准,见图1。GRI提供使用最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涵盖从生物多样性到税收、废物到排放、多样性和平等到健康和安全等主题。目前,全球主要机构投资者、政府监管机构和开发组织已将GRI作为一项要求,2022年,超过2/3的N100企业使用GRI标准,G250使用GRI标准的比例达到78%,整体来看,GRI仍然是全球最常用的ESG报告标准。GRI标准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国企业使用GRI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数量总计为3 700份。
1.1.2 SASB标准
2018年,美国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正式发布其第一套全球适用性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SASB聚焦披露影响单位或组织财务绩效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企业业务类型、资源强度等不同推出可持续行业分类系统,将企业划分为77个行业,针对每个行业提出了一系列可能对该行业企业产生重大财务影响可持续发展因素,为行业内单位或组织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提供参考。SASB标准披露框架涵盖5大维度,共计26个披露项,见表1。SASB标准虽然具有一般适用性,但在美洲以外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欧洲N100企业的使用率为35%,亚太地区为23%,中东和非洲地区为18%。
1.1.3 TCFD标准
2017年,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指南工作小组发布了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指南(TCFD),该指南关注的焦点是企业面临的气候风险与机遇,及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在建议报告中,披露指引主要包含公司治理、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4项核心因素和11项披露事项,见图2。目前,香港联交所已将TCFD的多个主要建议纳入ESG报告规定,日本经济产业省、新加坡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及投资监察委员会、澳大利亚退休金投资者理事会、英国绿色金融工作组、伦敦证券交易所、欧洲委员会等监管机构都先后发布文件或指引,鼓励和建议相关企业和机构采纳TCFD建议,TCFD标准逐渐成为气候信息披露的主流框架。
1.1.4 国际主流ESG信息披露框架的差异比较
国际主流的GRI、SASB、TCFD框架在宗旨、披露框架、适用难点、适用范围上的差异见表2。
1.2 国际ESG信息披露指标趋势融合
全球范围内ESG标准不断涌现,但由于不同披露框架和标准之间差异性较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ESG表现横向可比性较低,直接导致报告编制者和使用者无所适从。随着ESG整合实践的增加和应用场景的扩展,ESG报告编制者和投资者对于ESG 标准统一的要求日益迫切,在此呼声下,在国际层面形成54统一的披露和评价标准逐渐成为趋势。2020年,GRI等五大权威标准制定机构联合发布了《共同致力于构建综合公司报告的意向书》,共同致力于建立企业综合报告系统。2021年,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成立,致力于建立全球一致的ESG信息披露标准。根据IFC的研究,市场上不同的ESG报告框架内的议题已逐渐开始采用相似的指标,国际上普遍采用的8个E(环境)和S(社会)指标见表3。
国际ESG标准发展几十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给中国ESG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借鉴国际ESG信息披露制度和实践经验,总结以下两点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的启示:
第一,ESG报告体系建设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欧美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国的ESG建设正赶上国家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背景,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参考国内外ESG概念几十年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中国的ESG信息披露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求大同存小异,加强对标、逐步趋同,逐渐向独立的且有中国特色的ESG报告标准过渡。
第二,ESG涉及面广、数据信息整合复杂、专业性要求高,依靠单个投资机构的难度很大,美国和欧盟的ESG建设得益于政府监管机构,以及GRI、SASB、TCFD、WEF等各种组织的探索和努力,才有了今天越来越成熟的披露体系。ESG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市场的自主性发展,也需要监管机构推动,以及可靠的第三方数据和中介服务,只有上下共同的努力与探索才能形成完善的ESG披露体系。
2 中国的ESG数据披露现状
2.1 广泛借鉴、采用了国际主流披露框架
2022年,中国G250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率达到89%,综观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年报、招股说明书、ESG报告等,在披露环境、社会责任指标方面,国内广泛借鉴、采用了国际主流披露框架。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国企业使用GRI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数量总计为3 700份,GRI标准是我国借鉴和使用的最主要国际标准。
2.1.1 议题(E)
环境层面,从国内外主要信用评级公司环境主题指标看(见表4),国际主流ESG披露框架中关于环境议题的标准虽然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但也有共性:一是基本覆盖了主要空气污染物、水资源、能源、废弃物、天然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二是基本涵盖了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个方面,包括物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排放、污水和废弃物、产品与服务、交通运输等。
国内ESG报告中,对于环境议题,在结合国内环境制度和披露要求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国际主流披露标准,关注了国际标准中最常用的温室气体排放、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应用、废弃物排放等指标。从沪深300公司披露的环境指标看,其中环境目标和节能降耗指标使用率达到80%,高于其他指标。800多家上市公司在2021年半年报中披露了为减少碳排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碳排放指标披露率达到10%,相比2018年上涨40%。
2.1.2 议题(S)
社会责任层面,从国际主流信用评级公司采用的社会责任指标来看(见表5),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利益相关方、产品责任等方面。
国内关于社会责任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帮扶贫困、公益事业、培养人才、促进就业等方面,其精神主旨基本能与国际接轨。纵观近几年沪深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及自律监管指引修订,可以看到,国家越来越强调企业在关心和追求股东利益和财务绩效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利益攸关者的利益,摒弃了“股东利益最大论”,这一点与支撑ESG 的理论支柱一致。
2.1.3 议题(G)
治理层面,国际社会对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治理结构等主题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制度,观察国际评级公司关于ESG评级的公司治理指标,治理方面的要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董事会独立性及多样性、组织构架、内控制度、薪酬福利、风险管理、商业道德等,见表6。
我国目前的ESG公司治理指标和评级方法,基本借鉴国外的做法,依然处于模仿学习阶段。对比和分析商道融绿、华证指数、中证指数,在公司治理指标的考量和引用上,重点聚焦在董事会、治理结构、薪酬激励、风险管理4个方面,可以看出也基本围绕国际标准内容展开。
表7描述了沪深300成分股在ESG议题上使用最多的指标和使用频率,可以发现,国内对现有国际ESG标准进行了广泛应用。
2.2 推进建立、统一本土化ESG信息披露框架
尽管GRI、SASB、TCFD等国际指标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但由于这些国际指标未能充分理解中国国情,照搬套用国际现有ESG信息披露框架不能客观反映我国企业在ESG方面的真实表现和社会价值。因此,在广泛应用国际ESG标准的基础上,我国政府、机构、组织陆续颁布了各类文件不断推进ESG信息披露标准化工作,旨在立足我国国情制定本土化ESG信息披露框架。生态环境部、证监会、沪深交易所都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的相关指引和要求等文件(见表8),结合我国国情对国内相关领域的ESG披露標准给出了指引。企业层面,实践中,中国企业在一级指标上,各家企业均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3个议题搭建披露框架,但在二级和三级指标上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会结合中国特色,不同企业通常会识别出对其业务和经营关联最为紧密的议题,针对性地选择ESG信息披露指标。
通过整理政府机关、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各部门陆续发布的相关文件发现,在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推动下,中国ESG实践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本土化特色。
2.2.1 议题(E)
解决环境污染、控制碳排放强度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的两大任务,围绕这两大任务,在环境层面,中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战略,如低碳循环发展经济理论、“两山”理论、绿色金融等,以及以《环境保护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代表的各种制度规范指引,总体上,我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并且在逐步丰富的环境制度体系。与此同时,披露制度随着环境政策要求不断细化和拓展,基本形成了系统性披露制度框架,在如何选择ESG报告中的环境议题及议题如何与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相衔接等方面,给上市公司ESG报告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引和参考。
指标体系方面,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环境领域的披露信息中体现了显著的中国特色的融入。第一,在碳排放披露要求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将上市公司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列为一项重点任务。沪深交易所也提出,企业应当在报告中重点披露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措施及效果影响。第二,在绿色金融方面,中国也形成了一套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在内的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
2.2.2 议题(S)
我国社会责任相关框架已搭建完成,在E、S、G 3个方面中指标体系最为清晰,目前已经出台了社会责任相关国家标准,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CASS-ESG 5.0)》等,提出了适合中国机构履行的社会责任。我国社会责任制度体系基本搭建成型,对社会责任的披露框架和披露标准的建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指标体系方面,在社会层面,2021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对社会责任的描述明确提到“鼓励公司积极披露报告期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工作具体情况”。对比国际国内信用评级公司的社会责任主题指标,可以发现,国内与国际标准在理念和指标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毕竟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对社会责任赋予的内涵本就不同。比如,国际指标对于社会责任议题的理解更多的是关注人权指标、反歧视、反强迫劳动等指标,其侧重点和关注点与中国企业不同;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则更关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在此发展阶段,我国开展的特色的“反腐倡廉”“共同富裕”“精准扶贫”“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基本国策就是ESG指标中国化的最佳实践。
2.2.3 议题(G)
国内有关公司治理的披露框架经历了丰富的发展。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从制度上明确了公司治理结构,之后政府、相关机构和组织陆续发布一系列公司治理相关制度、法规、政策、文件,公司治理机制和“三会”建设历经建立、完善、提升阶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公司治理水平的发展,治理披露也相应地跟进变化和发展,披露要求日趋完善,议题标准逐渐形成体系。
指标体系方面,在治理层面,由于东西方经营理念和文化差异,直接导致对于公司治理的理解和指标的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当下,中国正处于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要求下,如何解决创新与协调问题是公司治理层面最关注的主题,这是企业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使命。而国际指标在指标设置上基于欧美公司治理理念,由于缺乏对中国情境的理解,很难鉴别出公司治理优质的企业,尤其对于国有企业,国际指数公司较难准确抓取和理解中国国有企业的特征和数据表现。上述问题和特征决定了我国在治理指标的设计上要基于自身国情,公司治理要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通过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引导企业发展,才能使得S指标本土化具有实用性。实践中,不少上市公司和评级公司都将科技创新、党建工作信息纳入公司治理表现和评级,这些指标逐渐成为中国ESG披露标准中的重要本土化指标。
3 中国市场ESG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根据PRI报告内容,投资者较少使用ESG信息主要由于报告缺少3个方面内容:一是定量数据;二是可比性;三是鉴证。在中国,ESG信息披露面临同样的发展瓶颈,在投资决策中,只有33%的投资者会考虑公司治理因素,而只有不到10%的投资者会关注环境、社会因素。ESG相关标准的缺失、完整性和量化披露不足、评级标准不统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阻碍了中国市场上ESG数据的质量。总结中国市场ESG信息披露问题及发展难点如下:
3.1 披露格式形式不统一,披露质量可比性差
不同公司的编制标准有很大不同, 部分公司都采用了多个编制标准编制ESG 报告或者社会责任报告, 部分公司只是依据某一个标准来编制报告, 还有部分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未注明其参考的编制标准,进而造成ESG报告披露格式多样,关键指标计算标准不统一,从而使其参考价值大幅降低,且披露质量可比性差。
3.2 ESG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
由于缺乏统一的披露框架和议题,企业对ESG报告中披露议题或者指标的选择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已披露的ESG信息里,企业一般选择性地披露有利的正面信息,或者在关键议题的披露上宁愿选择价值含量低的信息进行披露(如节能降耗议题中披露绿色办公、节约用水、节约用纸等信息,而对生产过程中排污治理数据未说明),导致重要议题信息披露不足或者模糊披露,ESG报告完整性欠缺。
3.3 定量数据披露不足
ESG横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3个领域,贯穿企业战略投资和生产经营全过程,导致ESG数据收集、识别与鉴证成本较高,不少企业选择以文字描述代替,量化不足导致原本作为决策依据的ESG报告内容参考价值降低。根据商道融绿的ESG评级指标体系,沪深300公司环境管理指标的披露率为44%,而环境数据的披露率为35%,定量披露的比例明显低于定性披露。
3.4 强制性披露范围仅限特定公司
強制披露规则的主要目的是加强ESG信息的供应,但强制披露是否真正改善了ESG表现,理论界尚存在争议。再加上现阶段国际很多组织、机构、企业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也拒绝同意强制性披露规则的通过。我国证监会和交易所方面对科创50指数成分公司等特定公司,提出了强制性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要求,对大多数企业仍实行鼓励和自愿披露为主。本文认为,企业确实受到强制披露政策的影响,但强制披露使ESG信息受到公众更多的监督,有利于提高ESG披露质量。
4 ESG信息披露的监管思路
4.1 统一披露标准,建立我国ESG信息披露生态体系
(1)建立统一的通用标准。统一的ESG披露框架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内在要求,建议尽快建立起跨行业、跨领域的ESG通用标准,这个过程中,既要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吸收GRI、ISO、SASB、CDP、TCFD等指标的有益经验,更要立足发展阶段,服务国家政策实施。
(2)建立分行业标准。建议在传统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行业属性、商业模式,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因素,设计适合ESG披露和评级的行业划分,根据不同行业特征,建立模块化披露标准,设置特色指标,关键指标随行业特性进行调整。
(3)建立分企业规模标准。ESG报告编制中,大企业通常能遵守国际ESG信息披露框架和标准,而大量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企业生命周期短、公司治理规范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如果执行和大企业同样的披露和评价标准,很难判断治理效果的优劣。因此建议分企业规模,对中小企业适用简易披露框架。
(4)分阶段实施。考虑到ESG报告是新兴话题,不少企业治理体系中尚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披露机制,因此可以考虑分阶段实施的办法,从上市公司切入,先针对重点污染行业制定ESG披露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实施情况逐步推进,最终形成完整的ESG信息披露生态体系。
4.2 引导企业成为ESG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导者和变革促进者
要想披露得好, 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做得好。提升ESG信息披露及评级质量,重点是需要企业将ESG理念纳入公司战略发展、治理架构与管理流程。
(1)战略层面,构筑ESG战略与目标,企业通过分析、识别内部需求和外部挑战,进行ESG实质性议题评估,识别筛选优先级高的ESG议题并制定相应战略,在可持续发展和净零战略中探索并落地新的商业模式。
(2)运营层面,重点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公司运营和管理,可以考虑建立ESG组织管理架构,将ESG元素标准和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在气候变化、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劳工保护、供应链管理、公司治理、董监高治理等核心议题上制定专项管理、披露和评价规则,实现ESG目标与业务目标协同发展。
(3)信息披露层面,主动与国际报告准则和框架接轨。相比国际ESG报告,中国企业ESG报告主要围绕国内政策关注和热点议题展开,而国际主流披露标准更多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聚焦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环境社会问题,其格局和视角更具推广意义,值得学习借鉴。
在以上所有因素中,通过ESG实践提升企业绩效和市场价值,这是推动企业成为ESG关键领导者和变革促进者的核心因素和重要动机。
4.3 从第三方监督、公民意识等各个维度完善ESG披露生态体系
ESG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长远利益的追求,需要包括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方主体从不同角度、多个维度关注并推动中国ESG信息披露工作。
(1)第三方审核和鉴证是加快推进ESG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途径。随着ESG信息越来越被关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ESG报告的第三方监督,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ESG指标开展审核、鉴证工作,增加企业披露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防止企业数据造假,扰乱市场秩序。
(2)消费端是企业市场需求的重点,随着ESG理念在消费终端的普及,普通消费者的ESG理念对需求的引导也会间接传导到企业,逐步使企业将ESG要素融入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中。因此,要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对于ESG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共同打造ESG信息披露环境。
5 结语
ESG强调企业管理层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应当对其他利益攸关者负责,强调企业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当追求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国家新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同时,中国本土ESG发展也是联结国际经济体系、融入国际大循环、对世界经济做出新贡献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推动中国ESG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全面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EB/OL].(2022-05-27)[2023-10-12]. http://www.sasac.gov.cn/n2588035/n2588320/n2588335/c24789613/content.html?eqid=f8bbf6ab00029a2200000003642bbf64.
[2]PRI,UNEP FI,世代基金会,等.中国ESG数据披露:关键ESG指标建议[R].2019.
[3]高宁馨.关于我国ESG报告鉴证的思考[J].财务管理研究,2023(8):140-145.
[4] 李晓蹊,胡杨璘,史伟.我国ESG报告顶层制度设计初探[J]. 公司治理,2022(4):39-43.
[5] 黄世忠.谱写欧盟ESG报告新篇章:从NFRD到CSRD 的评述[J].财会月刊,2021(20):16-23.
[6]黄世忠.ESG 理念与公司报告重构[J].财会月刊,2021(17):6-9.
[7] 孙忠娟,郁竹,路雨桐.中国ESG信息披露标准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财会通讯,2023(8):11-14.
[8]闵志慧,肖瑞珂.我国ESG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J].财務管理研究,2024(2):109-114.
[9] 陈智,冯慧,杨金凤,等.快递业ESG信息披露质量评价[J].财会月刊,2022(12):121-127.
[10] 邓建平,白宇昕.域外ESG信息披露制度的回顾及启示[J].财会月刊,2022(12):78-80.
[11] 高雨萌,李凌.国内外ESG相关政策法规研究[J].冶金财会,2022(11):24-26.
[12]易碧文.数据协同视角下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化建设[J].财会月刊,2022(12):136-138.
[13]尤毅.ESG中公司治理衡量指标体系构建初析[J].绿色金融,2022(9): 59-61.
[14]张礼俊,易建婷.ESG指引之环境范畴指标解析与信息披露[J]. WTO经济导刊,2017(3)28-29.
[15] 王文兵,马德培,干胜道.国际ESG信息披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23(11):139-140.
[16] 施懿宸,包婕.中国ESG指标体系发展需要中国特色[EB/OL].(2019-09-11)[2023-10-12].http://finance.sina.cn/zl/2019-09-11/zl-iicezueu5043848.d.html?from=wap.
[17]何建梅,黄悦昕.企业参与ESG的动机与后果[J].财务管理研究,2023(2):1-6.
收稿日期:2023-10-12
作者简介:
詹芳芳,女,1980年生,硕士研究生,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ESG信息披露、公司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