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伟 吴凡 曲婧华
【摘要】为构建新型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模式,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使命任务,需准确掌握军民融合维修保障及能力评价研究现状。文章首先基于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等情况;然后从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研究和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研究两个方面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未来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军民融合∣维修保障∣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随着高新技术武器的陆续列装,装备技术日益复杂,维修工作日益繁重,仅靠军方维修保障难以很好地完成保障任务,走军民融合维修之路是顺应世界军事变革、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战时军民融合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准确掌握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及能力研究现状,是构建新型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模式和科学评价军民融合维修保障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鉴于此,文章从现有研究出发系统梳理了学者对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及能力评价相关研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文献综合分析
(一)文献检索与筛选
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主题词为(军民OR军地)AND(装备维修OR装备保障OR维修保障),共计六组,检索时间截止2022年12月,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共检索到917篇中文文献资料。通过排除重复文献、剔除无关文献、去掉与主题不符文献等步骤,最终保留用于分析的文献共448篇。
(二)检索结果分析
1.发文量分布
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研究领域发文量可以反映出该领域不同时期的研究情况。如图1所示,研究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2004~2008年)。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此期间发文量缓慢而稳步增加,表示该研究领域开始受到学者关注。
第二个阶段为发展阶段(2009~2020年)。这个阶段年发文量迅速增加,年均保持在20~40篇之间。导致趋势发生明显变化的重要原因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2015年3月12日,“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由此开辟了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境界,推动军民融合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领域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第三个阶段为成熟阶段(2021年至今)。从图中可以看出,年发文量在15~20篇之间。因样本数量少,趋势还不明朗,根据研究领域计量规律初步判断为该领域研究的成熟阶段。
2.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指的是特定时期一系列相互关联且数量较多的论文所共同探讨的研究问题[1]。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判断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2]。运行CiteSpace,设置时间跨度为2000~2022,时间切片为1year,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关键词以频次显示,阈值为5,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来看,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维修保障、武器装备、保障模式、装备维修、综合保障、信息化、保障体系和承制单位是10个被引频次最高的关键词。由此可见,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领域,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是研究的主要热点,其中保障模式、保障体系和信息化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3.研究前沿分析
突变词是指在短期内多次重复出现的词,根据突变词出现的频次变化可以判断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领域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3]。运行Citation Burst,得到关键词突变图,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2004~2008年间,先后出现武器装备和社会化两个突现关键词,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研究开始兴起,主要聚焦在武器装备的社会化保障方面;2010~2019年间,先后涌现出美军、技术保障、军械装备、风险评估、车辆装备、综合保障和陆军等突现关键词,首先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而后在技术保障和综合保障领域,以及与陆军相关的军械和车辆装备中快速扩散,并且有学者已经关注到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风险,这些方面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前沿;2019~2022年间,出现能力评估、航空装备、軍工企业和保障模式四大突现关键词,以及从2016年一直延续至今的综合保障,这些关键词仍未停止突变。由此可见,如何在平战不同态势下开展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和构建哪种保障模式,以及如何评估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能力,将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发展趋势。
二、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研究现状分析
根据前面可视化图谱分析结果可知,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领域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围绕此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针对武器装备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保障任务持续加重的现状,逐渐走向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美军历来重视发挥民力作用,在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研究集中在探讨美国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基本模式[4],主要从内部维修作业、维修力量、维修方式、政策法规以及外部基于性能的合同商保障等层面阐述美军典型做法[5-7],有学者从战伤修复与应急维修等方面分析美军战时装备维修保障[8]。
除美国外,其他军事强国也高度重视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俄罗斯从国家整体战略、组织管理架构、信息融合共享、技术军民共用等方面持续推进装备建设军民深度融合[9];英国通过制订政策标准、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竞争机制、加强军地合作、重视合同商保障等措施深化装备领域军民融合[10];日本自卫队广泛利用企业强大的后勤支援能力和维修力量,注重引导民间力量承担装备维修保障任务[11]。
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美军在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方面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多经验做法值得借鉴,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战场上过度依赖合同商,存在指挥管理、战场安全、失泄密、腐败等方面的问题[7,12],同时,削弱了军队保障能力,降低了装备保障效能[13]。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工作虽然起步晚,但在军民融合战略推动下近年来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现有研究来看,主要围绕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体系、维修保障力量、信息化建设以及军民融合战时维修保障四个方面开展研究,例如宏观层面提出从加强顶层策划,发展合同商保障、建立战区/省级保障中心等方面构建新时期装备维修保障体系[14],微观层面则从维修器材供应、维修保障力量、裝备修理技术、修理人才建设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平战下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体系。围绕新时期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力量来源和构成,学者提出统筹国家、社会、军队三方,协调战略、战役、战术三维保障力量,建立军民一体保障力量体系[15,16],并提出了建立健全装备综合保障信息化平台[17],以实现全时在线、全域覆盖、全程可视的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可视化[18]。针对军民融合战时维修保障,采用定量评估方法,如排序理论和兰彻斯特方程、贝叶斯网络云模型、多目标规划优化模型等,开展战时维修保障装备需求预测、战损恢复性评估以及维修力量优化配置等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角度构建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体系;二是围绕体系中某个要素或某个特定对象,如保障力量、信息可视化、业务流程、通用车辆、海军舰船、装甲指控装备、航天装备、军工企业等细分领域进行研究。虽然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鲜有研究从整体视角出发,面向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装备保障;二是多位学者提到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指挥管理问题,意识到其重要性,但研究还不深入,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指挥管理架构;三是战时装备维修保障研究文献数量不多,现有文献主要针对战时维修保障体系的某个环节或要素进行研究,缺少从中宏观角度通盘考虑各个环节或要素的配置、协调和优化。
三、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研究现状分析
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就是战斗力,如何评价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是各级指挥机构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中,构建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方法是最主要的两个环节。
(一)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采用平战视角来分析。在平时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学者分别从装备维修保障核心能力[22]、人财物信息等维修资源[19,20]、维修保障实施过程[21]等视角构建了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学者从综合视角提出了“维修任务→任务需求→能力指标”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从设备配套性、故障诊断能力、装备修理能力、战场抢修能力、人员技术能力、器材供应能力等方面[22],以及装备通用质量特性关键指标[23]来构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较平时而言,战时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更为强调维修保障的效率和效能,因此郭玉明[24]等以人力资源、设施设备、器材备件、维修资料、抢救抢修、战时管理等为一级指标,构建了航空装备战时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Gu yahui[25]等建立了以指挥效能、维修效能和供应效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战时装备维修保障效能评估模型,这些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更加突出了战时与平时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差异。
(二)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方法
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方法众多,相关文献采用较多的是多指标综合法,也有学者采用解析法、仿真法和智能算法等方法展开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24]。在多指标综合方法上,学者分别采用了云物元理论的能力评价模型、物元分析和TOPSIS法的复合物元评价模型[25]、改进的云模型[26]、模糊综合评判法[27]、贝叶斯网络来构建平战下的装备维修保障效能评估方法。在解析法方面,比如利用指数法、动态平均值法等,建立装备维修保障总体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计算求解指标值。考虑到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部分学者尝试采用HLA、多Agent、加权LS-SVM、ExtendSim和组合神经网络模型等建模仿真方法开展不同对象的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
从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相关文献来看,现有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针对平时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献较多,专家学者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给出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评价维度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同,如维修力量、维修能力、维修资源、维修管理和信息系统等方面,但在评价指标细化选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了部分研究完备性不足和相关性不强的问题,而且存在定性指标专家打分误差大,定量指标数据采集难度大的问题;二是考虑战时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缺乏深入研究;三是多数指标体系的构建没有充分覆盖不同的维修级别(基层级维修、基地级维修)和不同的维修力量(军方维修力量、民方维修力量)。上述文献中采用的评价模型或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特定场景下的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但是在评价信息处理过程中无法全面兼顾信息的模糊性、随机性和灰色性。部分文献没有充分阐述所选择评价方法与评价对象的契合性。
四、结论及展望
本文首先利用文献计量工具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的发文量、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情况;然后梳理了外军在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方面的经验做法以及存在不足,并从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体系、保障力量、信息化建设、战时维修保障等方面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综述;最后从平战视角分析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从多指标综合法、解析法、仿真法和智能算法等方面梳理分析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面对当前复杂国内外环境以及现代战争的突发性,加强战时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是加快落实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和推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放眼未来战争,根据规模区分的战略、战役、战术层次将趋于模糊,军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融合度越来越高。因此,下一步研究应从维修保障向装备保障全过程拓展,从单一军种军民一体化保障向多军种全要素融合保障拓展,装备保障应从整体视角出发,形成融合各军种、全社会的保障力量,覆盖顶层到末端的组织结构,形成开放、融合、灵活的保障体系。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邱淞,潘黎,侯剑华.国际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演進[J].中国特殊教育,2013,(7):8-16.
[2]栾春娟,赵呈刚.基于SCI的基因操作技术国际前沿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1):11-13.
[3]司晓悦,王壮壮,赵霞霞.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97-203.
[4]Zhang Yanfei,Wu Junyan, Li Ji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quipment Support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Enlightenment[C]. INCoS. 2016: 538-543.
[5]朱敦祥,史宪铭,马全跃,等.外军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研究[J].飞航导弹,2018,(7):63-66.
[6]姚世锋,柏彦奇,乔良.美国陆军装备维修保障及启示[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20,22(2):51-56.
[7]王少凯,马乃苍,王利明,等.美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的实践及启示[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5,29(4):7-11.
[8]于春风,张元峰,于守淼.美军战时环境下的装备维修保障[C].首届航空保障设备发展论坛论文集:航空工业出版社,2017:28-32.
[9]李洁,张代平.俄罗斯推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J].国防,2014,(5):4-6.
[10]程享明,谢冰峰.英国推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J].国防,2014,(5):7-9.
[11]魏重斌,齐鹏,崔天涯,等.日本自卫队装备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模式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1,(8):16-21.
[12]李平俊,王帅,钟孝红.美军实行战时合同商保障的做法与启示[J].国防科技,2021,42(5):96-101.
[13]KidwellDC.Public War,Private Fight[M]. Kansas:Combat Studies Institute Press.2005:20-24.
[14]王蕾,林涛.新时期下装备维修保障模式研究[J].现代防御技术,2020,48(5):86-91,104.
[15]门君,何岩,赵劲松.车辆装备维修保障改革深入发展的思考[J].军事交通学报,2022,1(9):24-26.
[16]Lu xu,Mi dong,Liu bin.Research on force composition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based equipment support[C]. ICQR2MSE, 2011:5976712.
[17]王恺,黎云轩,郑觉醒.装备综合保障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2,(4):12-13.
[18]杨海军.军地一体化维修保障信息系统可视化框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2):134-135.
[19]王双川,胡起伟,白永生,等.基于非对称灰色云模型的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J].兵工学报,2019,40(6):1277-1286.
[20]宋飞飞,郭建胜,李正欣.基于群组AHP法的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模糊综合评估[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37(9):63-66.
[21]郭金茂,尹瀚泽,徐玉国.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模糊聚类分析[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0,41(10):76-80.
[22]张磊,王族统,胡小响.一种基于仿真的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4,39(4):106-109.
[23]郭玉明,陈东林,李志刚,等.航空装备战时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模型[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10):166-170.
[24]王双川,胡起伟,李锋等装备维修保障效能评估研究综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9,41(10):2271-2278.
[25]周建国.一种基于双基点复合物元法的装备维修保障系统评估方法[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8,(4):103-106.
[26]刘炳琪,胡剑波,李俊.基于云模型的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J].火力与指挥控制,2020,45(3):138-143.
[27]柴世良,严骏,凌海风等.装备保障能力与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2(06):96-98.
(作者简介:廉伟,讲师,硕士研究生;吴凡,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曲婧华,工程师,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廉伟,空军工程大学/空军通信士官学校;吴凡,空军工程大学;曲婧华,空军装备部驻上海地区第一军代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