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与崇尚劳动的优良品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因此,小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其劳动意识与能力,为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 劳动教育 意义 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4.056
人类的生存、发展都与劳动密切相关,劳动是人类必备的生存本能。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严重缺乏劳动能力。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劳动教育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小学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结合学情,积极改革与创新,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并提升其劳动技能,促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小学劳动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劳动教育根本无法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因此,对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马克思与恩格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并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间是促进与制约的关系。由此可知,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可以促进其智力与综合技能的发展。随着社会的演变,劳动教育思想也随之改变,因此在不同时期呈现的内容也不同。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内容包含劳动实践观、劳动教育观、劳动价值观以及劳动发展观等。
青少年全面发展要依靠“五育”并举的全面教育,“五育”缺一不可,尤其是劳动教育,是其他“四育”的实践基础。具体来说,首先,劳动教育有助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一切”的观念,使其热爱劳动与崇尚劳动,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
其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精神,而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精神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中的生产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参与工农业生产,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该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苦干、实干以及巧干的精神和能力,还可以推动其发展新的能力,促使其创新精神逐步形成。
再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小学要重视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让小学生形成不畏艰险的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劳动教育有助于强壮学生的体格。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让其参加各种劳动活动可达到锻炼身体、强壮体格的目的。尤其是一些体质较弱、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参加各种劳动活动,不仅能对其智力起到开发作用,同时也使其身体强壮。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就实际情况而言,小学劳动教育在开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劳动教育观念存在偏差。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将实用性作为衡量事物价值的主要标准,而在教育中,考试得分最实用。劳动教育虽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但其不在考试范围内,这样就会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因此,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就被忽视。换言之,在重智轻劳的教育环境中,劳动教育根本无法发挥其作用。
其次,物质条件匮乏制约劳动教育开展。由于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培养、锻炼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快乐。但当前部分学校物质条件不足,如地域限制、经费不足等,无法给學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劳动教育因此陷入困局,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家、校、社未能有效联动。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的全力以赴,同样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观念与行为;社会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社会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仍有部分学校无法全面落实政策与要求;部分家长存在观念上的偏差,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跟自己无关;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使社会的两面性更为明显。三者无法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
三、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
劳动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小学要重视劳动教育,并多措并举,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1.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
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正确劳动教育观念的支撑。因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劳动教育经常不被重视,甚至处于边缘地位,进而导致劳动与教育被割裂。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必须积极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首先,摒弃错误的劳动教育观念。因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有很多家长以及教师过度重视成绩,对于未在考试范围的劳动教育往往忽视,也就无法发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学生也就缺少劳动实践的机会,进而影响劳动意识的形成。对此,学校和家长必须摒弃错误的观念,促使劳动教育回归本位。这就要求学校勇于革新,端正教学态度,重塑劳动价值观,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打破传统的唯分论、唯成绩论的错误观念,将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教师加强劳动教育思想、理念学习。小学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起步阶段,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对其后续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小学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劳动教育思想与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此同时,小学教师也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引导其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家庭教育中实现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与引导。
2.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促进理论转化劳动能力的重要场所,其对劳动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建设。具体而言,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地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实施高度重视,但不少学校因条件所限,无法给学生提供劳动场地,导致无法体现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对此,当地教育部门应给予其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完善学校的劳动教育设施,同时推动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向小学倾斜,确保学校能够可持续、常态化地发展劳动教育。与此同时,各地小学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若学校场地资源比较充足,那么可以建设劳动教室、劳动实验室以及校内种植园等。在学校面积比较大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垦适量的土地,建立劳动基地,便于后续组织学生种植农作物,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农业劳动知识与技能,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若学校场地有限,那么就可以与周围的农田拥有者签订协议,让对方为小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地。另外,学校之间也可以联动,统筹现有资源,共同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小学生切身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明白劳动不分贵贱的道理,学会尊重每个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与劳动素养,锻炼生存发展所需的基本劳动技能,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强化家、校、社联动
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时,应注意强化家、校、社间的联动。首先,家校合作携手开展家庭生活劳动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生活劳动教育,小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沟通形式,逐步建立家校共育平台。小学劳动教育学科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段制定相应的家庭劳动项目,然后通过微信、qq、钉钉等渠道与家长沟通,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劳动教育项目。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填写家庭劳动记录卡或微视频等方式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劳动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家庭劳动项目的开展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另外,家长与教师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还要对其思想进行引导,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劳动资源。例如,小学可以与农场、工厂等单位进行紧密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帮助其丰富知识,感受劳动的魅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建立稳定联系,让学生参与到社区劳动活动中。通过强化家、校、社联动,不仅让学生了解、接触到更多的劳动形式,同时也让学生对劳动有更直接的体验,有助于其劳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以及劳动模范兼职学校的劳动教师,这样不仅可以推进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4.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我们在每个学科中都可以看到劳动的影子。因此,学校可以立足教材,深挖教学中的劳动素材,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断优化融合课程,突破融合难点,在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与技能。
立足学科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点就是教与学的协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深入挖掘各个学科中的劳动元素。例如,语文课文中的劳动情节、音乐中的劳动号子、数学中的测量、科学中实验,等等。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最终实现学科共赢。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刷子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描写李师傅刷墙的段落,让学生感受李师傅刷墙的高超技艺。在这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细节描写手法,同时也对小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
再如,小学数学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劳动元素,如刘徽在《海岛算经》以及《九章算术注》等著作中充分展示了数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劳动创造的伟大。另外,小学生在劳动活动中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以及推理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可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其次,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共同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基于实践、科学等项目构建共同体,不仅有助于营造协同育人的环境,为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热情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打造民主、平等的劳动教育课堂。
5.组建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劳动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要重视高质量劳动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重视专职教育。专职劳动教师是推动劳动教育落实的主力,是学校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依托。因此,学校要开启专项培养模式,将专业劳动教师纳入教师教育规划中,全面落实劳动师资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同时,教育部门与高校加快劳动学科建设,建立完善的劳动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专业的劳动教育人才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在职教师的教育培训。教育部门除了要开展专项培养计划之外,还要对在职劳动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促使教师的劳动素养与技能全面提升,进而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前,可以开展调研活动,充分了解教师需求,进而制定更有效的培训方案。另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小学劳动学科的教师深入劳动一线,促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进而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
最后,聘请劳动领域的行家以及劳动教育方面的专家,为教师、学生提供指导帮助。这不仅可以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实用性,进而促使学生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切实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机制,调动小学劳动学科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热情。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领导以及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需要多方共同协调,积极转变观念,进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家、校、社联动等,为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敏佳《区域教共体下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创生》,《教学与管理》2023年第20期。
[2] 林晓华《基于劳动意识培养的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文科爱好者》2023年第3期。
[3] 彭正《基于“三生教育”理念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6期。
[4] 黄娜娜、徐文彬、张勇《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落实的前提条件与实施建议——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探讨》,《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年第4期。
[5] 成延賓《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与路向解析》,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社会发展——跨越时空 经济基础论文集(一)》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