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视角下乡村轮岗交流教师流动困境与对策

2024-05-10 23:00郭祖昌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场域

郭祖昌

摘 要:教师轮岗交流作为城乡间教师一种社会流动,需要城乡教师双方的共同参与。通过对河南省B村小学轮岗教师展开深度访谈,询问其参与轮岗交流的主观感受,并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乡村轮岗交流教师的流动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参与轮岗交流的意愿总体偏低,出现了乡村教师流动难、教师单向流动的困境,这主要是受在场环境、在场资本、在场惯习、在场关系四个层面的变动的影响。因此,要纾解乡村轮岗教师的交流困境,亟须在改善在场环境、推动教师融入,聚焦在场资本、填补资本缺失,重构在场惯习、转变授课方式,疏通在场关系、促使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努力,以促进城乡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关键词:教师轮岗交流;场域;教师流动;乡村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实施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为关键点,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激励更多优秀教师的加入。教师轮岗交流政策作为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城乡以及区域优质师资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省B村轮岗交流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近年来乡村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在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无人参与流动的境况,导致城市轮岗教师向乡村流动,而乡村轮岗教师却不愿前往城市交流这样“单向”流动情况的出现。由此产生的研究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乡村教师的正常流动?如何才能解决乡村教师流动难的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厘清,既是解决乡村交流教师流动困境的必要之举,亦是有效促进轮岗交流政策实施的常态化、促进城乡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保障条件。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基于质性研究的个案研究,亲自与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并参与观察。首先,笔者在争取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与B村参与轮岗交流的乡村教师进行了线上的深度访谈,访谈时间在30分钟到1小时不等,每位访谈对象访谈次数为1~2次。同时,访谈采取半结构的方式,在询问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围绕轮岗交流过程中学校环境、自身条件、教学习惯、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的变动进行访谈。在发现具体问题之后,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对7位参与轮岗交流的教师进行了专访,针对轮岗交流中出现的乡村补贴缺失、乡村教师工龄减少、教学压力增加等情况进行了进一步观察与核实。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B村小学轮岗教师为例,虽然是个例,但B村小学在2014年就率先与市区某公办小学签约并形成了对口支援关系,在轮岗交流教师的人员规模和交流模式上,B村小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学乡村轮岗教师的基本情况。因B村小学2023年无教师参与轮岗交流,为保证样本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本研究抽取了近5年来参与轮岗交流的7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在进行样本分析时,按照性别、教龄、学历、任教科目这四类变量进行划分,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述被访者信息中可以观察到,参与轮岗交流的教师多以年轻女性为主,教龄相对较短。参与轮岗交流的影响因素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职业发展的需要。这类教师刚参加工作,事业心相对较强,因为轮岗交流是晋升的一项硬性指标,为了职业发展而半被动式地参与。二是子女教育的需要。这类教师相对较为年轻,孩子尚小且大都在城市就学,为了接送孩子以及辅导方便主动参与轮岗交流。三是外部环境的推动。这类教师相对教龄较长,因为身处晋升期,需要轮岗交流的工作经验,在校方领导的要求下被动地参与。综上可以看出,参与轮岗交流的乡村教师往往面临着事业晋升以及教育生计的双重压力,在从乡村这个低压的教学“场域”到城市这种高压的教学“场域”的变化中,相关的不适会逐步放大,造成如今无人流动的局面。

三、乡村轮岗交流教师流动困境的形成原因

(一)在场环境由“宽松”转化为“紧张”

乡村和城镇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场地,其教育环境截然不同。首先,在办学规模上,乡村地区受到计划生育以及追求高质量教育而导致的学生迁移的影响,无论是班级人数还是年级数目都远低于城市,乡村交流教师面对城市庞大的教学规模无疑是一种挑战。其次,在家长的关注程度上,乡村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多数都由爷爷奶奶看管,老年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疏于对孩子的看管。相反,城市家长对孩子成绩较为关注,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也会随之增多,对乡村交流教师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压力。最后,在竞争环境上,乡村受到办学规模以及地域的限制,产生了相对闭塞的教学环境,竞争压力较小;而在城市地区,平行班数量的增加以及学校之间的强关联,形成了更为激烈的竞争氛围。

(二)在场资本由“获得”转变为“丧失”

在布迪厄看来,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而竞争的逻辑就是由资本逻辑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场域中资本的重要性。从场域理论中资本的角度去审视乡村教师的轮岗交流,可以发现乡村教师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伴随着资本的流失,这也是造成乡村轮岗教师交流困境的主要因素。这里的资本主要指的是经济资本以及符号资本。一方面,就教師工资来讲。乡村教师受到政策倾斜的影响,相较于城市教师多了3项补贴,与多位教师谈话得知B村小学教师的相应补贴金额为每月700元至800元,由于乡村教师参与轮岗交流暂时离开了原工作单位,导致了补助的停发。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在参加轮岗交流后,教师的评优评先也会受到影响。以M教师为例,在评上一级教师之后,满25年乡村教龄可以评上高级教师,但参与轮岗交流没有增加乡村教龄年限,变相影响了其晋升。

(三)在场惯习由“适应”转化为“冲突”

惯习作为客观社会化行为的具体表现,赋予行动者以行动模式。在教师交流的场域中,乡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原流出校的广泛影响,进入流入校轮岗交流往往会产生行为习惯的不适与冲突。在管理制度的嵌入方面,相较于管理宽松的乡村小学,作为教师流入校的城市小学,其管理制度受到办学规模的影响,形成了层级复杂的管理结构。作为“外来者”的乡村教师,往往会感受到制度嵌入与融入的困难。在教学模式方面,相较于乡村小学学生人少且大多畏惧课堂的特点,城市孩子人多且不服从教育管理的比例较大。教学模式需要从“引导”向“管理”转变。

(四)在场关系由“主体”异化为“他者”

乡村教师参与轮岗交流也意味着身份关系的改变,从教学管理上的“主动”转化为“被动”位置。轮岗教师作为短暂的“暂居者”,在一年的交流期结束之后就会回到原流入校。同时,刚刚建立起的关系网络就会被打断,在脆弱且难以维续的关系网络下,很多乡村轮岗教师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城市交流,外来者的心理会逐渐加剧。此外,由于乡村轮岗教师外来者的身份,很难与流入校教师做到同工同酬,城市流入校相应的评级奖项都会向本校教师倾斜。以补课费为例,本校教师代替他人补一节课可以领到5元的补课费,而乡村轮岗教师代替补课却没有这部分费用。同时,由于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作为“客者”的乡村教师的权益也更加容易受到影响。

四、乡村轮岗交流教师流动困境的对策讨论

(一)改善在场环境,推动教师融入

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填补政策漏洞,营造稳定发展的交流环境。对于轮岗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不匹配、人员配置空缺等情况,教育部门要搭建学校教师供需信息平台,实现轮岗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二次匹配、动态匹配与深度匹配。同时,教育部门应充分考虑轮岗教师的主体性,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积极寻求乡村轮岗教师的意见,营造稳定可持续的教师交流环境。另一方面,流入校应发挥主导作用,跳出简单的“派人”“换人”“调人”思想,为其提供相应的专业支撑,帮助其获得积极的流动体验、重建个人精神家园,以尽快融入新环境。

(二)聚焦在场资本,填补资本缺失

第一,相关教育部门应补充乡村轮岗教师原有的经济资本,保障乡村轮岗教师的工资待遇。在提供乡村轮岗教师相应补贴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轮岗教师在流入校的同工同酬,设立相应的政策基金,给予并保障乡村轮岗教师享受到与流入校教师相同的福利待遇。第二,相关教育部门应恢复乡村教师的符号资本,保障乡村轮岗教师的正常晋升。一方面,对于因为轮岗交流而未计算工龄的情况应及时统计并进行增加。另一方面,应注重对乡村轮岗教师的非货币性因素的激励。有关部门应制定人性化的激励政策,对乡村轮岗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给予充分重视,缓解他们在个人成长、家庭和工作环境上面临的困境,使其安心从事教学交流工作。

(三)重构在场惯习,转变授课方式

惯习虽然稳定而持久,但是在特定结构条件下也是可以被改变的。乡村轮岗教师原有授课惯习在新场域嵌入下的冲突是造成乡村教师不愿流动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缓解乡村轮岗教师的流动困境,需要进一步重构乡村教师在轮岗交流场域中的惯习。惯习的改变可从教师内在约束和外在规制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乡村轮岗教师要自我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自身反思的教学思维,了解自身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与内容,是能够开拓自己的专业视野、减轻职业倦怠的。另一方面,城市流入校要通过制度的约束,倒逼轮岗教师改进原有的教学惯习。及时破除乡村轮岗教师因其外来者身份而存在的不作为心态,定期组织轮岗教师的成绩评比与考核,促使教师养成不断学习发展的事业心态。

(四)疏通在场关系,促使身份认同

轮岗教师因为短暂的交流时间而很难产生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乡村教师参与轮岗交流的欲望。因此,应破除乡村轮岗教师“外来者”的心理,疏通其在流入校的关系网络。第一,在场关系的改善离不开流入校的制度支持。流入校应通过深层次的组织变革,推动公共空间由封闭、孤立的状态向开放、包容的状态转化,通过疏通各方关系加快乡村交流教师的融入。此外,流入校还应协助乡村交流教师与本校教师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同侪关系,消除教师间的交流障碍。第二,同侪的接纳也就是本校教师的态度与行径是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因素。一方面,本校教师应树立共同内在的教师身份认同,建立相互包容的关系网络。另一方面,乡村轮岗教师要积极主动融入新的关系网络,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深化与流入校师生的关联,增强自身在新环境中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吴支奎,张冬梅.场域视角下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再探[J].教育导刊,2019(11):11-15.

[2]焦龙保.面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1):56-61+70.

[3]王丽佳,黎万红,沈伟.从优秀师资转移到优秀师资创生:教师发展视域下的轮岗交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4):31-36.

[4]趙新亮.提高工资收入能否留住乡村教师:基于五省乡村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9,40(10):132-142.

[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

[6]谌舒山.“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的成因及其纾解: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23(5):107-114.

[7]孙晓红,李琼.何以“留得住、教得好”:优秀特岗教师的韧性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3):98-107.

[8]王夫艳,叶菊艳,孙丽娜.学校里的“陌生人”:交流轮岗教师身份建构的类型学分析[J].教育学报,2017,13(5):86-92.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