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历史教学的策略探索

2024-05-10 12:17李萌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学科

摘 要:与汉族学生相比,由于受地域环境、教育资源、汉语表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基础薄弱,没有掌握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普遍对历史学习缺乏信心,这就增加了他们学习历史课程的难度,在中考、高考中难以取得良好的分数。为了更好地通过历史学科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总结,改善教学方法,探索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提升历史成绩。本文就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历史学习 困境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4.048

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受语言差異、文化差异等影响,导致历史学习效果不佳。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历史教师更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一、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1.历史学科的内容与意义

历史学科涵盖了人类过去的经验、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社会、文明的兴衰和人类文化的传承。历史学科强调人文关怀,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培养人文素养,增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与关爱,塑造更加有同情心和包容心的社会人格。由于历史学科内容较为具体,学生可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来看待历史,有很强的代入感。

2.历史学科在个人层面的教育功能

第一,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去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第二,学生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从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第三,历史学科揭示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和人类面临的挑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3.历史学科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功能

第一,增强民族意识与认同感。学习民族历史和国家历史能够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形成正确的民族身份认知。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学习中国史,将民族的历史融入中国史当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了解国家历史、了解祖国的发展与进步,能够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国情怀的公民。

4.历史学科在人类文明层面的教育功能

首先是文化传承与延续。历史学科将人类文明的传承作为核心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而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维护人类文明的多元与和谐。其次,培养世界意识与全球视野。历史学科不仅关注本国历史,还涉及世界历史,使学生拥有开阔的世界视野,认识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共同发展与合作。最后是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回馈社会,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意义

1.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历史课内容,能够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自己文明的古国。几千年来,我国在众多领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通过历史学习,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保障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根本前提。

2.利于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不同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与体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历史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发展的历史,更好地促进各个民族的和睦相处与共同繁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历史课程,能够学会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懂得维护祖国的和谐与稳定。祖国的和谐与统一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来维系,而历史课程恰恰能够有效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使学生的内心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从而有效地维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与稳定。

三、高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困境

1.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均衡,家庭收入较低且人口较多,一些家庭负担沉重。部分家长文化程度有限,甚至不懂汉语,加之学生异地求学,远离家乡,导致家校沟通困难,家长对学生的督促和约束十分有限。这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对孩子的历史学习成绩没有很高的要求。另外,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初中历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课程往往一周最多两节,有时还会被其他“主课”占用。这导致学校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由于上述原因,少数民族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较弱,他们在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上也存在欠缺。在初高中阶段,学科衔接方面存在断层,导致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遇到困难,无法建立起扎实的历史知识体系。

2.缺乏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缺乏兴趣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一些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在考试中并不重要,因此对历史学习缺乏积极性,往往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其次,少数民族学生受到本民族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由于历史学科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日常生活关系较小,他们难以产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可能容易出现开小差、看课外书等问题,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提问往往是被动参与的,缺乏主动性和发言积极性,也很少有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情况。有时教师只能指定学生回答问题,但学生的回答质量也难以令人满意。目前使用的历史教材中,只有很小比例的内容涉及少数民族历史。而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有着较大的兴趣。然而,教材当中的许多内容与其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难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

3.汉语理解能力差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面临汉语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他们的母语通常是本民族语言,从小学起逐渐接触汉语。而在异地求学的情况下,也基本只是与汉族教师和同学用汉语交流,平时在家庭内和朋友间私下交流时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这使得他们的汉语表达和理解能力相对滞后,尤其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困难。历史教学中,大部分内容和史料都是用汉语记载的,且历史学科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历史名词。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缺乏历史常识和汉语理解能力,将很难理解历史教材中复杂的句子结构和文章内容。而且,文言文史料的阅读对他们来说可能会成为一大难题,因为古文中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历史教材和文献使用的句式较复杂,少数民族学生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历史学科包含许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对于汉语能力较弱的學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一些历史文献采用古文写作,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全面理解。汉语理解能力差可能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掌握。这些困难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面临较大挑战。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中普遍面临的一种问题。他们常常被捧着历史书,却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这种学习方式可能在表面上显示出一种“精神可嘉”的观感,但实际上,却未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白白浪费时间。这种现象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法相对单一的特点,以及对教师和书本的过度依赖。一方面,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即“耗时间、磨洋工”,可能源自学生对知识的不自信。少数民族学生可能对学习中的困难抱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因此更倾向于选择简单机械的背诵方式,以求稳妥地掌握知识点。然而,这种机械性的学习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教师和书本,以及缺乏时间管理规划,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他们习惯于盲从教师所提供的背诵清单和辅助资料书,缺少自主查找、整理信息和思考的能力。当课堂上没有明确的任务时,很多学生就会陷入无所作为的状态,缺乏主动性,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体上,这种学习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被动态度。他们对于学习的规划和目标设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意识,只有在考试临近的时候才会急于进行临时抱佛脚的复习。这样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限制了他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知识,以及提升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提升高中少数民族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策略

1.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历史课堂中,教师单一的讲解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帮助有限。基于这些学生汉语表达、语言理解能力较差,但课堂参与积极性较高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形象生动地理解历史。例如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收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也可以提前编排历史小剧场;课后采用分组答辩、讨论等方式调动所有学生参与,使教材中静态的文字、插图“活”起来。用声音、动画和影像等多种媒体资源,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生动的感观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与艺术性,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外,教材中若涉及例如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藏区历史内容,教师可以对其加以拓展,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他们了解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又让他们认识了汉藏历史之间的联系,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加强学生的汉语学习,提升其理解能力

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在答题时读不懂题干,总是跑题,令教师们十分头痛。语言理解能力薄弱为他们的历史学习,甚至所有文科科目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更好地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学校方面应该从高一年级开始,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重视阅读课程。教师方面,需要语文教师加以支持,通过增加阅读时间、强化阅读训练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品析词句、精讲关键段落等方式,教会学生赏析文章的技巧,使其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汉语词汇,理解文章、语句的主旨,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汉语表达能力,从而助力历史及其他科目的学习。

3.运用思维导图,增强学习实效

高中历史课程中,知识点数量庞大,而专题课程设置下,这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容易混记、记不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需加强指导学生,让他们着重探讨思维导图的主题以及各支脉上的关键词,绘制成以主题为中心、支脉呈放射形的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来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分散的知识点与主题间建立联系,并以图形的方式把知识积累起来。在复习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来调取相关的历史思维导图,通过再次绘制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4.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友好的同学关系

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教师、同学之间在语言交流、学习习惯、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要使他们喜欢学校、喜欢课堂,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要抛弃传统的“师本”课堂,构建“生本”课堂。要学会尊重他们的信仰,理解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缺陷、基础知识的薄弱,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适时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其次,在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融合学习的环境下,和谐友好的同学关系也非常重要。学校和教师应该发掘汉藏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沟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道路是一个过程,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新课改的契机,在实践中分析总结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性,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根本上增强高中少数民族学生历史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边巴拉姆《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8期。

[2] 高峰《高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困难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西藏教育》2006年第6期。

[3] 司家龙《高中藏生历史学习能力提升探究》,《高考》2017年第21期。

[4] 李梨萍《如何在少数民族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周刊》2011年第7期。

[5] 邬云琰《内地西藏班(重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中学西藏班的教学实践》,苏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6] 王忠沛《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学周刊》2021年第19期。

[7] 卢秀静《少数民族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分析》,《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年第12期。

[8] 唐琰琰《运用导学案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才智》2020年第8期。

[9] 黎凤花《新课改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年第7期。

[10] 田丽君《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以阿克塞县为例》,《甘肃教育》2019年第20期。

(李萌,1999年生,女,呼和浩特人,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汉语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汉语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超学科”来啦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