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秋雨 李文文 王琳琳
【摘要】 201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交流与共同学习指南》,强调校长领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通过学校课程与活动的整合,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各级特别支援学校开展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校际交流和共同学习活动,推进日本包容性教育体系的建立、共生社会的形成。《交流与共同学习指南》在开展残疾理解教育、学校交流机制建立、师资培训、经验示范等方面可为我国融合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交流与共同学习;残疾学生;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9
【作者简介】 魏秋雨,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金海湾幼儿园(运城,044000);李文文、王琳琳,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昆明,650500)。
日本在2007年签署《残疾人权利公约》后,便致力于建立满足所有学生教育和发展需求的包容性教育体系,构建共生社会。201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为构建共生社会而推进特别支援教育》的报告,明确提出日本建立和发展包容性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共生社会,指出各级学校间的交流学习是推动共生社会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加强各级学校的交流、力促共生社会的形成,日本于2019年3月发布《交流与共同学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各级学校开展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具体步骤,指导各级学校交流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指南》的目标
《指南》有两层目标。第一层目标是日本各级学校(幼儿园、小学、中等教育学校及特别支援学校等)为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提供接触、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残疾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培养所有学生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共同生活态度。第二层目标是促进共生社会的建立,即所有残疾人都能积极参与并作出贡献的社会,所有人的个性都得到尊重和支持,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均被承认[1],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认可个体多样存在方式的全员参与型社会。这既是日本在此后持续推进共同学习教育理念的支柱,也是日本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指南》的基本内容
(一)交流与共同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指南》指出,无论是残疾学生还是普通学生,都可在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中发展经验、社会性以及健康人格。校际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为残疾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力量。普通学生通过参加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加深对残疾的理解,培养自己与残疾学生相互支持的意向,并付诸行动。
交流与共同学习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交流,即通过普特学生的接触、交流,促进丰富人性的培养和发展;另一个方面是共同学习,即实现学科教学目标[2]。“交流”与“共同学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学校通过开展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激活各教育活动的整体性,促进所有学生丰富经验、开阔眼界,助力完整人格的形成。
此外,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学学习指导要领》《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特别支援学校小学部、中学部学习指导要领》等相关法案为各级学校开展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二)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开展流程
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开展具体分为五个流程,分别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理解、建立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制订活动计划、开展活动及进行活动评价。
第一,利益相关者,包括各级学校、学生(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家长、教师等,充分理解开展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价值。第二,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领导核心的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以增进教师对活动的理解。第三,开展活动的双方学校在协商基础上制订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学年指导计划和活动开展计划,并将之纳入学校课程中。第四,教师按照计划组织开展活动。活动正式开展前,双方学校教师充分沟通,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活动进行中,教师注意活动目标的进一步深入,及时关注学生精神状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活动内容;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反思和反馈。第五,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切实达成活动的目标和价值。
此外,《指南》针对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病弱、智力障碍、学习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言语障碍、情緒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十种不同障碍类型学生提出活动中的注意事项,从而有效提高各级学校间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针对性。
(三)典型案例
该部分共列举七个案例,涉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特别支援学校等。活动由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肢体障碍等不同障碍类型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参加,采用音乐、体育、游戏等集体活动形式,在特别支援学校、普通学校和社区等场所举办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
每个案例都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包括活动概述(活动目的和意义、活动方式和成果)、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实施及年度指导计划概要)、活动要点(实施过程或重要事件)、活动成果和未来展望(反思活动成果和问题,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例如在爱媛县立新居滨南高等学校提供的案例中,学校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有计划地、持续地推进普通高中和特别支援学校高中部(智力障碍)在综合学习时间的交流与共同学习,加深普通学生对残疾的理解,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自我在社区的生活方式。
三、《指南》的特点分析
《指南》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其特征可总结为“一体两翼两保障”。“一体”即学生主体;“两翼”即教师主导和课程与活动的整合;“两保障”即坚实的法律保障及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和工作机制。
(一)一体:学生主体
1.关注学生主体性。学生是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使残疾学生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残疾学生需要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必要时寻求合理关怀[3],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调动学生主体性,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指南》强调通过学生自发主动的行动,促进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享受活动,产生自然的接触与交流。例如,在“残疾人体育交流和共同学习”活动中,设计听障奥运学习会、合作型体育项目、残疾运动员讲座等活动,鼓励普通学生和残疾学生互相鼓励、用肢体语言传达思想等,让学生在举手投足间表达内心的愉悦[4]。另一方面,以小组或小团体的形式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现,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之间彼此接纳。
2.对不同障碍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因障碍类型、程度、发展水平的不同,需要针对残疾学生的特征制订个别化指导计划,满足其不同发展需求。《指南》指出开展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障碍状况和特点等对活动进行灵活调整,并列举十种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注意事项,包括个人言行举止、环境、学生心理状况等,以对残疾学生提供适宜的支持。例如,在“音乐课和供餐时间的交流与共同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将学生A的情况(体弱多病、智力障碍、因心脏疾病经常携带氧气瓶进行吸氧)在活动前传达给M小学的学生,并为其安排适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用具以及学习同伴。经过多次交流,学生A逐渐变得开朗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5]。
(二)两翼:教师主导和课程与活动的整合
1.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指南》指出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计划拟定、组织、实施、评价都由教师负责,教师参与活动的始终。一方面,教师需要明确学校开展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将之传达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开展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双方学校教师需协商讨论,制订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间、次数、地点及评价方式等,并将之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例如,在“通过地滚球进行交流与共同学习”的活动中,双方学校教师在活动前充分交流并制订活动计划,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研修学习。活动结束后开展教师联合反思会、教师交流学习会,总结活动经验教训,并商讨下一次活动。通过教师的合作交流,共同促进双方学生的健康成长[6]。可以说,教师群体的努力是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2.注重学校课程与活动的整合。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开展强调课堂教学和学科目标的达成。《指南》中明确表示:“在上课时间内进行的交流和共同学习,无论其活动地点在哪里,都被定位为学生所在学校的课程。交流和共同学习可以在每门学科、道德课、综合学习课或专项活动中进行。”[7]例如,在“通过音乐进行交流与共同学习”的活动中,两所学校把交流与共同学习定位为学校教育课程。在小学部和中学部设置“综合学习课”,特别支援学校设置“特殊活动课”,并在交流过程中做好“交流笔记”,进一步深化充实活动内容[8]。此外,学校将活动延伸到学生的午休、用餐、清扫等日常生活环节或扩展到社区,促使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连接,使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更加完善。
(三)两保障:坚实的法律保障及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和工作机制
1.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持。《指南》拥有坚实的法律基础保障。如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指出,“根据地区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托儿所、儿童保育合作认证儿童园、小学、初中、高中和特别支援学校之间开展合作和交流。应努力创造与残疾学生交流和共同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共同尊重、共同生活的态度”[9]。2012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初等中等教育分科会的報告也指出,“为形成共生社会,构建包容性教育体系,必须切实推进特别支援教育”[10]。除此之外,《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残疾人基本法》《特别支援学校幼儿部学习指导要领》《特别支援学校小学部·中学部学习指导要领》等法案为各学校开展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交流和共同学习活动提供坚实法律基础。
2.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和工作机制。因各校教师对学校开展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理解各有千秋,为使全体教师凝心聚力,促进活动的顺利有序展开,《指南》指出要在校长的领导下,构建全校教师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以校长为领导核心,不仅有利于与对方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也有利于统筹安排校内人力物力资源。此外,《指南》提出将具体活动开展步骤和指导要点置于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中:“关于交流及共同学习的实施、事前的准备、实施后的回顾,均列入学校年度指导计划,并持续推进。”[11]从校长到教师,自上而下,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充满生命力的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工作系统。
四、《指南》的启示
(一)加强残疾理解教育:促进学生观念意识的转变
只有普通学生和残疾学生相互理解,才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共生社会与人道主义社会[12]。残疾理解教育是推行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和首要任务,只有理解,才会接受,进而得到相互认可和支持。因此,应利用好交流和共同学习活动时间,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另外,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开展残疾理解教育,将残疾理解教育范围扩大到社区,以学生为载体,借助公共设施、多媒体网络平台宣传相关知识,邀请社区人员参与学校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提高社区残疾理解程度。
(二)加强师资培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应引导教师主动关注国内外融合教育研究热点及各国融合教育改革。其次,应利用互联网,建立全国融合教育教师在线学习培训平台,定期开展案例分享会和专题研讨,不定期邀请专家开展线上讲座。最后,应建立融合教育教师合作机制,搭建校际教师合作平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片区学校积极参与,定期开展联合研修会和实践报告会,推动双方学校建立长期交流合作关系。
(三)加强学科渗透:促进活动可持续发展
“交流与共同学习”不仅是一个名称,交流也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要实现“人”的交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这就需要将交流与共同学习活动作为一项持续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其贯穿于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同时利用非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一方面,应将教学内容与融合教育有机结合,延续活动中的项目与展示。另一方面,应在班级墙、黑板报、学校宣传栏中展示交流与共同活动中的相关事迹、活动照片和学生作品等,增强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期待。
(四)建立学校交流机制:保障活动有序运行
为达成“共同学习”和“交流”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在交流中实现共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实现有效交流,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交流机制。首先,应在每一区域内指定若干所学校组成交流与共同学习小组,成立由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相关学校管理人员、教师等组成的校际交流共同体,学习交流与共同学习的目标、意义,确定交流学习的内容、形式、次数、地点、评价等具体内容。其次,各交流学校应成立校际交流领导机构,明确各级人员岗位与职责,定期研究、检查、指导工作。最后,应创建校际交流网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五)建立实践案例库:提供借鉴、激发创新
一方面,应组织专家筛选案例,既包括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又包括失败的典型案例,并组织专家对案例进行解读。搭建教师在线学习平台,使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融合教育发展现状和可借鉴的实施路径,结合我国融合教育实际,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融合教育实践模式。另一方面,应搭建专家、教师互动平台,既可对某一案例进行交流研讨、各抒己见,也可针对本地区、本校融合教育实践优势和问题进行交流,共同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为构建共生社会而推进特别支援教育[EB/OL].(2012-07)[2022-09-01].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3/044/attach/1321668.htm.
[2][3][4][5][6][7][8][11]日本文部科學省.交流与共同学习指南[EB/OL].(2019-03)[2022-08-27].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tokubetu/__icsFiles/afieldfile/2019/04/11/1413898_01.pdf.
[9]日本文部科学省.幼儿园教育要领[EB/OL].(2017-03-31)[2022-08-30].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you/.
[10]杉野学.关于小学特别支援教育体制的考察[J].东京家政学院大学学报,2019(1):1-21.
[12]杉本久吉.特别支援学校的交流和共同学习的现状和挑战——与包容性教育制度的联系[J].创大教育研究,2014(23):39-51.
(责任编辑:赵华丽 吴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