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
以创新为指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比上年减少1.48万所,下降5.1%;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2.98万人,比上年减少534.57万人,下降11.6%。近日,各省份陆续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显示幼儿园在园人数和幼儿园数量已经普遍减少。
这一状况早有端倪。企查查数据显示,自2021年起,幼儿园相关企业吊销数量激增,同比增长高达142.86%。2022年,我国幼兒园数量出现历史上首次减少,比上年减少5610所,下降近2%。2023年的缩减幅度更是明显加快,下降幅度超过了5%。这也意味着,新生儿减少、我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后,最先受冲击的就是学前教育。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也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岁至3岁幼儿。随后,托育,甚至托小班应运而生,给了部分面临“关停潮”的幼儿园一个缓冲。根据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针对托育机构的质量评估与调研,幼儿园向托育服务转型的可行性、成功率是比较高的,但这与它们本身就具备的安全、设备、师资等优势条件相关。而更多的幼儿园仍然形势严峻,“大洗牌”已在倒逼其改革,全方位转型升级、提高软硬件服务、强化办园特色、提高师资质量是重中之重。
最近,江苏徐州徐海路幼儿园火了,孩子们在园内烧火做饭的视频引发舆论热议。据悉,有远至哈尔滨、内蒙古等地的家长千里慕名来求学,现在幼儿园的报名已排至后年。作为“逆潮而上”的典型,其展开的创新性教育令人深思,相较于大多数幼儿园以“书面教育+课程辅导+游戏配合”为主的教育方式,该幼儿园更加侧重劳动教育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从娃娃抓起”。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无法改变人口结构大环境的情况下,以创新为指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方可加速学前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是创新性环境的营造。传统模式之下,幼儿园环境往往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仅仅在园内展开教学,不利于孩童的学习和成长。除了创设主题墙、引进多种材料和道具外,还应该大胆“走出去”,让教育融入生活,以丰富多样的环境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想法和创造力。
其次是创新性内容的打造。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孩子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将孩子看作相同的个体,而是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格、兴趣爱好和学习节奏,鼓励自主探究和开放式合作,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情感培养和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再次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而作为专业性极强的群体,幼儿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
最后是资源的创新性投入。不能因适龄孩子数量下降而减少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而是要有的放矢,把扶持用在刀刃上,比如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学前教育事业,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编导)